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爱妻》中流散者想象家园的嬗变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7-08-30 07:36

  本文关键词:《爱妻》中流散者想象家园的嬗变与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任璧莲 流散 想象家园


【摘要】: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流散文学已经日渐成为探究华裔群体主题中自我定位和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对象,然而对于新一代华裔作家还有更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当代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她的作品围绕少数族裔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文化身份的确认和他们作为美国人对梦想的追求。她倡导不同族裔间社会化语言思想的互动交流以及文化身份间消除族裔背景困扰的自由流变,这对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多元文化共存下的华裔群体有着借鉴意义。《爱妻》通过描写一个多种族新式美国家庭中各成员间的矛盾,指出构成和谐家庭的要素不以种族和血缘为主,更重要的是家人间的相互理解和关爱,小说各成员不可避免的面临来自文化差异、种族融合和家庭纠纷的矛盾,但基本能和谐共处,作品传达出任璧莲超越族裔界限、提倡混合身份和回归和谐家园的信念。本文分为绪论、主体章节以及结论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任璧莲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以及“流散文学”、“想象家园”等相关概念。主体章节从角色转变、血统变更和文化碰撞三个方面分析影响作品主要人物想象家园转变的因素。结合文本分析进一步把作品人物分成美国文化认同者、传统文化皈依者和多元文化成长者三个角度分别论述作品人物想象家园的认识和改变,发现他们想象家园的变化是由困惑到适应再到结合的过程,指出离散族裔的家园是没有种族歧视,能够从中找到慰藉支撑和温暖的;族裔群体也有着他们满意的社会形象。流散群体寻找家园就是寻找自我理想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成长过程,流散者并非无家可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想象家园的变化对作品人物的影响。结论部分总结研究成果及研究不足。本文重点从不同角度探讨《爱妻》中主要人物的想象家园由困惑到适应再到结合的变化过程,指出想象家园的转变对流散者在身份符号淡化和多元文化整合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任璧莲 流散 想象家园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7
  • 一、任璧莲及其作品7-8
  • 二、任璧莲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8-10
  • 三、流散文学10-17
  • 第一章 作品人物想象家园变迁的原因17-22
  • 1 角色转变17-19
  • 2 血统变更19-21
  • 3 文化碰撞21-22
  • 第二章 作品中家园想象的嬗变22-31
  • 1 美国文化认同者:卡耐基23-25
  • 2 传统文化皈依者:兰兰与黄妈妈25-28
  • 3 多元文化成长者:利兹,温迪和贝利28-31
  • 第三章 想象家园的变化对作品人物的影响31-38
  • 1 身份的转化31-32
  • 2 交流障碍的消解32-34
  • 3 生存策略的转变34-36
  • 4 跨民族文化的繁衍36-38
  • 结论38-40
  • 参考文献40-43
  • 致谢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孟昭毅;;流散写作:东方文学研究新垦拓的沃土[J];东方丛刊;2006年02期

2 郭英剑;美国华裔文学的新星——吉什·任[J];外国文学;2002年04期

3 王宁;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J];外国文学;2002年06期

4 许双如;;族裔、文化身份追寻中的超越与传承——从任璧莲的《爱妾》说起[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访谈录[J];国外文学;1997年04期

6 童明;家园的跨民族译本:论“后”时代的飞散视角[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3期

7 钱超英;;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兼论海外华人华文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J];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758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58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1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