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帕慕克《纯真博物馆》的物品叙事
本文关键词:论帕慕克《纯真博物馆》的物品叙事
【摘要】:奥尔罕·帕慕克是土耳其当代著名作家,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作品展现当代土耳其的社会、文化现状,让世界了解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及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东方”与“西方”的难题。本论文在帕慕克的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于《纯真博物馆》这部作品及其特有的物品叙事,系统地探讨这一新型写作。本论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帕慕克生平,及十部文学作品,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详细陈述本论文的选题意义、思路和方法,定义关键词“物品叙事”。第二部分是文章的正文部分,分三章内容。第一章内容重在文本分析,通过作品主人公的“人事”分析,探讨物品的收藏者凯末尔,透过物品来窥视自己的欲望对象芙颂,而社会身份悬殊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苦难,又呈现出伊斯坦布尔的“两幅面孔”;第二章利用普鲁斯特有关记忆的论述、柏格森关于时间的理论,着重分析“物品”作为媒介,召唤记忆,让过去进入现在,瞬间成为永恒,主人公通过收集物品进行“自觉的记忆”这种爱情记忆最终成为了一种宗教性的情感,使凯末尔的终生在信仰中感到幸福;第三章主要讨论这种物品叙事的美学意蕴。物品叙事借鉴伊斯兰细密画的特点,使整部作品有着细腻的韵味;物品的“真实性”,能够解决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的矛盾心理。最终,物品的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提醒人们已消逝的过去,而“呼愁”之感又从爱情的伤痛和幸福中溢出。第三部分总结物品叙事在帕慕克创作中起到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帕慕克 纯真博物馆 物品叙事 时间 记忆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374.07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5
- 1. 帕慕克生平与文学创作8-11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3. 选题意义、思路与方法13-15
- 第一章 物事与人事15-25
- 1.1 凯末尔——物品收藏者15-18
- 1.1.1 收藏物品的方式16-17
- 1.1.2 收藏物品的目的17-18
- 1.2 芙颂——物品收藏的欲望对象18-21
- 1.2.1 欲望的引起者18-20
- 1.2.2 芙颂的物品20-21
- 1.3 伊斯坦布尔——两副面孔21-25
- 第二章 记忆的收藏25-36
- 2.1 时间的招魂地26-29
- 2.2 事件的祭奠所29-32
- 2.2.1 爱情的祭奠所29-30
- 2.2.2 城市的祭奠所30-32
- 2.3 记忆成为一种宗教32-36
- 第三章 物品叙事的美学意蕴36-46
- 3.1 细密画式的叙事36-39
- 3.1.1 细密画与双重聚焦36-38
- 3.1.2 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审美38-39
- 3.2 天真与感伤的美学39-43
- 3.2.1 纯真博物馆与《纯真博物馆》40-41
- 3.2.2 虚构与真实的模糊化41-43
- 3.3 “呼愁”的审美情感43-46
- 3.3.1 “呼愁”溯源43-44
- 3.3.2 “呼愁”的感知体验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50-51
- 致谢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奥尔罕·帕慕克;穆宏燕;周敏;;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帕慕克专访[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宗笑飞;;帕慕克的忧伤[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李伟荣;;“呼愁”——理解帕慕克作品的一片钥匙[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孙文波;;旧笔记:读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J];名作欣赏;2009年13期
5 杨卫东;;“置身于他人的处境”——从《雪》来看帕慕克所执著的身份问题[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09期
6 张虎;;帕慕克创作的不确定性[J];东方丛刊;2009年04期
7 张虎;;“没有人永远是自己”——解读帕慕克的小说《黑书》[J];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8 陈光;;是无奈的祭奠,抑或是殷切的期望?——浅析帕慕克作品中的民族因素[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5期
9 尹星;;“收藏式写作”:帕慕克《清白博物馆》中的都市现代性叙事[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4期
10 张虎;;帕慕克的“完人”[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玲;土耳其文学欲搭帕慕克“顺风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2 汪海燕;帕慕克12月面世新作是插图小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施宏俊邋(帕慕克作品出品人);“寻访”帕慕克[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王玲;诺奖作家帕慕克明年访华行程确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5 王蕾;帕慕克:别样的色彩[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陈星男;打开帕慕克的手提箱[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7 王寅;散记帕慕克北京行[N];南方周末;2008年
8 张虎;“纯真”与“敏感”的帕慕克[N];文艺报;2013年
9 洪晓;这一切真的在帕慕克身上发生过吗[N];东方早报;2013年
10 傅小平;《白色城堡》奠定帕慕克风格[N];文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虎;奥尔罕·帕慕克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晓乾;别样的爱恋—帕慕克的爱情书写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辛鹏宇;帕慕克作品中的“忧伤”主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蒙;帕慕克小说中的文明冲突与对话[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王玲;帕慕克作品中的文化身份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志杰;帕慕克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赵新泽;在空间诗学视野下的帕慕克小说[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何韵;论帕慕克小说的身份追寻[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卓;帕慕克对伊斯坦布尔“呼愁”的文化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可利;论帕慕克小说的文化混杂性[D];暨南大学;2010年
10 汪素雅;前往卡夫山[D];南昌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91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91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