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咸宁市耕牛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研究

发布时间:2015-03-03 18:08
 

咸宁市耕牛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研究

杨志勇

(咸宁市畜牧兽医局,湖北 咸宁 437100

个地区(咸安、嘉鱼、赤壁和通山)分为2个组。赤壁因实施耕牛血吸病综合防治项目作为试验组,采取了水改旱、养殖灭螺、家畜圈养等综合生态措施;咸安、嘉鱼、通山按照传统方法进行防治(即:一年一度的血防普查,病牛进行治疗,血检阳性牛扩大化疗)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通过实施综合生态防治措施后,赤壁的耕牛血检阳性率和粪检阳性率均明显减少,感染率从4.4%下降至2.8%


1.1  试验动物选择

疫区所有耕牛均为试验动物。

1.2  试验分组与设计

1.3  耕牛血吸虫病农业生态综合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项目实施地(赤壁市)是我省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12个重疫区县(市)之一,疫区人口达到12.4万多人。近年来疫情形势有反复和蔓延之势,得到市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89月,赤壁市血吸虫病农业生态综合防治项目得以立项,200810-20099月实施。

水改旱呈矩形田块,农田排水沟渠分为干、支、斗、农、毛沟5级,干沟间距约为1 000~1 500 m;支沟与干沟垂直布置,间距约为400~500 m;斗沟与支沟垂直布置,间距约为200 m;农沟与干沟垂直布置,间距约为100 m;毛沟与农沟垂直布置,间距约为50 m;干沟旁布置3 m宽的田间道路,支沟旁布置2.5 m宽的田间道路,斗沟旁布置2 m宽的生产道路。各小田区的水经排水毛沟、农沟、斗沟、支沟、干沟流到大田区外,通过工程排水实现大田区水改旱工程。

项目实施地属荒土地,由于长年积水,水草生长茂盛,钉螺繁殖速度快,成为了血吸虫的疫源地,没有农户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地面一片荒芜,没有公用设施,有利于建精养鱼塘,实施鱼禽立体养殖,达到蓄水灭螺和养禽灭螺的目的。

水改旱以后,农田耕作实行“以机代牛”,耕牛实行集中圈养。根据各镇、处、场农民居住区布置形式和农民生活习惯的实际,耕牛采取集中圈养和分户圈养。选址后进行挖屋基,建栏舍并种植牧草,家畜的饲养使用秸杆氨化青贮饲料。

血样采集:血防普查时,每头牛均采耳静脉血,滴在滤纸上,制作血纸;粪样采集:对血检阳性者进行牛粪收集,用尼龙袋集卵孵化法33检,发现毛蚴者为阳性感染牛。

采用金标免疫渗透诊断法。将反应板上的孔依次编号,取长条形反应板(10头份/块),用内径约1 mm玻璃毛细管吸血纸浸出液,从标记有12号的孔开始点样,玻璃毛细管轻贴膜0.5 s,向上移走玻璃毛细管,依此类推。每次连续点样3~5块反应板,然后先往点样最早的反应板孔中滴加甲液1滴,,间隔5~7 s滴加第2孔,即可保证每个点样点的时间达3~4 min可滴加甲液,依次类推;待甲液渗入后每孔滴加乙液1滴,按点样次序滴乙液;待乙液渗入后每孔滴加蒸馏水1滴。结果判定:红色斑点判为阳性(+),粉红色斑点判为可疑(±),黄色或无色斑点判为阴性(-)。

血检阳性头数/样本总数×100

以上时,即无需加温。样品进行孵化后,经135 h各观察1次,检查有无毛蚴在瓶内出现。毛蚴为灰白色,折光性强的棱形小虫,多在距水面下4 cm以内的水中作水平的或略斜向的直线运动。结果判定:有毛蚴者为阳性(+);无毛蚴者阴性(-)。

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其是赤壁市感染率达到4.4%(见表1)。

1  2008年咸宁市疫区耕牛血吸虫病普查结果

地区

血检

粪检

感染率

耕牛

存栏头数

查病头数

阳性头数

病牛头数

咸安

1 268

1 268

26

3

0.2

嘉鱼

9 489

7 245

425

99

1.4

赤壁

4 573

4 501

361

197

4.4

通山

549

549

0

0

0

合计

1 5879

13 563

812

299

2.2

通过2009年全市秋季血吸虫病普查工作,检测结果表明(表2),2009年咸宁市4个疫区县(区、市)26个疫区乡镇(比2008年少了1个,因该区连续多年没有发现被感染的牛,故不列入疫区乡镇)148个疫区村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疫情,疫区存栏牛15 687头,查病15 190头,查检率达96.8%,确诊病牛275头,感染率为1.8%

2  2009年咸宁市耕牛血吸虫病普查结果

地区

血检

粪检

查病头数

阳性头数

病牛头数

咸安

576

98

5

0.9

嘉鱼

9 489

507

142

1.5

赤壁

4 576

244

128

2.8

通山

549

0

0

0

合计

15 190

849

275

1.8

赤壁市的柳山湖镇、黄盖湖、车埠镇、赤壁镇通过血吸虫病农业生态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其病牛数大为减少,感染率也大幅降低。而其他未实施生态综合防治措施的乡镇,除新店、余家桥外,蒲圻办、赵李桥、官塘驿3个乡镇耕牛血吸病疫情均出现反弹。2008年血防普查中蒲圻办、赵李桥、官塘驿三个乡镇没有发现病牛,而在2009年的普查中则分别出9头、3头、3头病牛,感染率也在2%以上(见表3)。


3  20082009年赤壁市疫区乡镇耕牛血吸虫病普查结果对比情况



项目

查病头数

病牛头数

感染率//%

2008

2009

2008

2009

2008

2009

柳山湖镇

123

37

8

1

6.5

2.7

黄盖湖镇

342

342

18

10

5.3

2.9

车埠镇

1 355

1 385

67

40

4.9

2.9

赤壁镇

433

519

24

15

5.5

2.9

蒲圻办

364

364

0

9

0

2.5

赵李桥镇

146

146

0

3

0

2.1

官塘驿镇

126

129

0

3

0

2.3

新店镇

507

507

39

15

7.70

3.0

余家桥乡

1 105

1 145

41

32

3.7

2.8

合计

4 501

4 576

197

128

4.4

2.8


)。2008年与2009年相比较,通过实施综合生态防治措施后,项目实施的地区赤壁的耕牛血检阳性率和粪检阳性率均显著减少(P0.01)。咸安区和嘉鱼县没有实施生物综合防治项目,耕牛血检阳性数、粪检阳性数较上年均有增加。嘉鱼县耕牛血检阳性率和粪检阳性率两年间差异不显著;咸安区血检阳性率两年间差异显著(P0.01),而粪检阳性率差异不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3.1  综合防治措施的作用


4  20082009年咸宁市耕牛血吸虫病感染情况对比



地区

2008

2009

血检头数

血检阳性头数

粪检头数

血检头数

血检阳性头数

粪检头数

咸安

1 268

26

26

0.2 (3)

576

98

98

0.9(5)

嘉鱼

7 245

425

425

1.4(99

9 489

507

507

1.5 (142)

赤壁

4 501

361

361

4.4(197)

4 576

244

244

2.8 (128)

通山

549

0

0

0(0)

549

0

0

0(0)

合计

13 563

812

812

2.2 (299)

15 190

849

849

1.8 (275)


吸虫宿主和传播环节多,单一的防病措施很难奏效。对人群和家畜进行同步化疗是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但反复化疗群众接受程度下降;由于基层动物血防机构不健全、防治经费得不到保障、治疗药品短缺,家畜传染源的查治难以开展,且管理难度大。本研究选择咸宁市为试验区,以实施水改旱,开展养殖灭螺,采取家畜圈养,结合反复查治为主要控制措施。通过两年的实践,从综合治理前后耕牛感染率显著降低等结果不难看出,综合治理措施不失为控制此类地区耕牛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药物灭螺只是控制感染的应急措施,不能彻底解决钉螺控制问题,而且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养殖灭螺和家畜圈养能有效地控制传染源,对减少耕牛血吸虫病流行起到明显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复杂,防治难度大。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使湖区钉螺扩散加剧。山丘型地区钉螺孳生环境复杂,交通不便,灭螺难度大。此外,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也存在潜在的影响。本研究实践表明,依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将水改旱、养殖灭螺和家畜圈养等措施与当地情况有效结合,是切实可行的。

血防科学研究不能满足防治工作的需要。血防科学研究滞后于血防工作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要求,防治技术无突破性进展。急需开发研制高效、低毒、廉价、使用方便的灭螺药物和血吸虫病预防治疗后备药物,加快现场使用方便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和快速诊断试剂的研制,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血防策略的研究。

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策略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一防治措施。如治疗病人、病畜、灭螺、粪管。第二阶段是进过调查研究和反复实践,总结出预防为主的综合措施和因时因地制宜的防治策略。第三阶段是以化疗为主的疾病控制策略[8,9]。以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多年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我国水网和山丘型流线区均是采用这一策略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10-16]。本研究中实施的生态综合防治项目也是采用的这一策略,而且与咸宁市的地域面积、地貌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教育水平等相符。

通过实施综合防治措施,有效的控制耕牛血吸虫病的疫情,也保护了人的健康。经过防治措施的实施,经济效益明显。①综合开发水改旱的农田,统一规划,统一种植;②养殖灭螺项目建设的精养鱼池投产使用,为养殖户增加收入;③耕牛死亡率降低,产仔率升高。同时,非常有利于农业水利建设。项目实施当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60万元,其中水改旱项目产生经济效益170万元,养殖灭螺项目产生经济效益90万元,家畜圈养项目产生经济效益100万元。社会效益更加广泛:项目实施后,有效地消灭了钉螺,控制了人畜血吸虫病的疫情,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搞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项目区还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示范作用,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

目前,咸宁市大部分地方防治耕牛血吸虫病的方法是通过一年一度的血防普查:在疫区对耕牛进行血检,血检阳性者再进行粪检,粪检呈阳者确诊为病牛。对病牛进行治疗,对疫区其它牛进行扩大化疗。从2008年度普查的结果来看,用传统的方法进行防治,对于疫情较为严重的地方来说,很难控制疫情蔓延之势,势必要寻找新的防治方法,特别是生物防治法,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生态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改善了环境的同时,也很好的达到了灭螺的效果,达到了降低血吸虫病爆发的目的,所以通过环境改变来防治血吸虫病爆发是可行的。

通过对咸宁市20082009两年耕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调查研究,赤壁市因实施耕牛血吸虫病的生物综合防治措施,2009年的耕牛血检阳性率和粪检阳性率比2008年均明显减少。故农业生态综合措施项目的实施,有效降低了耕牛血吸虫病的发病率。此法不仅效果好,有利于环境保护,且能长期发挥作用。咸宁市4个疫区,除通山外其他3个县、市、区(咸安、赤壁、加鱼)均属长江中下游地区,且长江在其境内穿过,水网资源发达,地理水纹环境十分相似,耕牛血吸虫病传播途径也十分相似。所以耕牛血吸虫病的生物综合防治措施(水改旱、养殖灭螺、家畜圈养)可在全咸宁市、全湖北省(长江中下游地区)疫区范围推广应用。


COPYRIGHT © 2011 版权所有:湖北省畜牧兽医



本文编号:162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62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1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