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

发布时间:2017-01-04 19:05

  本文关键词: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门诊诊治 医药卫生 2015年8月 ·65·

门诊诊治

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

杨明丽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妇产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分析造成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因大出血引发休克的原因,并找出相应治疗方式,保障产妇生命安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2015年3月这三年时间内收治的存在产科出血患者共88名,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出血因素与出血量,分析其出血主要原因,并研究采用的治疗方式,得出不同情况下的治疗注意事项。结果导致产妇大量出血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子宫收缩乏力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出血量的多少也可能引发产妇休克。结论对于不同出血原因,医护人员应注意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降低产妇休克几率,保障其生命安全。 关键词:产科;出血性休克;临床原因;治疗措施 中图分类号:R7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08(2015)08-0065-01

失血性休克是产妇面临的最危险并发症之一,当产妇大量出血时,体内血小板急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若没有及时为产妇输血并止血,极易引发出血性休克。产妇休克不仅会让婴儿长时间在子宫或阴道中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威胁到婴儿生命安全,还可能导致产妇因大出血死亡。这种症状短时间内变化较大,且预后效果不佳。我院针对这种现象展开研究,旨在优化治疗方式,提高产妇及婴儿生命安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患者资料

所有研究的患者都是在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生产并出现产科出血症状的患者,共有88例。在这些患者中,产前出血36例,占总人数40.91%;产后出血52例,占总人数59.09%。患者大多妊娠正常,只有7例为异位妊娠,占总人数7.95%,有2例患者流产。

这些患者最大36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为28.3岁。一次妊娠患者52例,占总人数59.09%;二次妊娠患者30例,占总人数34.09%;三次及以上妊娠患者为6例,占总人数6.82%。在这些患者中,有过流产症状的患者有28例,占总人数31.82%;人工引产患者16例,占总人数18.18%;两者兼有患者9例,占总人数10.23%。

1.1.2 发病原因

在研究的这些临床资料中,产后出血共52例,其中有39例患者属于宫缩乏力引起的出血性休克。引起宫缩乏力的因素有很多,如胎儿体型过大(6例,占15.38%)、生产时间超出预计(9例,占23.08%)、梗阻性难产(8例,占20.51%)、多胞胎(3例,占7.69%)、瘢痕子宫(13例,占33.33%)。另外,产妇本身贫血造成的休克有5例,占总人数9.62%;胎盘植入2例,占总人数3.85%;胎盘粘连6例,占总人数11.54%。产前出血的36例患者中,因产妇自身妊娠期间血压较高导致的胎盘提早脱离子宫患者有16例,占总人数44.44%;因缺乏运动或撞击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的胎盘前置引发出血的患者共20例,占总人数55.56%。

1.2 一般方法

1.2.1 子宫收缩乏力

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帮助产妇按摩子宫,并采用宫缩剂帮助产妇进行子宫收缩。当情节比较严重时可以在产妇宫腔中塞入纱布或纱条,并将大血管缝合来尽快止住出血。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最多的是子宫压迫缝合技术,当出血已经威胁到产妇生命时,可经协商将产妇子宫整个切除。

1.2.2 胎盘前置

可以在手术中将子宫动脉结扎,采用8字型将出血部位缝合。缝合时要注意压迫产妇腹部主动脉。

1.2.3 子宫切口血管破裂

将产妇皮下组织一层层将切口缝合,并在缝合过程中将血块以及血肿有效清除,保障不会再有出血症状发生。

1.2.4 胎盘早剥

应及时为产妇输血治疗,并通过输液方式将纤维蛋白原

[5]

以及肝素输入到产妇体内。当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状时,,应积极止血,并将产妇子宫切除。

2 结果

通过临床资料分析不难发现,造成产妇出血性休克的原因有许多种,包含子宫收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等。产科失

血性休克患者的出血原因主要为全身因素、子宫收缩乏力、生殖道裂伤、子宫局部因素、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胎盘因素等。出血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占65.56%,为主要的产科出血原因。凝血功能异常主要是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即HELLP综合症)、血小板减少症、死胎继发DIC及重症肝炎等,占产科出血原因的11.11%。生殖道裂伤主要包括患者出现阴道、会阴以及宫颈裂伤,或严重时出现子宫下段以及阴道穹窿裂伤情况等,占出血原因的11.11%。而胎盘因素是指患者出现胎盘剥离不全、胎盘剥离后出现滞留、胎盘植入、胎盘粘连以及胎膜和胎盘出现残留等情况,占产科出血原因的8.89%。

3 讨论

3.1 导致患者发生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因素

经过此次研究发现导致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因素为以下几点:产妇的年龄过大或者过小,其并不处于最佳的生育年龄。产妇为经产妇,子宫肌纤维收缩能力出现严重性的下降。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情况,不管其是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还是原发性凝血功能障碍,都会导致患者在产后发生大量的出血。如果患者出现继发贫血和死胎或胎盘早剥等情况,进而会导致患者发生产后大出血。如果医生没有对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则会导致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症状。

3.2 临床治疗措施当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时,则医护人员需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

在临床产科中,出血性休克则是一种严重性的危重症,患者大多都是因为产前或者产后发生大量出血,进而使得其体内的有效循环血量出现大量减少,同时患者身体外周循环发生衰竭,使得患者的组织灌流量出现下降,最终使得患者组织内部的含氧量出现减少而发生酸中毒情况,出现血压下降处于休克状态,此外,患者还会因为发生多种器官衰竭而死亡。在产科中,患者产后发生出血所引起的休克症状与其他科室所产生的休克基本一致,但是其有有着其特有的临床特点。产妇的年龄对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患者年龄过大或过小则会使得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的几率增加。经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初产妇(P<0.05)。在产科中,要及时地找出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同时根据患者出血的实际情况来给予其补充血容量。在患者发生休克早期阶段,应该及时地建立起静脉通道。对于早期休克患者,要及时地补充电解质溶液。同时进行及时地输血治疗,在对患者输血治疗时,要明确患者的具体指征,对于患者失血量<500ml或者患者总血量的10%以内,则可经过组织间液进入到血液循环进行有效补充。对于失血量为机体总血量10%~20%以内患者,则在输注生理盐水时要备好血液。对于失血量>1000ml的患者,则要及时进行血液补充。总之,在临床产科中,为了避免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保障患者和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医生需对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严密观察,此外,医生还要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减少或者避免发生出血性休克现象。根据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及时找出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同时根据患者发病的原因进行及时的抢救和预防,进而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死亡。

参考文献

[1]吴君梅,张有新,刘晗,等.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因素及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26):96-97.


  本文关键词: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4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34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a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