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城市意象
本文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城市意象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城市意象——阴郁之花、神幻之城、罪恶之都、呼求悔改的"尼尼微",传达和推进了他的"彼得堡文本"的主题——"人之谜"的情感哲思、对俄罗斯现代性地批判、给予俄罗斯以及俄罗斯人未来道路选择的箴言,统摄着他的"彼得堡文本"的氛围和基调,形成了他富有特殊魅力的艺术表现。这些融入作家感怀的城市意象,源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之上,饱含了作家的文化批判及预言性质的深刻洞见。这些意象最终指向彼得堡的救赎之路,陀氏看到了传统观念终将经受洪水而倾覆的彼得堡有在信仰中被赎救的可能,从而藉着他的"彼得堡文本",给予彼得堡传统末日神话一个新的出路,盼望彼得堡成为响应呼召悔改后"新生"的城市。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彼得堡 城市意象 现代性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WW0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JA752007)
【分类号】:I512.074
【正文快照】: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简称陀氏)在以彼得堡为文学创生场的广阔背景中,以无数个或闷热、潮雪,或雷电交加的天气,阴冷的“地下室”,沉闷如“棺材”的小阁楼等场景形成了其作品中的彼得堡城市之象,我们看到“在彼得堡阴沉的天空下,在这座大城市阴暗而又隐蔽的陋巷里,在纸醉金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傅星寰;四维空间 明暗光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人格和审美意象[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1期
2 傅星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视觉艺术形态[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清;;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惩罚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2 吴玉洁;;神性照耀下的“复活”——《罪与罚》与《复活》中的“救赎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3 林立;;良心的拷问 灵魂的审判——《腐蚀》与《罪与罚》之比较[J];长城;2012年04期
4 孙洪振;;19世纪欧美文学中的“欲望”主题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5 谢春艳;;列米佐夫创作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J];俄罗斯文艺;2013年01期
6 商雪晴;;论《罪与罚》中的三种独特存在[J];大众文艺;2014年12期
7 樊瑞凯;;主体的丧失与身份的显隐——作为消解《罪与罚》的一条路径[J];电影评介;2014年19期
8 李海燕;;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孙利军;《红字》与《罪与罚》:关于“赎罪”原型的两种阐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10 陈晓芳;;苦难的象征——对《罪与罚》里卡捷琳娜形象的分析[J];考试周刊;2010年2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杰鹦;英国小说中的视觉召唤[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2 杜国英;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意蕴[D];黑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杰;帕慕克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师树磊;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之谜”[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段小青;沉醉于幻想之中,行走在深渊之上[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柳;救赎论中的诗性启示[D];浙江大学;2007年
5 周津;理性与信仰[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荣芝;论库切小说的艺术特色[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光兵;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儿童主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丹;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魔鬼代言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唐云;从权威到惩戒[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ANZHELIKA NESTEROVA;灵魂的拯救—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铁凝小说比较分析[D];河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竹音;孔雀绿;;100天的爱情故事[J];幸福(红颜阅读);2007年12期
2 梅尼登·卡尔;庞启帆;;彼得和他19世纪的财宝[J];少年文艺(南京);2009年10期
3 杨钊;;《彼得·潘》的误读——《彼得·潘》给予我们长大的理由[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耿卫玲;;童年之美与成年之殇——《彼得·潘》探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5 一叶红帆;;大商人的辩解[J];喜剧世界(上半月);2013年11期
6 威廉·福克纳;李文俊;;他的名字是彼得[J];意林;2007年18期
7 威廉·福克纳;李文俊;;他的名字是彼得[J];视野;2008年09期
8 白泽平;;彼得·潘身份的多样性及颠覆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杜国英;;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现代神话意蕴[J];俄罗斯文艺;2014年02期
10 彼得·巴菲特;赵亚男;;《做你自己》[J];理论与当代;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一方;幸福地染上“彼得·潘征候群”[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彭懿;彼得·潘:为什么不想长大[N];文艺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婷;没被骂到,不甘心[N];中国艺术报;2013年
4 刘绪源;在你的梦里有没有小飞侠曾经来过[N];中华读书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洁;顾彼得的中国书写[D];中南大学;2012年
2 郑佳宁;果戈理笔下的“彼得堡形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3 彭黎黎;“彼得·潘系列”的现代主义思考[D];四川大学;2005年
4 雷洋;在多维视角下研究詹·马·巴里的小说《彼得·潘》的中译[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5 张本惠;彼得·凯里三部小说中的美国化主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6 任然;彼得·阿克诺德的伦敦:不正义空间[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7 郭丹;存在主义观照下的“彼得·潘系列”[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8 李明星;《奥斯卡与露辛达》后殖民写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958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958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