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颈交界区畸形综合影像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颅颈交界区畸形综合影像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颅颈交界区 畸形 影像学 颅颈交界区 稳定性 影像学评价
【摘要】:第一部分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影像学评价背景及目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在东亚及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发病率相对较高,特别是中国和印度两国,它是一种涵盖该区域骨骼结构及神经系统病理改变的疾病总称。通过对颅颈交界区主要畸形进行影像学评价,了解畸形病变的病因、类型及病变的影像学特点,进一步加深对颅颈交界区畸形病变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同时指导临床采取合理的检查及治疗方案。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2011年9月至2016年3月行住院治疗,经影像学及临床证实的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266例。所有患者均有颅颈交界区侧位、张口位、及屈伸动力位DR图像;颅颈交界区多层CT扫描图像及MRI扫描图像。其中56例寰枕融合患者有颅颈交界区椎动脉CTA检查图像。两位从事头颈部影像诊断多年的副主任医师在不知道患者临床表现的前提下分别从PACS回顾性读片并记录影像诊断结果。主要观测指标为:齿状突位置、颅底角、寰齿前间距、寰齿后间距、颈髓角(CMA)及脑干脊髓角。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发现Chiari畸形I型192例(182/266)、II型33例(33/266),MRI对I型的检出率较CT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II型的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颅底凹陷247例(247/266)、发现扁平颅底56例(56/266)、椎体分隔不全共计156例(156/266),三种检查方法对颅底凹陷、扁平颅底及椎体分隔不全的检出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齿状突畸形33例(33/266),三种检查方法对齿状突畸形检出率的比较发现,DR与CT对齿状突畸形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好于DR;但CT与MRI对于齿状突畸形的检出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寰枢关节脱位92例,对于寰枢关节脱位的检出,CT好于DR及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对齿状突陷入程度、寰齿前后间距及颅底角的测量上,DR与CT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有很好的一致性;MRI对于齿状突陷入程度,寰齿前间距的测量结果与DR及CT的测量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寰齿后间距及颅底角的测量结果与DR及CT的测量结果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CT矢状位寰枢侧方关节的滑脱程度和关节面的倾斜方向可以对其形态进行分型,如下:正常型(N型)有179侧关节;I型有135侧关节;Ⅱ型有75侧关节;Ⅲ型有54侧关节;IV型有86侧关节;寰枕融合时寰枢侧方关节形态异常更加明显,II型和Ш型出现的比例较高,在其它畸形中N型、I型和IV型出现的比例较高。4.根据CT图像上椎动脉与寰椎横突、侧块和后弓可识别的残余结构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将本组56例寰枕融合病例的椎动脉走行方式分为四种类型,正常型28支(25.0%);I型36支(32.1%);Ⅱ型23支(20.5%);Ⅲ型25支(22.4%)。各型分支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本组中所有病例均在MRI图像上测量颈髓角及脑干脊髓角,其中颈髓角测量范围为117.7°-167.0°,平均133.7°;脑干脊髓角测量范围125.7°-161.0°,平均138.7°。小脑扁桃体下疝范围5mm-14.6m。平均7.2mm。CMA与脑干脊髓角测量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在有无脊髓空洞组,CMA及脑干脊髓角、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寰枢关节失稳是否伴随有脊髓空洞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寰枢关节失稳与脊髓空洞间有相关性(P0.05)。当寰枢关节失稳时,出现脊髓空洞的可能性增大。结论:1.CT对颅颈交界区骨性畸形的显示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可以通过对寰枢侧方关节形态的描绘来预估寰枢关节的稳定性;2.CTA可以为颅颈交界畸形的手术治疗提供精准的椎动脉走行位置信息,为患者的手术安全性提供可靠保障。3.在MRI图像上可以对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进行各种径线的测量;脑干脊髓角及CMA可以用来评估颈髓及延髓的受压情况,CMA测量更方便。4.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及寰枢关节的稳定性与脊髓空洞有相关性,扁桃体下疝越明显或寰枢关节出现不稳时容易出现脊髓空洞。第二部分影像学新方法在评价颅颈交界区畸形稳定性中的应用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大部分的影像学研究集中在对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结构异常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该区域运动功能或稳定性的观察和研究很少见到,而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稳定性对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新的X线检查技术(动态摄影及体层融合摄影)对寰枕融合时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进行针对性研究,并与CT扫描进行对照,以期找到更加简便、准确的影像学方法来观察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2012年9月至2016年3月行住院治疗,经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证实的有临床症状的寰枕融合患者114例,所有患者均行颅颈交界区屈伸动力位DR、颈椎动态摄影、屈伸位体层融合摄影及常规卧位CT扫描。其中32例患者行卧位下颅颈交界区屈伸位CT扫描。两位从事头颈部影像诊断多年的副主任医师在不知道患者临床表现的前提下分别从PACS回顾性读片,主要对寰枢关节是否脱位及其稳定性做出诊断,同时对寰枢侧方关节的形态进行分型。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1.动力位DR片诊断寰枢关节脱位48例,寰枢关节不稳26例;颈椎动态摄影诊断寰枢关节脱位44例,寰枢关节不稳30例;动力位体层融合摄影诊断寰枢关节脱位67例,寰枢关节不稳44例。体层融合摄影与动力位DR、颈椎动态摄影间诊断效能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体层融合摄影诊断效能高于动力位DR及颈椎动态摄影(P0.05);动力位DR与颈椎动态摄影的诊断效能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T扫描共诊断N型10个、I型43个、Ⅱ型83个、Ⅲ型54个、IV型38个;体层融合摄影诊断N型14个、I型39个、Ⅱ型89个、Ⅲ型49个、IV型37个。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成像方法在对Ⅲ型寰枢侧方关节的分型能力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准确性要好于体层融合摄影。在对于N型、I型、Ⅱ型及IV型的分型上,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2例动力位CT扫描诊断为寰枢失稳17例;动力位体层融合摄影诊断寰枢失稳25例。两种检查方法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I型中合并寰枢脱位为17例、Ⅱ型中合并寰枢脱位为31例、Ⅲ型中合并寰枢脱位25例、N型及IV型中无寰枢脱位病例。Ⅱ型及Ⅲ型中出现寰枢失稳的比例较高。结果:结论:1颅颈交界区屈伸位X线体层融合摄影对寰枢关节不稳的诊断能力好于颈椎动态摄影及X线动力位摄片。2 X线体层融合摄影对寰枕融合时寰枢关节的分型准确性与CT相当,还可以在不同体位下观察,可以作为预测寰枢关节稳定性的首选检查方法。3立位屈伸位颅颈交界区X线体层融合摄影较卧位屈伸位CT能更加真实、准确的反应寰枢关节的稳定性。
【关键词】:颅颈交界区 畸形 影像学 颅颈交界区 稳定性 影像学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816.1;R445.2;R681.5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6
- 英文缩略词表16-17
- 前言17-19
- 第一部分 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影像学评价19-56
- 材料与方法19-23
- 结果23-28
- 讨论28-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4
- 附图44-56
- 第二部分 影像学新方法在评价颅颈交界区畸形稳定性中的应用研究56-79
- 材料与方法56-59
- 结果59-61
- 讨论61-68
- 结论68-69
- 参考文献69-71
- 附图71-79
- 综述1 颅颈交界区失稳的认知和治疗进展79-90
- 参考文献87-90
- 综述2 X线数字体层融合摄影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概述90-104
- 参考文献102-104
-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学术成果104-106
- 致谢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捷,杨立,张爱莲,缪国专,李功杰;多层螺旋CT诊断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年04期
2 刘玉蕊;姚静;王兰英;;改进翻身法对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后伤口愈合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年09期
3 崔继芳;;1例颅颈交界区畸形行经口咽入路齿状突磨除术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中旬版);2006年02期
4 刘菲;;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唐除术的护理[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8年01期
5 余新光;尹一恒;;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个体化治疗值得考虑的问题[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04期
6 周春霞;;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15期
7 宋洁富;;认识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J];健康向导;2011年02期
8 雷艳,崔继芳,闫凤;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口咽入路齿状突磨除术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1期
9 孙彩红;袁昌琼;王丹;;经口咽入路行延髓-颈髓腹侧减压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85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36期
10 刘仲海;陈晓光;;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外科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余新光;周定标;;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分型新建议与治疗的进一步探讨[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余新光;;术中三维CT扫描与导航系统在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余新光;周定标;;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外科治疗[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资料汇编[C];2004年
4 余新光;刘策;;颅颈交界区畸形行不恰当手术治疗后的补救手术[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高方友;王曲;刘窗溪;韩国强;熊云彪;尹浩;王俊;姚倍金;杨承勇;王超;马骏;杨恒;张勇;;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A];2013年贵州省神经外科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乔广宇;张远征;余新光;周定标;王鹏;;经口咽入路行延髓腹侧面减压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余新光;;术中CT与导航系统在颅颈交界区畸形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朱伟杰;袁绍纪;卢培刚;张荣伟;刘子生;孙希炎;熊晖;吕学明;于峰;钟启胜;王同力;王小刚;颜飞;;经口颈前入路颅颈交界区畸形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策略简析[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丁昌懋;颅颈交界区畸形综合影像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李连峰;术中CT与导航系统在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个性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3 刘策;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三维可视化解剖形态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明浩;颅颈交界区畸形寰枢关节生物力学分析及手术策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马远;合并椎血管畸形的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手术治疗[D];郑州大学;2012年
3 张威;枕颈融合术对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下颈椎曲度影响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4 张谦生;颅颈交界区畸形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初探[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21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821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