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域中的不可靠叙述——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
本文关键词:认知视域中的不可靠叙述——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不可靠叙述者 认知框架 隐含作者
【摘要】:不可靠叙述是当代西方不同叙事学流派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不可靠叙述的分析指出,只有辨明叙述者、隐含作者以及读者在认知框架和伦理观念方面的差异,才能对不可靠叙述的形成及功能意义作出全面的判断。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不可靠叙述者 认知框架 隐含作者
【基金】: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美国都市文学研究”(12C042) 黑龙江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都市形象研究”(1252b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自从布思(Wayne C.Booth)在《小说修辞学》(TheRhetoric of Fic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不可靠叙述”概念以来,它已经成为叙事学研究中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因为文学叙事中的不可靠叙述不仅涉及叙述者对隐含作者预设规范的偏离,同时也包含持有不同价值观念的读者对叙事话语多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尚必武;;修辞诗学及当代叙事理论——詹姆斯·费伦教授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必武;;西方文论关键词 叙事性[J];外国文学;2010年06期
2 尚必武;;西方文论关键词 不可靠叙述[J];外国文学;2011年06期
3 尚必武;;后经典叙事学的第二阶段:命题与动向[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3期
4 窦延龙;;叙述的缝合与裂隙:《一桶白葡萄酒》无意识主体的想象图景[J];外国语言文学;2014年01期
5 王纬纬;;自我意识叙述——从《多少恨》的情节看张爱玲的通俗文学意识[J];才智;2014年09期
6 史思谦;;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大法官》的数个诗学特征[J];俄语学习;2014年05期
7 范荣;;音乐——杜拉斯写作的另一种语言[J];法国研究;2014年03期
8 谢丽;;《劝导》的叙述视角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年04期
9 刘丽;;经典叙事学及其发展路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年11期
10 邓若P;;屏媒时代影像互动叙事的概念范畴与潜力环节[J];电影艺术;201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费文明;;新中国宣传画叙事策略研究[A];美术学研究(第3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家勤;英语演讲修辞性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夏丹;中国民事审判话语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韦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红;汉译佛经叙事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7 冯全功;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红楼梦》英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8 傅钱余;民间仪俗与民族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9 陈毓飞;身体、知识、叙事—《金瓶梅词话》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10 温彩云;新时期中国电影叙事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卫瑛;论吕新小说的叙述策略[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李心电;旋转的陀螺[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来瑞;人称叙事与读者判断的关系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坤坤;超越文本的合作—小说作者与读者关系的语用文体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周继贵;《盲刺客》的叙事艺术[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陈蓉蓉;叙述评论和意识形态—《大海》和《我父亲的梦想》的比较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
7 孟祥莲;《呼啸山庄》叙事时间策略对文本意蕴生成的独特作用[D];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程;詹姆斯·费伦的叙事进程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扈瑞芬;恶魔有无真情?[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10 韩瑶;寓言体小说体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洋;;英汉“手”习语的认知框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2 潘震;;语篇连贯中的认知框架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齐振海;王义娜;;“心”词语的认知框架[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4 刘娜;;浅析认知框架与隐喻的文化翻译策略[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年09期
5 王松鹤;;认知框架中的意义与含义反思[J];外语学刊;2006年04期
6 辛献云;;从框架理论看文学翻译中认知框架的构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丁树德;翻译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障碍与认知框架[J];上海科技翻译;2003年03期
8 李健民;;认知框架下的词汇解读[J];理论界;2007年10期
9 李春华;李勇忠;;意义连贯的认知框架解读[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潘震;;认知性语境中的框架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媛媛;;认知框架下的介词探微[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俊飞;认知框架下意义的动态建构[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 丁婷;认知框架下的语篇分析实践[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张楠;元语否定的认知分析[D];西南大学;2007年
4 陈瑞平;从认知框架理论看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模糊美及其磨蚀[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锦男;认知框架下俄语词汇的多义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63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63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