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鲁勃佐夫诗歌的“寂静”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1 02:39

  本文关键词:鲁勃佐夫诗歌的“寂静”概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概念 认知语言学 语言文化学 寂静 鲁勃佐夫


【摘要】:概念(Концепт)是一个跨学科、多领域的思维构造,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深邃的价值意义。目前语言学中主要存在两种研究视角——认知语言学和语言文化学,二者在对术语的理解上互为补充:认知语言学由个体认知到文化来阐释概念的意义核心,语言文化学由文化向个体认知剖析概念的价值意义。由于概念是一个体现民族心智的复杂构造,具有多层次建构,是历时发展与共时扩充的结合,因而层级分析方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艺术文本中的概念分析旨在析出同一作家的作品或同一流派作家群体的文艺创作中概念的语言表达手段,揭示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和作品中心思想,为文艺学研究作语言学补充,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和范围。 苏联“悄声细语派”著名代表诗人鲁勃佐夫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学者КожиновВ.В.是研究鲁勃佐夫创作的第一人,КоняевH.,Оботуров В.,селезнев ю.等学者进一步挖掘了鲁勃佐夫创作的诗学特色,但诗人抒情诗歌的核心概念“寂静”(Тишина)在国内外并未得到广泛研究。因此,本论文以鲁勃佐夫自1953年至1970年创作并由Кожинов收集整理的221首抒情诗为语料,探究“寂静”在诗歌文本中的言语实现手段,总结概括出该概念的核心、近核区和外围区的词汇表达;通过分析由此概念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个人文化概念,确定“寂静”在鲁勃佐夫诗歌世界图景中的本质特征与意义。由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学分析提供思路,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同时也促进对苏联诗人鲁勃佐夫诗歌遗产的挖掘与研究。 本论文由引言、主体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语组成。 前言介绍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框架结构。 第一章概念研究的理论方面从认知语言学和语言文化学视角探究概念的定义、类型划分和结构组成,阐释其分析方法及在具体艺术文本中的应用。 第二章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鲁勃佐夫诗歌的“寂静”概念研究主要借助俄语词典(Ожегов С.И.)、俄语详解词典(Даль В.И.)和语义联想词典(Караулов Ю.Н.)以及艺术文本分析理论(Лотман Ю.М.,Бабенко Л.Г.)探究“寂静”在鲁勃佐夫抒情诗歌中的言语实现手段,析出由同根词汇构成的核心、源自词典释义和语境的近核区以及表达诗人主观情感评价的外围区。 第三章语言文化学视角下鲁勃佐夫诗歌的“寂静”概念研究“寂静”概念在鲁勃佐夫的诗歌文本中得到了全面塑造,折射出诗人的整个诗歌世界图景。通过从民族、社会和个人三个角度分析鲁勃佐夫诗歌中与“寂静”相关的“死亡”、“道路”、“自然”、“祖国-家乡”等概念,我们得出结论:寂静是诗人心灵的诉求,是一种主观臆断,现实中没有绝对的寂静,即使有也是人生道路上的短暂停歇。这既是诗人鲁勃佐夫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理解与感受,,同时又深深烙上时代、社会和民族的普遍烙印。 结语综述全文要点。
【关键词】:概念 认知语言学 语言文化学 寂静 鲁勃佐夫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12.07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Автореферат6-11
  • 前言11-18
  • 1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16
  • 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16
  • 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6-17
  • 5 本课题的框架结构17-18
  • 第1章 概念研究的理论方面18-37
  • 1.1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研究19-24
  • 1.1.1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概念的定义19-21
  • 1.1.2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概念的类型划分21-22
  • 1.1.3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概念的层级建构22-24
  • 1.2 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概念研究24-30
  • 1.2.1 语言文化学视角下概念的定义24-27
  • 1.2.2 语言文化学视角下概念的类型划分27-28
  • 1.2.3 语言文化学视角下概念的层级建构28-30
  • 1.3 艺术文本的概念分析30-36
  • 1.3.1 艺术文本的概念分析来源及对象30-32
  • 1.3.2 艺术文本的概念分析方法32-36
  • 本章小结36-37
  • 第2章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鲁勃佐夫诗歌的“寂静”概念研究37-72
  • 2.1 “寂静”概念核心的语义认知39-45
  • 2.1.1 轻声地、寂静的39-41
  • 2.1.2 寂静41-43
  • 2.1.3 停息43-44
  • 2.1.4 沉寂下来的44-45
  • 2.2 “寂静”概念近核区的语义认知45-55
  • 2.2.1 静谧安宁45-46
  • 2.2.2 沉默不语46-49
  • 2.2.3 一声不出49-52
  • 2.2.4 一言不发52-54
  • 2.2.5 充耳不闻54
  • 2.2.6 静止不动54-55
  • 2.3 “寂静”概念外围区的语义认知55-70
  • 2.3.1 冥思静想56-58
  • 2.3.2 黑夜无声58-61
  • 2.3.3 痛苦忧伤61-64
  • 2.3.4 郁郁寡欢64-65
  • 2.3.5 荒芜僻静65-67
  • 2.3.6 孤独无助67-70
  • 本章小结70-72
  • 第3章 语言文化学视角下鲁勃佐夫诗歌的“寂静”概念研究72-101
  • 3.1 鲁勃佐夫诗歌的“寂静”概念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概念73-79
  • 3.1.1 鲁勃佐夫诗歌的民族文化继承性73-75
  • 3.1.2 寂静与民族文化概念75-79
  • 3.2 鲁勃佐夫诗歌的“寂静”概念映射出的社会文化概念79-83
  • 3.2.1 悄声细雨派80-81
  • 3.2.2 寂静 人民的诉求81-83
  • 3.3 鲁勃佐夫诗歌的“寂静”概念反射出的个人文化概念83-100
  • 3.3.1 寂静 诗人心灵的诉求83-86
  • 3.3.2 寂静 诗人心灵的错觉86-100
  • 本章小结100-101
  • 结语101-103
  • 参考文献103-107
  • 作者简介107-108
  • 致谢1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尼;波兰人民的宝石之花——tj佐夫舍歌舞团观后[J];人民音乐;1960年02期

2 鲁勃佐夫 ,丁鲁;鲁勃佐夫诗四首[J];苏联文艺;1984年01期

3 谭雅容;;На экскyрсию[J];中学俄语;2013年Z1期

4 黄燕尤;;论依玛佐夫诗歌、小说中的民族文化精神[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郭聿楷;;瓦斯涅佐夫的《阿辽奴什卡》(Алёнушка)[J];俄语学习;2010年05期

6 魏丕植;;读鲁勃佐夫[J];黄河之声;2013年10期

7 紫光;;光辉的波兰民间艺术——介绍玛佐夫舍歌舞团[J];世界知识;1953年11期

8 冯玉律;悄声倾诉揪心的爱——当代苏联诗人尼·鲁勃佐夫[J];苏联文学;1987年04期

9 何茂正;阿·柯里佐夫诗七首[J];苏联文学联刊;1992年05期

10 Б.Д.达克萨诺娃;石羊;;布里亚特的喇嘛寺与纳佐夫的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舒;拉佐夫:2009最为艰难2010看好新型合作[N];国际商报;2010年

2 赵阳;俄英较劲金融寡头引渡案[N];法制日报;2007年

3 韩显阳;流亡大亨再度惹怒俄政府[N];光明日报;2007年

4 ;佐夫为何要辞职[N];黑龙江日报;2000年

5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朱冬传;俄罗斯质疑别列佐夫斯基死因[N];法制日报;2013年

6 王芳 孙力;“俄罗斯年”圆满成功[N];人民日报;2006年

7 凌朔;俄罗斯“流亡”银行家,喋血伦敦街头[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8 华文;俄驻华大使:2009年俄中贸易额萎缩或将超过25%[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9 记者 阎涛;佐夫宣布辞职[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10 记者 冯迪凡 实习记者 鲍丰学;俄欲借APEC逐鹿亚太 将提“欧亚太平洋”倡议[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叶玲玲;论鲁勃佐夫的抒情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张玉伟;鲁勃佐夫诗歌的“寂静”概念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630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630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2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