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理论视域下《爱》之解读
发布时间:2017-09-15 10:42
本文关键词:空间理论视域下《爱》之解读
【摘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非裔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因以种族为核心同时兼顾黑人历史、生活和文化的写作特点而闻名于世。《爱》是莫里森写作巅峰时期的一部力作,讲述了一个黑人家族在民权运动中兴衰演变的故事。作者通过男主人公柯西和家中几代人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尤其是柯西与几位女性的爱恨纠葛,展示了人与人之间不同方式的爱,刻画了一幅美国后种族主义时期黑人民族真实、生动的生活画卷,被评论界誉为“从痴迷、奴役到解放的优美史诗。”小说鲜明地体现了黑人在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上生存的困惑与挣扎,在空间实践下的自我完善与自我改造。20世纪的空间转向促进了学术界空间研究的热潮,学者们开始关注文本中体现的空间特征。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契合了这一主题研究。其空间理论主要包含空间表征、空间实践和表征空间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是抽象的概念,三者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其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维度之一空间表征通常被看成是社会中占主导的空间,体现意识形态的空间表征是社会中统治性的空间。而空间实践则指日常生活实践对空间的改造,它产生社会空间。那么表征空间则代表着生活空间,也是受控空间。三者之间的关联可以理解为:代表话语和权力的空间表征规定空间实践也影响表征空间,三者共同决定着社会空间的形成。莫里森的《爱》蕴含着种族空间政治线索,种族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制约关系正契合了这种空间理论观点。小说《爱》揭示了强力社会空间表征统治下黑人族群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意识,以及黑人群体为扩展生存空间和争取种族平等而进行各种实践斗争。从黑人内部的个体到群体,男性到女性,父辈一代到年轻一代的黑白种族抗衡中体现了操纵现实社会的强大政治统治力量,同时黑人民族的思想桎梏造成了黑人内部的自我奴役和自我压迫,最终导致黑人种族实践道路的迷失。本文试图通过对莫里森《爱》中的空间化解读为其他类似作品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在品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反观人类的空间体验之于社会发展和文明演变中产生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爱》 空间 空间表征 空间实践 表征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3
- 第一章 作家及其作品介绍13-19
- 第一节 托妮·莫里森及其文学创作13-14
- 第二节 《爱》的简介14-15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创新点15-19
- 一、国外研究现状15-16
- 二、国内研究现状16-18
- 三、本文创新点18-19
- 第二章 空间理论19-25
- 第一节 空间理论简介19-22
- 第二节 空间理论术语阐释22-25
- 一、空间表征22-23
- 二、空间实践23
- 三、表征空间23-25
- 第三章 空间表征之统治性25-34
- 第一节 场所的空间统治25-28
- 一、小镇的空间构想25-26
- 二、家中的规训统治26-28
- 第二节 人与空间压迫28-34
- 一、性别的歧视28-29
- 二、身体的统治29-31
- 三、思想的奴役31-34
- 第四章 黑人主体的空间实践34-43
- 第一节 空间实践之演变34-37
- 一、柯西酒店:理想王国34-35
- 二、君主街1号:从边缘融入35-36
- 三、海边:混合居住区的形成36-37
- 第二节 空间实践之构建37-43
- 一、父辈一代的种族实践37-39
- 二、年轻一代的实践探索39-43
- 第五章 表征空间的受困和迷失43-52
- 第一节 受困的生存空间43-47
- 一、外部生存空间的盲目扩展43-45
- 二、内部家庭空间的残酷压迫45-47
- 第二节 迷失的心理空间47-52
- 一、爱之迷失47-49
- 二、美之缺失49-52
- 结论52-54
- 注释54-57
- 参考文献57-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0-61
- 致谢61-62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阿卫星;对莫里森小说《爱》中爱的缺失的心理阐释[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56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56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