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黑王子》的元小说解读

发布时间:2017-09-01 18:41

  本文关键词:《黑王子》的元小说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元小说 创作手法 真实性与虚构性 戏仿 非线性叙事结构


【摘要】:艾丽丝·默多克是二战以后英国文学史最多产、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她一生发表的四十余部小说、戏剧、诗歌等均涵盖了哲学与文学批评方面。小说《黑王子》被认为是她的代表作,在1973年发表刚刚发表便获得了广大文学评论家的广泛好评。这部作品同年亦获得了詹姆斯·泰勒·布莱克纪念奖。元小说对当代文化以及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已经成为当代中西方文学的流行概念。但由于元小说的概念与体系太过庞大与复杂,学者们很难对其有准确的定义。后现代主义作家都尝试打破传统文学的束缚,去采用新的叙述方法来体现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看法与态度。作家艾丽丝·默多克非常成功与巧妙的运用了元小说手法在她的小说《黑王子》的叙述中。本论文拟在解读默多克作为作家、评论家的身份对于文学的思考以及对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深刻反思。本论文主要部分分为四个章节。首先,绪论部分是对艾丽丝·默多克生平以及其主要作品的简要介绍。包括对小说《黑王子》简要的介绍,包括其情节、人物、写作手法以及这部作品在文学界所获得的成就。以及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围绕在元小说的写作手法上。元小说不单单是对小说形式的解读,而是其写作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第一章的第一部分便以元小说的定义,简要介绍其发展的道路、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等。第一章第二部分着重介绍元小说的的几个常用的写作手法;这些也是本论文的主要理论框架。本论文也是主要研究小说的虚构性、戏仿性、非线性叙事手法这三个特征。第三,第二章主要探究小说《黑王子》中虚构性的特征。论文开始步入正题。虚构性是元小说的重要特征,作者是在运用虚构性方面很有天赋。本论文主要研究《黑王子》的虚构性的写作手法。艾丽丝·默多克总是在叙述的中途打断自己的叙述,并且直接对其之前的叙述做出评论。她的目的是要从一个全新的层面对现实的真实性与小说的虚构性以及作家的自我欺骗做探讨。默多克通过对小说人物、情节、主题进行虚构,以及故意暴露其元小说虚构性质。第四,第三章指出戏仿性是元小说中重要的文学创造与文学批评手段之一。本论文研究小说《黑王子》对不同文体题材的戏仿。本章以以戏仿性简要概念介绍开始,随后分析《黑王子》不同题材不同文体的吸收与引用。通过跨文本分析,以达到颠覆传统观念的目的。第五,第四章则关注元小说中另一个重要手法非线性叙事在小说中的应用。环叙述手法、多层立体结构以及开放式结尾在《黑王子》的巧妙运用。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美国作家构建了一些不讲究故事情节的连续性、不注重人物塑造、追求文本自我揭示的元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叙述方法与技巧。本文表现了作者通过小说的形式反思其创作过程并且做出革新。最后,第五章对本论文进行综合总结。通过对《黑王子》的元小说写作手法研究,本文作者认为默多克迫切摆脱传统小说的限制,勇于对当时的小说创作做出革新。与此同时《黑王子》也反应了作者默多克对于道德与艺术的关注。本文作者也希望通过本论文能够使读者对艾丽丝·默多克以及她的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研究。
【关键词】:元小说 创作手法 真实性与虚构性 戏仿 非线性叙事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Introduction10-17
  • 0.1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Iris Murdoch and The Black Prince10-13
  • 0.2 Literature Review13-15
  • 0.3 Thesis Statement15-17
  • Chapter One Theoretical Basis17-24
  • 1.1 Definition of Metafiction17-19
  • 1.2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Metafiction19-24
  • 1.2.1 Authenticity and Fictionality19-20
  • 1.2.2 Parody20-22
  • 1.2.3 Nonlinear Narrative22-24
  • Chapter Two A Fictitious Story of Bradley in The Black Prince24-38
  • 2.1 Authenticity in The Black Prince24-31
  • 2.1.1 The First Person Narrative of Bradley Pearson24-28
  • 2.1.2 Symbol Elements in The Black Prince28-31
  • 2.2 Fictionality in The Black Prince31-38
  • 2.2.1 Fictitious Character—Bradley31-33
  • 2.2.2 Fictitious Plot: Manipulating Coincidences33-36
  • 2.2.3 Fictitious Theme—Uncertainty36-38
  • Chapter Three A Satiric Story of Bradley in The Black Prince38-47
  • 3.1 The Black Prince as a parody of Love Subject38-40
  • 3.1.1 Bradley’s love story with Julian Baffin38-40
  • 3.1.2 Bradley’s love story with Rachel Baffin40
  • 3.2 The Black Prince as a Parody of Different Literary Genres40-47
  • 3.2.1 The Black Prince as a Parody of the Detective Story42-44
  • 3.2.2 The Black Prince as a Parody of Romantic Comedy44-46
  • 3.2.3 The Black Prince as a parody of the Psychiatric Case Study46-47
  • Chapter Four A Complex Love Story of Bradley in The Black Prince47-62
  • 4.1 Love as Center of Circular Narrative Structure47-54
  • 4.1.1 Circular Narrative Structure47-48
  • 4.1.2 Circulation of the Plots48-50
  • 4.1.3 Four Main Narrative Lines50-54
  • 4.2 Multi-level Narrative Structure54-60
  • 4.2.1 Bradley’s Love to Rachel55-57
  • 4.2.2 Bradley’s Love to Julian57-58
  • 4.2.3 Bradley’s Love to Priscilla58-60
  • 4.3 An Open Ending in The Black Prince60-62
  • Conclusion62-64
  • Notes64-68
  • Bibliography68-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71-73
  • Acknowledgements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秀琴;元小说[J];文艺评论;2003年02期

2 杜国景;农业合作化小说历史评价综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9期

3 詹珊;;论读者参与小说创作的几种表现形式[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郝敬波;;新世纪小说的反思与嬗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宋文;;“戏剧-小说”——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幕间》评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王宇洪;;元小说视角下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作者和读者的介入技巧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张雅楠;;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非小说性[J];名作欣赏;2010年12期

8 陆悦;;《对赌》——股权融资全程实操小说[J];商;2012年12期

9 阿姆斯;岂深;;小说中的新动向[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4年05期

10 威姆萨特;布鲁克斯;哲明;;小说与戏剧:宏大的结构(上)[J];文学自由谈;198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虹;;城市变革中的金钱话语——近20年商界小说对城市文化的一种书写[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彭国建;;小说:叙述的“距离”控制[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汪志;;科学传播的一个有益探索——中国“科学小说”五十年[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4 孟繁华;;这个时代的小说隐痛——评《小说选刊》兼及一种文学观念的讨论[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5 韩瑞峰;;《小镇畸人》的和谐之美——叙述视野中的小说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雷达;;磨洗不掉的记忆——评《把绵羊和山羊分开》[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7 于悦;张艾然;周强;;“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纪要[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8 荣光启;;“显示灵魂的深者”——试论《呐喊》、《彷徨》叙事方式的现代转换[A];东方丛刊(1998年第3辑 总第二十五辑)[C];1998年

9 肖伟胜;;作为生命救赎形式的自叙传小说——论郭沫若早期小说[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10 张如法;徐明霞;;丁玲的群像体小说[A];丁玲研究[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北辰;写小说的洋首代[N];华夏时报;2013年

2 南台;略论“喜剧小说”[N];文艺报;2011年

3 谢金生;正视主旋律小说的两种价值[N];中国艺术报;2009年

4 黄梵;城市小说的新时代[N];文学报;2013年

5 谈珩 译;我写作,为一小撮不满足于消磨时光的人[N];文汇报;2011年

6 孙琴安;从蓝鲸小说谈文学的人民性[N];文汇报;2010年

7 叶隽;“艺术家小说”的另类路径[N];北京日报;2005年

8 王士跃;战争谣言与武器图腾[N];东方早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周南焱;“无愁河”流出一条小说新河道[N];北京日报;2014年

10 王雪瑛;作家能用小说来做什么[N];文学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京一;想象的“异域”[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娟;叙事的游戏[D];浙江大学;2009年

3 隋晓荻;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传记中的事实与虚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满;中西教育小说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王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解读[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3 张蔚;《威廉·麦斯特》两部曲与德国“教育小说”传统[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李美萍;模仿·对话·自觉:雪域小说自主性的获得[D];苏州大学;2006年

5 孙天南;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征[D];吉林大学;2004年

6 徐倩;“十七年”小说中工人形象的“英雄化”倾向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宋峗;1985年“小说革命”论[D];苏州大学;2009年

8 汪敏;当代中国反腐小说话语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9 朱经伟;约翰·福尔斯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多重对话[D];扬州大学;2007年

10 邱璇;文艺传播学视域下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的转变[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73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73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8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