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读者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建构——以美国三部经典文学作品为例
本文关键词:未来读者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建构——以美国三部经典文学作品为例
【摘要】:作家在作品中设计的既置身于情节之中又游离于外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未来读者的替身,他会随着故事的发展产生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上的积极变化,这是作家所期待的作品价值的体现,未来读者的形象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总会得到不断的建构。
【作者单位】: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关键词】: 未来读者 文学作品 建构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时,读者总是习惯于更多地关注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而往往忽视了一些作家精心安排的其他人物,未来读者指的是那些虽不为作品的主人公,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其思想特征产生巨大变化的人物。我们在欣赏作品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等同于这些未来读者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长艳;;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白鲸》的生态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2 敬南菲;;离残酷很近,离梦想很远——读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3 高志桂柯;;论查理失败的必然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4 晁宏晏;;踏上不归路的寻梦者——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变迁[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王艳;;她们真的是魔鬼吗?——《夜色温柔》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女性解读[J];才智;2011年05期
6 张云岗;陈志新;;《了不起的盖茨比》叙事模式解读[J];长城;2012年02期
7 鄢丹;;“美国梦”——裹着蜜糖的毒药——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人生悲剧的时代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8 余劲草;理想者的人生悲剧——于连与盖茨比的性格对比[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付飞亮;杨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酷儿解读[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张笛;;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解读《白鲸》[J];成功(教育);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甘惠侨;;从《冬天的梦》中的矛盾因素看德克斯特的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陶泽慧;;回译的评估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白岸杨;;《白鲸》及其作者的宗教伦理观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3年
3 葛跃;德勒兹生成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范涛;海洋文化与明代涉海小说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陈娟;《白鲸》三类叙事语言特色的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康尚珍;论爱默生的个人主义[D];山东大学;2008年
4 赵杉杉;从对立到和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方芳;《白鲸》中悲剧英雄亚哈船长的原型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孙毅泓;意识形态对《了不起的盖茨比》重译的影响[D];江苏大学;2010年
7 董海梅;小说叙述视角论[D];西北大学;2010年
8 刘佳;《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原型解读[D];中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文韬;;对文学作品的辩证性把握:强调环境和历史[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任满收;;浅谈文学作品的价值[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5期
3 李军;;浅谈文学作品与文化的关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5期
4 方红康;;文学作品教学初探[J];文学教育(下);2010年03期
5 王钰;;文学作品意义的分析表达与启示[J];文学教育(下);2013年02期
6 薛家宝;;试论文学作品倾向的表现问题——学习恩格斯的两封信[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7 阮幸生;文学作品学的学科性质──建构“文学作品学”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8 卢自有;文学作品应触及现实[J];北京文学;2005年04期
9 ;首届“校园之星”文学作品大赛参赛作品[J];青年文学;2002年12期
10 ;第十四届“新光杯”青年文学作品大奖赛揭晓[J];人民文学;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韵;;歌颂、暴露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2 曾自萍;;怎样培养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3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邹玉婷;;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杨宝珍;;母爱,永恒的主题——母爱在冰心文学作品的再现[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6 蔡运桂;;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作家的主观能动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7 王树清;;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A];2014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杨尧兵;;文学作品的体验式教学初探[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9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许祖贵;;浅谈怎样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泽文;文学作品的“增值”与“减值”[N];工人日报;2007年
2 记者 尚栩;近八成法国人不喜欢获奖文学作品[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记者 高方 实习生 杨黎;《新疆文学作品大系》出版发行[N];新疆日报(汉);2009年
4 本报记者 蔡劲松;为何文学作品中缺失财政人形象[N];中国财经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刘丹妮;文学作品体现时间定义的三次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高玉洁;文学作品“西藏热”的喜与忧[N];西藏日报(汉);2012年
7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教育学博士 高闰青;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N];光明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张宪;“神侃”和“冥想”写不好工业题材作品[N];工人日报;2007年
9 韶关日报首席记者 李迅;我市红色文学作品“七一”亮相受好评[N];韶关日报;2011年
10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文联主席 热贡·卡尔泽杰;文学作品的翻译及民族文化交流[N];青海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从祥;唐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孙艳;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质主义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昕;在语文教学中重新审视文学作品的主题[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2 朱学锋;理解 对话 融合[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冬炎;建国“十七”年我国文学作品插图剖析[D];苏州大学;2009年
4 陈冬杰;动物题材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尹中琪;试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类精神[D];郑州大学;2006年
6 李娟;试论高中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段国梁;中学语文非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教学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冰;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委婉表达方式的特点及原因[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9 付惠婷;文学翻译中译者在译语形式层面的求美[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汉英;试论中学语文爱情文学作品的欣赏与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81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981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