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宠儿》中黑人文化元素的运用
本文关键词:试论《宠儿》中黑人文化元素的运用
【摘要】:托妮·莫里森作为当代美国黑人作家的领军人物,其代表作《宠儿》的创作运用了大量的黑人文化元素。首先体现在其对黑人民间传统百纳被这一艺术形式的吸收和借用,莫里森运用娴熟的叙述技巧将看似散落的记忆碎片缝进了一床弥合的黑人之被。同时非洲祖先文化和黑人音乐也是小说中重要的黑人文化元素。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宠儿》 百纳被 非洲祖先文化 黑人音乐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领军人物,她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此世界文学大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小说创作都是以黑人命运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生存为题材。她曾说:“我热爱我的人民,我首先是作为一个黑人,是以一名黑人女性的身份在写作。”[1]56作为一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龚玲;;碎片的消融:《宠儿》的“百纳被”审美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盛;蔡荣寿;;《蝴蝶君》对性别和种族的解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胡爱华;《一小时的故事》的叙事技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杨勤恩;刘定国;;哈代作品和中西建筑中的宗教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4 郭建英;;泣血的玫瑰——论乔安娜·伯顿与爱米丽·格里尔生的爱情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卢国荣;;薇拉·凯瑟拓荒小说之于生态环境的观照[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6 范勇慧;;《米德尔马契:外省生活研究》的记叙形式研究[J];长城;2011年04期
7 夏霖;;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的场景运用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朱晓丽;;艾米丽的悲剧人生——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4期
9 丁琳;;从《群芳亭》看赛珍珠的女性观[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1期
10 王凤;;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彩霞;;西方文学想像与《圣经》叙事的平行研究[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八辑)[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冬梅;种族、性别与自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红燕;任璧莲小说中的身份焦虑[D];苏州大学;2011年
6 韦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2年
7 朱小琳;回归与超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沈红芳;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D];河南大学;2004年
9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晓荣;叛逆·反思·认同[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博;女权主义批评视角下的海斯特·白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静;论《紫色》中茜莉对身份的寻求[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娜;从叙事学角度看记录片字幕的翻译[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6 马潇;寻找理想“家园”[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杨培培;薇拉·凯瑟《啊,,拓荒者!》的解构主义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田露露;《洪堡的礼物》中叙事空间的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9 程超;论王朔小说中的“我”[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梁渊;论托尼·莫里林小说《最蓝的眼睛》和《仁慈》中的成长主题[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晓红;;《宠儿》中语言的陌生化[J];科技信息;2009年26期
2 罗桂保;李维兴;;论《宠儿》的不确定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3 李洁平;张福勇;;《宠儿》开放式结尾之艺术魅力[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彭艳秋;吴庆宏;;试论《宠儿》中历史记忆的意蕴[J];电影文学;2009年11期
5 孙艳芳;;论鬼魂在《宠儿》中的修辞功能[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6 章汝雯;;《宠儿》汉译本中话语的建构与解构[J];外语教学;2011年06期
7 杜志卿;;《宠儿》研究在中国[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罗毅;;“他者”视角下《宠儿》的情感解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王秀杰;;从空间视角解读《宠儿》中黑人群体的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刘红云;;《宠儿》中名字的含义分析(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格;在爱与恨的边缘[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浩宇;《宠儿》中的陌生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张军;对小说《宠儿》的巴赫金式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陈红;论《宠儿》的叙事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迅;《宠儿》的文化诗学解读[D];温州大学;2009年
5 谢梅;《宠儿》:一个带有爵士乐特点的开放文本[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倩;《宠儿》中男性权威的颠覆[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李明娇;创伤与复原:《宠儿》中的母亲杀婴主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程国华;《宠儿》文本内反独白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9 汪晓燕;以巴赫金的叙事理论解析《宠儿》的叙事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司马双龙;论《宠儿》[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75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75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