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小说在中国的再生成——建国前托尔斯泰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探析
本文关键词:托尔斯泰小说在中国的再生成——建国前托尔斯泰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探析
【摘要】:作为世界上伟大的小说家,托尔斯泰的小说早在1905年就被译入中国,继而对中国新文学的创建及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以其三大长篇为代表,探讨新中国成立前托尔斯泰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这一时期,无论是从对托尔斯泰小说的翻译、评介、研究,还是从其对中国知识界所发生的影响来看,学人、作家们主要关注的是托尔斯泰小说的思想而非艺术。这既与当时中国现实之所需有关,又与作家自身的诉求、趣味及禀赋等密切相联。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托尔斯泰小说 传播 影响 中国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10&ZD135)
【分类号】:I512.074
【正文快照】: 纵观俄国文学史,有不少大作家曾对中国的文化、历史、思想等发生兴趣,并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如普希金、冈察洛夫、契诃夫等。这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则是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他曾翻译过《道德经》,写过数篇论述老子、孔子及孟子等人的文章,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寿桐;论中国新文学的负性背景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2 徐型;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的独创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3 张光芒;中国新文学理性精神论纲[J];学习与探索;2002年02期
4 ;On the Negative Backgrou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ts Influence[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2年01期
5 张光芒;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3期
6 孔朝蓬;浪漫的消失:情感倾向简单化——(1919~1979)中国新文学60年的情感轨迹[J];文艺争鸣;2003年05期
7 周仁政;知识无意识与中国新文学的文化系谱[J];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8 王晓华;百年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争鸣 天文、人文与文化的超越性[J];河北学刊;2003年05期
9 陈静;哲性·理性·诗性的聚焦——评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陈方竞;关于我的《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1898—2008:中国新文学高层论坛展开老中青学者学术思想交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8.6)[C];2008年
2 逄增玉;;中国新文学中传统与现代对立的二元模式主题[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郭成;;丁玲的创作道路与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轨迹[A];丁玲与中国新文学——丁玲创作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专集[C];1986年
4 王庆生;;在纪念姚雪垠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上的讲话[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两种传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6 宋炳辉;;从泰戈尔的两次访沪看其对中国新文学的意义[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朴宰雨;;茅盾研究与茅盾作品译介在韩国[A];茅盾研究(第七辑)[C];1999年
8 车柱环;;一个郭沫若读者的回忆[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9 郭沫若;;编印郁达夫全集——答向蜀光先生[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10 骆宾基;;悼念丁玲同志[A];丁玲纪念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紫苑;“萧殷与中国新文学批评论坛”综述[N];文艺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肖国忠;着力呈现中国新文学的“原生态景观”[N];光明日报;2012年
3 刘家黎;中国新文学的先驱[N];四川政协报;2005年
4 王学海;中国新文学的发轫有新说[N];文学报;2001年
5 庄钟庆;中国新文学研究天地广阔[N];文艺报;2006年
6 深圳特区报特约撰稿 马信芳;为中国新文学存迹留痕[N];深圳特区报;2014年
7 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出国游”升温带来一多一少[N];广州日报;2008年
8 钱林森;傅雷翻译文学经典与中国现代作家[N];中华读书报;2009年
9 刘绪源 本报实习记者 刘新林;五四以来中国文章传统的演变[N];文学报;2012年
10 主持人 王婷;一个人的面容[N];浙江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洁玲;1915-1936:中国新文学“写实”概念考论[D];西南大学;2008年
2 阳耀芳;《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和传播[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曾诚;色彩与中国新文学问题[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潘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D];温州大学;2013年
5 杨华;中国新文学视阈下的《妇女杂志》研究[D];新疆大学;2014年
6 张新宇;夏日最后一朵玫瑰[D];郑州大学;2000年
7 史静;现代书局和30年代中国新文学[D];河南大学;2005年
8 宋敬敬;中国新文学初期短篇小说文体的创新[D];兰州大学;2007年
9 李莹;来自域外的忧患[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曾锋;轮回:意识无意识[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792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922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