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应与对话:埃利森与巴赫金之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呼应与对话:埃利森与巴赫金之比较研究
【摘要】:美国非裔作家拉尔夫·埃利森和俄罗斯文学批评家米哈伊尔·巴赫金都是被边缘化的思想家,他们的边缘身份成就了他们各自的文学批评思想。有着正规音乐教育背景的埃利森,成功地将美国黑人音乐中的呼应模式运用于文学创作中,赋予了黑人音乐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巴赫金则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中,看到了将音乐理论运用于文学创作的巨大潜能,并确定了一种风靡于整个人文科学领域的对话主义。边缘化可能成为理论的温床;音乐可以成为文学和文化理论的催生剂;埃利森文学叙事中的呼应模式与巴赫金文学批评中的对话理论或内在对话过程既有相通之处,也有相异的一面,它们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人类思想交流方式和生存模式,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对两者进行比较,可以深化埃利森的文学思想研究,凸显埃利森对美国文化研究的开拓性贡献。
【作者单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关键词】: 埃利森 巴赫金 呼应 对话 文化思想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史”(13AWW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美国非裔文学史》翻译与研究”(13&ZD127)之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拉尔夫·埃利森(Ralph Ellison,1914-1994)和米哈伊尔·巴赫金(Mihail Balktin,1895-1975),一个是美国20世纪极具创新意识的文学家和美国文化批评家,另一个是俄罗斯20世纪最具独创精神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化哲学家。1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埃利森和巴赫金曾有过学术交往,因为巴赫金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宁;巴赫金之于“文化研究”的意义[J];俄罗斯文艺;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臣;;流行音乐的文化品位[J];北方音乐;2010年08期
2 万俊龙;阚蕾;;长号在爵士乐中的角色分析[J];才智;2008年15期
3 李采;;文学与音乐的完美交融——村上春树小说中的爵士乐[J];当代小说(下);2010年11期
4 张欣宇;;爵士乐与布鲁斯蓝调音乐的联系和区别[J];大众文艺;2012年08期
5 刘筱;;美国早期流行音乐概观[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年01期
6 高晓慧;郑辉;宋宝梅;杨雅砾;;用爱奏响爵士乐——论托妮·莫里森《爵士乐》中的音乐叙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夏忠宪;;中国巴赫金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俄罗斯文艺;2015年02期
8 李加莉;;独特的爵士乐神韵——评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9 李岩;;祖宾斯基两部手风琴帕蒂塔的创作共性与特性比较[J];黄河之声;2008年05期
10 陈文波;;浅议索尔音乐中福音歌与节奏布鲁斯的融合(下)[J];黄河之声;2009年1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阔;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3 谭惠娟;创新·融合·超越:拉尔夫·埃利森文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付菠益;宣泄的仪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5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李燕;创伤·生存·救赎[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采;文学与音乐的完美交融[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鑫;爵士乐的发展历程及爵士乐在我国现状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s,
本文编号:792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925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