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语篇与多模态语篇中的互动对比——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本文关键词:语言语篇与多模态语篇中的互动对比——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摘要】:语言语篇和多模态语篇中的人际意义历来受到语言学研究的重视,但有关两种语篇中互动的联系与区别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本研究选取《傲慢与偏见》小说和电影中的对应章节,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语言语篇和多模态语篇中的互动进行了对比研究。对比主要从互动的类型、程度和手段等方面展开。研究发现两种语篇在再现角色之间的互动上差别不大,但在互动角色之间、再现角色和互动角色之间的互动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有助于充分理解两种语篇中的人际互动,同时也对用不同符号资源实现同一意义的再符号化研究有所贡献。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
【关键词】: 语言语篇 多模态语篇 《傲慢与偏见》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1.引言语篇分析(也称话语分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Harris(1952)发表的《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一文为标志。长期以来,语篇分析的对象主要局限于语言系统,忽视了图像、声音、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朱永生2007)。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战子;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框架的扩展[J];外语研究;2001年01期
2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3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年05期
4 王振华;马玉蕾;;评价理论:魅力与困惑[J];外语教学;2007年06期
5 管淑红;王雅丽;;小说话语的人际意义——试析“Blackmail”中人物的权势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6 陈瑜敏;秦小怡;;教科书语篇多模式符号的介入意义与多声互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12期
7 袁传有;;警察讯问语言的人际意义——评价理论之“介入系统”视角[J];现代外语;2008年02期
8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年01期
9 季红琴;;《圣经》语言情态的人际意义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珍;;英语广播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特点分析——以一则广播稿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陈宏;;专门用途英语核心情态动词实证研究——以法律语篇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丁素萍;白云超;;从学位论文英文摘要的人际主位功能看不同学科的语言特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任长普;张竹莉;周美才;;衔接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冯浩;刘宇慧;;认知型情态的人际意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孙素音;;多媒体英语课堂中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和传递[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李灵哲;;试析语篇教学模式在综合英语课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宋加高;潘子正;;《锦瑟》两种英译文本的概念功能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琚长珍;;汉语社论语篇的主位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郭福霞;;主位推进理论在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思想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邱姣;;态度系统视角下《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点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项秀珍;;外交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梁素芹;曹杏;;韩礼德情景语境理论观照下的文学翻译——Oracles & Miracles及其中译本《“剩”贤奇迹》个案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陈治安;周忠杰;;词典封面广告语篇研究:一种评价视角[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彭静;;语境,牵制和影响语义的一个重要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蔡有恒;;功能理论与语篇语体特征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高贞;;名词化与语法隐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苏妮娜;;英语学术语篇中的情态手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彭菲;;学术论文提要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邵春;英语主位化评述结构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李枫;英语评论附加语的评价意义及其动因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国华;国际商务信函的语域分析[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娜;政治演讲中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潘志娟;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卖花女》中人物语言的风格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磊;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语篇分析在专业英语精读课中的运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马春芬;《茶馆》两个英译本的语域等效实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董欣蓉;中美领导人就气候话题讲话中情态责任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张琪;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古诗饮酒五不同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徐洋;从功能语法角度探讨商务英语致歉信人际意义[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崔乃军;多模态话语分析与电影作品及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碧玉;中国民事判决书的人际功能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3 王振华;法庭交叉质询中的人际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态”视角[J];外语学刊;2004年03期
4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年05期
5 朱士昌;情态值——社会人际关系的镜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吴雁;社会权势关系与会话合作原则的背离[J];外语教学;2004年06期
7 徐盛桓;疑问句的语用性嬗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04期
8 常晨光;英语习语的人际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12期
9 张德禄;功能语言学语言教学研究成果概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1期
10 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振华;介入:言语互动中的一种评价视角[D];河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璨;中国刑事审判中互动语篇人际意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张志敏;;多模态视角下诗画语篇解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曾庆敏;;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性及其作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李战子;陆丹云;;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外语研究;2012年02期
4 蒋婷婷;;多模态隐喻建构的认知初探[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年02期
5 李力;;幽默的多模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陈明瑶;谢莉;;论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和情感说服功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王小梅;;多模态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J];北方文学(下旬);2012年11期
8 王娣;陈海庆;;多模态语篇中模态间的协同关系[J];知识经济;2013年09期
9 杨旭;汪少华;;电视广告音乐的多模态隐喻机制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13年03期
10 陈金莲;;多模态语篇的接受美学价值取向[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东;谷珍;杨燕平;白鹤;;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及效果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四辑)[C];2014年
2 张霄军;;多模态语料库:抢救濒危语言的有效途径[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夏凡;王宏;;多模态情感数据标注方法与实现[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4 赵贤;;多模态基底系统性质研究[A];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张友安;胡云安;周绍磊;;Hammerstein系统的多模态模型及其两步辨识法[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钟若飞;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SZ-4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处理与应用评价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康志峰;;口译中多模态的AA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黄俊辉;李文政;李学军;;基于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医疗设计与肿瘤精确治疗[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9 孟祥亮;史元春;杨欣;;基于分层原语的多模态输入统一访问接口[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在SZ-4飞船模拟验证研究[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刘垠;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N];大众科技报;2009年
2 罗绵卫 王建成;中国航天科工高分专项实现零突破[N];中国航天报;2011年
3 记者 刘钊 通讯员 唐世浩 刘瑞霞;三维大气体可视技术取得初步突破[N];中国气象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征;英语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宝磊;多元优化过程记忆算法及动静条件下多模态寻优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3 潘鸣威;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交际能力:重构与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逯波;多模态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5 谭帅;多模态过程统计建模及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6 王洋;多模态图像检索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张志坚;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融合算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刘亚楠;多模态特征融合和变量选择的视频语义理解[D];浙江大学;2010年
9 叶剑华;三维及多模态人脸识别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钱真;视频多模态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莹;多模态语篇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2 周燕红;幽默广告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于萍;购物网站的多模态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周娜;语文课程中的多模态素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5 邵爽;教科书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苗苗;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裴晓娜;多模态奥巴马竞选海报语篇的社会符号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 窦红双;话语的多模态性:理论与实践[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龙艳琴;汉语房地产平面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12年
10 袁艳艳;动态多模态话语的模态协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35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935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