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羊皮重写纸上的童话乌托邦——解读《摩尔人最后的叹息》

发布时间:2017-09-20 08:37

  本文关键词:羊皮重写纸上的童话乌托邦——解读《摩尔人最后的叹息》


  更多相关文章: 拉什迪 “形式化撒谎” 羊皮重写纸 童话性 乌托邦


【摘要】:在"后追杀令"时代,拉什迪通过创作《摩尔人最后的叹息》(1995)重访"想象的家园"。向后回望的怀旧情结和向前预设的乌托邦冲动交织在一起,在拉氏童话书写中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童话的乌托邦效应在作者一主人公一读者这一完整文本链上运作。拉什迪借"外显作者"兼小说主人公莫里斯之口,以"形式化撒谎"的名义创造了集写作策略、文化策略和政治策略为一体的复合型文本策略,制造了童话性、互文性和政治性交融渗透、互相强化的文本效应。遗憾的是,虽裹着童话外衣,小说的政治表白和道德说教意味过于浓厚,情节构造和人物塑造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有刻意讨好穆斯林读者以求和解之嫌,缺乏拉氏早期作品审美留白和政治反讽的张力。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拉什迪 “形式化撒谎” 羊皮重写纸 童话性 乌托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拉什迪的童话诗学和文本政治研究”(项目编号:12BWW03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351.074
【正文快照】: 英裔印度作家萨尔曼·拉什迪是闻名遐迩的“后殖民文学教父”,其文学成就和文学影响力可与马尔克斯、格拉斯、昆德拉、卡尔维诺等文学巨匠比肩。1981年问世的《午夜之子》三次问鼎英语界最有影响的文学大奖——布克奖:1981年的布克奖、1993年的“布克奖二十五年最佳”、2008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昭锋;“后工业社会”与“乌托邦”———贝尔与马尔库塞之比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06期

2 杜心源,沈培法;流放者的寓言——论拉什迪近期小说创作[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库切;蔡圣勤;胡忠青;;萨尔曼·拉什迪:《摩尔人最后的叹息》[J];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晓红;;消费时代的童话性和互文性:解读拉什迪的《她脚下的土地》[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2 李经媛;张敬品;;解读拉什迪《羞耻》中的狂野意识[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年06期

3 刘海;;还乡情怀与乌托邦终结论——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乌托邦情结比较[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年02期

4 董艳焱;刘克东;;中心与边缘——《午夜的孩子》与《兄弟》中人物身份的动态建构[J];外语学刊;2011年06期

5 刘海;;殊途同归的审美乌托邦——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审美取向比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晓燕;;“爱”并“憎恨”着——萨尔曼·拉什迪的故土情结[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宗峰;马尔库塞爱欲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义敏;文化身份的寻求[D];苏州大学;2011年

3 董二丽;第三空间:拉什迪的文化身份和文学策略[D];山东大学;2007年

4 陈小丽;《午夜的孩子》中文化的冲突与文化的相融意识解读[D];兰州大学;2007年

5 周桂芹;马尔库塞“现代乌托邦革命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刘海;生存困境与审美突围[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波;流散中的悲歌[D];河南大学;2009年

8 韩文菊;对萨尔曼·拉什迪《午夜之子》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解读[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丹;拉什迪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及其成因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唐诗;个人的圣经,,民族的史诗[D];苏州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艾禾;;摩尔人来了[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10年03期

2 勤勖;正名摩尔人与摩洛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拉塞尔·班克斯;孔亚雷;;摩尔人[J];青年文学;2006年19期

4 拉塞尔·班克斯;;摩尔人[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02期

5 ;西班牙白色村庄[J];教师博览;2011年02期

6 阿尔贝·加缪;丁世中;;若有若无之间(摘节)[J];散文诗;2012年11期

7 毕淑敏;;最适合私奔的城市[J];东西南北;2009年12期

8 毕淑敏;;最适合私奔的城市[J];视野;2009年17期

9 雨馨;;格兰纳达:眼里藏着火烈鸟的女人[J];现代青年(细节版);2012年01期

10 ;聆听11月教堂的钟声[J];报林;2009年11期



本文编号:887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887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1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