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大脑微观结构变化的扩散峰度成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03:00

  本文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大脑微观结构变化的扩散峰度成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扩散峰度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肝豆状核变性 白质


【摘要】:1目的:利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探测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大脑微观结构的变化,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价值。2方法:收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的肝豆状核变性的病人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为26.94±6.98岁,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19~48岁,平均年龄为26.2±5.62岁,利用磁共振扫描仪采集常规T2加权成像、T1-3D BRAVO序列和DKI序列数据。采用AFNI软件、FSL软件、DKE软件和Matlab软件分别采用手工绘制ROI方法、TBSS方法、基于VBM全脑体素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3结果:⑴手工绘制ROI方法分析结果通过对WD病人组与健康对照组各参数的比较,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双侧豆状核的MD值、DA值、DR值有统计学差异(P0.001);双侧尾状核头的MK值、KA值及KR值有统计学差异(其中MK值和KA值P0.001,KR值P0.05);双侧丘脑的KA值、MD值、DA值及DR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侧红核的FA和DA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侧黑质MK值、FA值及DA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⑵TBSS方法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WD病人在广泛的白质纤维素中平均扩散峰度(MK)和各向异性指数(FA)均表现出降低。WD病人在胼胝体的膝部、压部和体部,双侧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双侧放射冠、双侧上纵束、丘脑放射;在胼胝体的膝部、压部和体部,左侧内囊膝,双侧放射冠、双侧上纵束、丘脑放射的FA值降低(P0.0001,FWE校正)。⑶VBM组间分析结果由于峰度参数图在图像预处理过程中配准不佳,不做后期组间统计学分析。将WD病人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张量参数值进行组间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WD病人组的双侧豆状核、双侧尾状核头、双侧丘脑、双侧红核、双侧黑质、脑干及小脑的FA值升高,双侧屏状核、双侧丘脑及大片脑白质的FA值降低;WD病人组的双侧豆状核、双侧尾状核头、双侧丘脑、双侧脑干及小脑的MD值升高(P0.001,α=0.05,cluster size=326)。4结论:⑴较常规磁共振影像学检查而言,DTI技术对大脑微观结构变化的显示更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⑵DKI技术较DTI技术更能够敏感的探测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大脑组织微观结构的改变。⑶肝豆状核变性疾病中枢系统症状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基底节和丘脑损伤导致基底节-丘脑-皮层通路或DRT通路连接受阻最终导致运动障碍的产生。
【关键词】:扩散峰度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肝豆状核变性 白质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45.2;R742.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英文缩略词表10-12
  • 1 前言12-13
  • 2 资料与方法13-20
  • 2.1 研究对象13-15
  • 2.1.1 纳入标准13-14
  • 2.1.2 排除标准14-15
  • 2.2 数据采集15
  • 2.3 数据处理15-20
  • 2.3.1 手工绘制ROI方法分析15-16
  • 2.3.2 TBSS方法分析16-18
  • 2.3.3 基于VBM全脑体素分析18-20
  • 3 结果20-32
  • 3.1 手工绘制ROI方法分析结果20-24
  • 3.2 TBSS方法分析结果24-26
  • 3.3 基于VBM全脑体素分析结果26-32
  • 4 讨论32-44
  • 4.1 肝豆状核变性疾病32-36
  • 4.1.1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征32-33
  • 4.1.2 肝豆状核变性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表现33-36
  • 4.2 扩散峰度成像(DKI)技术36-42
  • 4.2.1 基本原理36-39
  • 4.2.2 主要参数39-41
  • 4.2.3 影响因素41-42
  • 4.3 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42-44
  • 4.3.1 锥体外系纤维联系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相关关系42-43
  • 4.3.2 基底节神经核团损伤与肝豆状核变性神经系统症状的关系43-44
  • 5 结论44
  • 不足44-46
  • 参考文献46-54
  • 综述 扩散峰度成像在大脑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54-63
  • 参考文献59-63
  • 附录一63-65
  • 附录二65-66
  • 附录三66-67
  • 个人简介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雅碧;肝豆状核变性八例误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0年01期

2 彭韶,杨芬,张贵格;以血尿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5例误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年05期

3 柳锡永,吕凤菊,施文忠;小儿肝豆状核变性29例误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4期

4 黄海波,张旭,郑荣远;肝豆状核变性误诊1例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6期

5 杨任民;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年02期

6 梁秀龄;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7 王亚萍,戴宇文,汤文娟;以肾脏损害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15例[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年04期

8 殷会玲,姜红;小儿肝豆状核变性的误诊与对策[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0年05期

9 李初阳;肝豆状核变性一例[J];九江医学;2000年02期

10 王玉珍,林爱清;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一例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君霞;范贤峰;许赣;;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凝指标的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梁艳;褚燕君;;肝豆状核变性86例临床分析[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3 孙凤霞;;肝豆状核变性12例报告[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郑春华;张洪球;;肝豆状核变性53例临床分析[A];第九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刘泽坤;宋平;游良蕴;程敬亮;任翠萍;张焱;;肝豆状核变性的脑MRI诊断[A];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八届全国心胸影像学术大会暨河南省第十二次放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刘泽坤;;肝豆状核变性的脑MRI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7 周红平;饶兆英;钟建明;;江西籍肝豆状核变性第八外显子突变的研究[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马瑾;钟勇;董方田;施维;王韧琰;王湘燕;;肝豆状核变性及眼部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陈生弟;罗晓光;;肝豆状核变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苏春芝;;肝豆状核变性诊治1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旭;肝豆状核变性易误诊[N];健康报;2007年

2 中南大学肝病研究所教授 杨旭;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病例分析[N];健康报;2007年

3 朱广苓 陈颖;肝豆状核变性易误诊[N];健康报;2009年

4 周颖;安徽省中医院肝豆状核变性研究取得系列成果[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尹慧文;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率高[N];大众卫生报;2012年

6 杨任民;铜与肝豆状核变性[N];大众卫生报;2000年

7 娇子;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八成被误诊[N];广东科技报;2004年

8 记者 左朝胜;我国肝豆状核变性研究获突破性进展[N];科技日报;2001年

9 黄树春;眼科助诊肝豆状核变性[N];健康报;2007年

10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传染科 何纲;半数肝豆状核变性被误诊[N];大众卫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沁韵;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骨质疏松可能原因分析以及骨关节病变的临床特点[D];复旦大学;2014年

2 章悦;中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量表编制及头影测量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谷绍娟;肝豆状核变性遗传和致病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4 易露茜;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叶盛;肝豆状核变性基因外显子突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徐鹏景;弱视和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视觉认知功能损害机制的噪音与模型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童德军;湖南地区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热点和多重PCR反向杂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程琪;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孙明然;伴有肝脏损伤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变异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韩永升;肝豆状核变性神经心理学及神经影像学表征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婷婷;肝豆灵对肝豆状核变性认知障碍的临床效应评价及对铜负荷大鼠干预机制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王伟;330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颅脑核磁共振成像特点及与临床相关性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杨秋水;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代谢组学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胡雅;肝豆状核变性抑郁的临床特征及解郁疏肝汤干预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吉一U,

本文编号:841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841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0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