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多余人”的华丽蜕变——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饥饿的女儿》中的六六

发布时间:2017-09-15 00:24

  本文关键词:“多余人”的华丽蜕变——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饥饿的女儿》中的六六


  更多相关文章: 精神分析 《饥饿的女儿》 六六


【摘要】:《饥饿的女儿》是虹影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文中的六六就是虹影。本文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六六生存背后的精神危机,她与历史老师陷入畸恋的心理原因以及逃离家庭后走上写作道路的潜在内因;分析她如何在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调和,使得她从无存在感的"多余人"华丽蜕变为知名作家。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
【关键词】精神分析 《饥饿的女儿》 六六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饥饿的女儿》是当代著名女作家虹影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是一部能真实反映作家心灵成长经验的作品,她以不隐不瞒的态度讲述了一段痛苦的灰色的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据虹影讲:这是一部按真实顺序写的自传。小说还原和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政治运动背景下长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梁文春;;从空间视域的角度解读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10 郭雪峰;;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几点解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4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胜兰;;《虹》中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罗秋荣;痛苦而丰富的“追寻”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红霞;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汉英公示语翻译[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琴;;论精神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6期

2 杨苏晓;;精神症状的表现与精神分析[J];才智;2009年11期

3 赵纯基;;当舞蹈遇到“精神分析美学”——读《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的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孟隋;;“少年派”不能承受的真相——浅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精神分析[J];电影评介;2013年16期

5 张杰;论文艺学中的精神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6 刘翔平;;精神分析与释义学——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法论[J];心理学探新;1989年03期

7 周虹汝;;爱的烦恼——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电影《美女的烦恼》中的爱无能[J];考试周刊;2008年11期

8 吴仕逵;;雪茄的精神分析[J];全国商情;2012年21期

9 商卫星;精神分析的哲学透视——读《心灵深处的王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J];襄樊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10 邹强;弗洛伊德幽灵的歌唱——《黑暗之歌》的精神分析阐释[J];名作欣赏;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畏;王德保;;李贺人格及其诗歌之精神分析[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徐春艳;;童话教学的心理学视角阐释[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C];2013年

3 杨明娟;;退化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朝凤;精神分析不仅仅只有弗洛伊德[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朱国旺;首届亚洲精神分析大会在京召开[N];中国医药报;2010年

3 记者 张灿灿 通讯员 海慧芝;首届亚洲精神分析大会召开[N];健康报;2010年

4 伊安·派克 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心理系 译 王波 南京大学哲学系;精神分析与资本主义批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张颐武;精神分析的当下意义[N];文艺报;2002年

6 黄旭邋沈群;精神分析研究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梅柏青;霍大同:说吧,创伤[N];成都日报;2010年

8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肖巍;精神分析告诉你:如何面对抑郁症这只“黑狗”[N];中国妇女报;2014年

9 赵旭东(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弗洛伊德不该被忘记[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纯一;在欧洲,身份不是崇拜对象,而是问题[N];文汇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智跃;颓圮的边界与生命的回响[D];苏州大学;2006年

2 尹立;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崔增宝;从“精神分析”到“精神分裂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帆;精神分析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中国化进程透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婉;精神分析的中国之旅(1914-1949)[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李艳;国内精神分析文献计量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郝江英;西奥多·赖克的精神分析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5 朱建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精神分析”阐释[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6 谢葆辉;译者的精神分析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晶晶;观看之道—精神分析对艺术的探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8 郑小璐;精神分析与佛学自我观的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9 魏娟;新时期以来的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的本土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旭阳;《时时刻刻》中女性人物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解读[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53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53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d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