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冈察洛夫长篇小说三部曲中的“奥勃洛摩夫”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11:32

  本文关键词:冈察洛夫长篇小说三部曲中的“奥勃洛摩夫”形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三部曲 “奥勃洛摩夫”形象 演变


【摘要】: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其在世界文坛的知名度丝毫不逊于普希金的“多余人”形象奥涅金。但也因为奥勃洛摩夫形象过于深入人心,冈察洛夫的另外两部作品——《平凡的故事》和《悬崖》——中的主人公一直被读者忽视。奥勃洛摩夫、亚历山大和赖斯基作为冈察洛夫长篇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他们的性格、经历和世界观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特点。这三个人物形象是作家基于当时俄罗斯社会状况而塑造的,因此他们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所代表的时代特征差异巨大。与其说,他们是三位性格特征差异巨大的地主知识分子,不如说他们分别代表了同一个人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据此,基于这一点认识,本论文将三位主人公统一归纳到“奥勃洛摩夫”这一整体形象进行研究。在冈察洛夫长篇三部曲中,“奥勃洛摩夫”形象的演变过程总体可以主人公对待现实的态度为标准进行划分:适应现实的亚历山大,逃避现实的奥勃洛摩夫和超越现实的赖斯基。虽然他们的性格特征各异,但这些的演变基本上遵循了下述两个原则:第一,都是一定社会现实的产物;第二,他们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逐步推进的结果。在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之前,俄罗斯生产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农奴制。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杜波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们在直接抨击农奴制的惨无人道、强调消除农奴制的必要性时,冈察洛夫更加注重的是贵族地主何去何从问题,因此他笔下的“奥勃洛摩夫”们既带有“多余人”的通病,同时又体现了温情脉脉的一面。。本文旨在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析冈察洛夫作品中的“奥勃洛摩夫”形象的演变过程、原因及其人物性格间的联系,进而在俄国社会和文学的大背景下考察俄国“多余人”现象的特质,挖掘冈察洛夫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三部曲 “奥勃洛摩夫”形象 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12.074
【目录】:
  • 摘要3-5
  • 中文摘要5-7
  • 目录7-9
  • 正文9-81
  • 参考文献81-89
  • 附录89-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荣国;;误读与过度诠释:再论奥勃洛摩夫与“多余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2 郝丽娜;;论“奥勃洛摩夫性格”成因及实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3 郝丽娜;;俄国农奴制的挽歌——《奥勃洛摩夫的梦》的解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王林;“奥勃洛摩夫性格”[J];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01期

5 徐玉琴;"奥勃洛摩夫性格"及其他[J];苏联文学;1982年03期

6 金留春;;梦:奥勃洛摩夫性格的导引——写在《奥勃洛摩夫》问世130周年之际[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7 于性菊;;想想奥勃洛摩夫的悲剧[J];父母必读;1985年07期

8 高伟玲;;认识自我——阿Q与奥勃洛摩夫典型的哲学反思[J];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9 高伟玲;;中、俄国民性透视的文本阐释——以阿Q、奥勃洛摩夫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高荣国;;“艺术描写的高贵特征”——浅议《奥勃洛摩夫》人物刻画中的“物”[J];俄罗斯文艺;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莉霞;;解析“多余人”奥勃洛摩夫[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敏;冈察洛夫长篇小说三部曲中的“奥勃洛摩夫”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30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30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c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