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之死的生存本体论解读
本文关键词:《凡人》之死的生存本体论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凡人》 生存本体论 本真 向死而在 先行到死
【摘要】:就生命的终极价值而言,人生就是一个从非本真的"向死而在"到本真的"先行到死"的过程。此在唯有真正地清醒死亡,避免陷入惧死、避死的"沉沦",才能以扫尽尘嚣的泰然姿态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实现超越生存本身的"向死的自由"。从海德格尔生存本体论下的"存在"视角思考小说《凡人》中的存在与死亡问题并得出结论:作为灵性存在的人的一个伟大之处就是能够通过对"死"的洞悉,使自己成为在世的神;人既是向死而在的凡夫俗子,更可以依藉先行到死的方式超脱凡俗的肉身,凸显此在"存在"的真正意义。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凡人》 生存本体论 本真 向死而在 先行到死
【基金】: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4B10714)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死并非只是单纯的生命终结与肉体消亡,更是一种能够从生存本体论范畴进行整体性诠释的特殊生命形态。对死亡加以本体论观照其实是对生存进行积极探索。此在甫一出现,死亡就已经蛰伏在场伺机而动。于是,肉身之人不可避免地怀有对“今朝欢颜,明日枯骨”的恐惧,发出“死亡掩埋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莉;郭英剑;;直面死亡,消解虚无——解读《没有什么好怕的》中的死亡观[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3期
2 潘洞庭;;论菲利普·罗斯《普通人》的叙事艺术与主题意义[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3 袁雪生;;以死亡探寻生命的意义——评菲利普·罗斯的《凡夫俗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顾舜若;;从书名“坠落的人”看《坠落的人》中的死亡书写[J];外国文学评论;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7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胡沫;张加明;;走在生存向存在途中的人的意义世界[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6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7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马永波;;生态整体主义与新诗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向[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志伟;;技术活动与人的生成——兼论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孙筱泠;;责任与应答——海德格尔原伦理学初探[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罗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郭艳凤;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媛;;追寻真实——解读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3期
2 朴玉;张而立;;倾其一生,难寻理想自我——解读菲利普·罗斯的《普通人》[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1期
3 但汉松;;“9·11”小说的两种叙事维度:——以《坠落的人》和《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为例[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2期
4 张和龙;;鹦鹉、梅杜萨之筏与画像师的画——朱利安·巴恩斯的后现代小说艺术[J];外国文学;2009年04期
5 王炎;;阅读城市空间——曼哈顿景观与文化身份[J];读书;2012年10期
6 沙家强;;死亡:生之绵延——由“存在主义”哲学观探寻“死亡”的生命内含[J];兰州学刊;2008年02期
7 徐崇亮;论"反叛"犹太传统的美国当代作家菲力普·罗思[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杰伊·帕里尼;刘永涛;;当代英国小说界一瞥[J];文化译丛;1990年04期
9 杨金才;王育平;;诘问历史,探寻真实——从《101/2章人的历史》看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真实性的隐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杨卫东;;死者对人生的回顾:菲利普·罗斯的新作《每个人》[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836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3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