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存在的遗忘与拯救—《路》的存在主义解读

发布时间:2017-09-16 08:45

  本文关键词:存在的遗忘与拯救—《路》的存在主义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路》 存在的遗忘与拯救 周围世界 共在世界 自身世界


【摘要】:科马克·麦卡锡(1933-)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麦卡锡的小说致力于描写美国西部中下层小人物的生活经历。他的西部小说《边境三部曲》及《血色子午线》更是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上的大师地位。麦卡锡已经获得了多个欧美文学大奖,如威廉·福克纳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国家图书评论奖。《路》是麦卡锡的第十部小说,也被广泛誉为其最好的小说。该书一经出版,吸引了广大读者,获得了美国评论界的众多好评。这部小说为麦卡锡赢得了美国普利策小说奖和英国布莱克纪念奖。小说《路》描述了世界末日的两个幸存者,即一对没有姓名的父子,走向美国南部的艰难求生之旅。中外学者已从救赎主题、虚无主题、叙事视角、原型批评、后启示录文学、生态美学、文学伦理学等不同角度对小说《路》进行了解读。这篇论文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视角出发,结合他对人的三重世界结构的研究,剖析《路》中父子在周围世界、共在世界及自我世界中对自身存在的探寻,旨在促使现代人对自我生存进行反思。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简介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在文献综述中,对国内外《路》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说明本论文的选题理由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介绍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及他对人的三重世界结构的研究。基于海德格尔的思想,人的存在可以从周围世界、共在世界和自身世界来探索。第三章分析了《路》中父子在物质化的周围世界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在周围世界里,父子忙于存活,忙于筹措生存物资,渐渐沉沦于物质,暂时忘却了自身的存在。第四章分析了《路》中共在世界里人际关系的疏离。父子在目睹了灭绝人性的食人族之后,产生了对存在的困惑与迷茫,但这无疑代表着他们存在意识的逐渐觉醒,继而在路上积极探寻自身的存在。第五章分析了《路》中具有自我意识的自身世界。在自身世界里,父子意识到专属于自我的本真存在。这种本真存在,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是对存在的拯救。第六章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并论述了小说给现代人带来的生存启示。通过研究《路》中父子的生存之旅,笔者警醒现代人要努力摆脱在周围世界中对物的沉沦,避免在共在世界中以利益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试图在自身世界中积极探索本真的存在。《路》中父子的生存之旅对当代人的生存探索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路》 存在的遗忘与拯救 周围世界 共在世界 自身世界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11
  • Chapter I Introduction11-20
  • 1.1 Cormac McCarthy and His Works11-13
  • 1.2 Literature Review13-17
  • 1.2.1 Foreign Research13-15
  • 1.2.2 Domestic Research15-17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7-20
  • Chapter II Theoretical Basis20-25
  • 2.1 The Oblivion and Salvation of Man’s Existence20-23
  • 2.2 Man’s Existence in the Umwelt, Mitwelt and Selbstwelt23-25
  • Chapter III The Oblivion of Existence in The Road ’s Umwelt25-33
  • 3.1 Existential Predicament of the Father and His Son in the Umwelt25-28
  • 3.1.1 Lack of Substances in the Post-Apocalyptic World25-27
  • 3.1.2 Anxiety for Material in the Post-Apocalyptic World27-28
  • 3.2 Falling in the Man-Material Relationship in The Road28-33
  • Chapter IV The Exploration of Existence in The Road ’s Mitwelt33-44
  • 4.1 Existential Experience of the Father and His Son in the Mitwelt33-39
  • 4.1.1 Depravity of Humanity in the Twisted Society33-35
  • 4.1.2 Alienation in the Man-Man Relationship in The Road35-38
  • 4.1.3 Homeless State of the Father and His Son38-39
  • 4.2 Exploration of Existence on the Road39-44
  • Chapter V The Salvation of Existence in The Road ’s Selbstwelt44-57
  • 5.1 True Self of the Father and His Son in the Selbstwelt45-48
  • 5.2 Authentic Existence in The Road48-57
  • 5.2.1 Free Choice48-52
  • 5.2.2 Being-towards-Death52-57
  • Chapter VI Conclusion57-60
  • Bibliography60-64
  • Published Papers during MA Study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文婧;刘捷;;麦卡锡小说《路》中的生态伦理观[J];名作欣赏;2011年03期

2 方凡;;绝望与希望:麦卡锡小说《路》中的末日世界[J];外国文学;2012年02期

3 张小平;;从文明到荒野:论麦卡锡的《上帝之子》[J];外国文学;2012年02期

4 ;理智世界中最快的一杆女枪——玛丽·麦卡锡[J];全国新书目;2012年11期

5 董鼎山;;受了麦卡锡主义迫害的作家[J];读书;1980年11期

6 张红路;麦卡锡主义的兴衰[J];世界历史;1983年04期

7 志清;;科·麦卡锡完成三部曲[J];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04期

8 杨向荣;;玛丽·麦卡锡访谈录[J];青年文学;2008年04期

9 花花;麦卡锡[J];时代教育;2004年06期

10 杨忠民;麦卡锡及其主义的终结[J];书屋;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飞;;带着灯泡旅行[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笑笑;约翰·麦卡锡[N];工人日报;2011年

2 刘莉莉;历时23年才考取驾照,她的确有资格写书[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李永敬;“麦卡锡主义”秘密档案公开 罪恶昭然[N];检察日报;2003年

4 黄夏;暴力美学逆袭理性主义[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5 黄晴;“政治”的泄密 “泄密”的政治[N];人民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林晓曼;奥运营销将带来体育产业新变革[N];民营经济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王胡;麦氏打字机:25万美元一台[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彭小瑜;“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N];中华读书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阎志强;如何提高亚洲篮球的竞争力?[N];中国体育报;2000年

10 冯伟;《血色子午线》:暴力背后的美学[N];文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小海;无序的世界和精神的救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璇;尚未开垦的绿洲——玛丽·麦卡锡研究初探[D];集美大学;2010年

2 纪康婷;从《骏马》和《穿越》中的动物及荒野形象看科马克·麦卡锡的环境伦理观[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3 房丽颖;麦卡锡《平原上的城市》生态批评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鲁效翠;论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怀旧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陈妍;论《穿越》中科马克·麦卡锡的生命意识[D];湘潭大学;2012年

6 李逸菲;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路》中的毁灭与重建[D];山东大学;2014年

7 王霞;科马克·麦卡锡《路》的生态美学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娜;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路》中的虚无主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苗春雨;人类重生之路—科马克·麦卡锡《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姚婵;后“9·11”的文学启示录[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62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62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6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