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态下基于默认网络的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
本文关键词:静息态下基于默认网络的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福建医科大学》 2013年
静息态下基于默认网络的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
康正武
【摘要】: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探讨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VCIND)患者静息状态下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是否发生改变及其与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的功能连接特点。 资料与方法:14名VCIND患者及17名正常老年人均进行MoCA量表、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achinski ischemic scale, HIS)测试及静息态脑功能成像。利用SPM5处理原始数据得到VCIND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脑激活图,选取病人及正常对照组双侧的PCC作为为种子点,,采用单样本及双样本t检验分析其PCC与全脑功能连接强度。 结果:单样本t检验组内分析显示正常老年组PCC的功能连接图与假设的默认网络几乎能够完全的匹配,与PCC的功能连接强度增高脑区包括:后扣带回、楔前叶、双侧顶下小叶、内侧前额叶皮层区、腹侧前扣带回、双侧颞叶下部皮层及左侧海马旁回及双侧小脑后叶。VCIND病人组与PCC的功能连接强度增高的脑区包括:后扣带回、楔前叶、双侧顶下下叶、内侧前额叶皮层区、双侧颞中回及下回及双侧小脑后叶,较正常对照组默认网络与PCC的功能连接强度较弱、范围减小。组间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相比,VCIND患者组左侧颞下回、右侧海马旁回、左侧下前扣带皮层、右侧顶下小叶、右上后扣带皮层与PCC的功能连接显著减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左侧颞上回、左侧角回、右侧视觉联合皮层、右侧后外侧前额叶皮层、左侧前运动皮层、左侧顶下小叶与PCC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 结论:静息态下VCIND患者默认状态网络系统存在,但范围明显减小,空间分布区域及区域间连接强度发生改变,有一定的代偿存在。基于默认网络系统(DMN)的功能连接可以发现这些改变,为VCIND的早期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445.2;R749.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辉丽;杜小霞;;楔前叶/后扣带皮层在静息态功能网络中起关键节点作用的研究进展[J];磁共振成像;2011年03期
2 戴晓矞;;血管性认知障碍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07年11期
3 陆勋林;;大脑左侧角回的综合语言功能[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6期
4 王丽;姚志剑;卢青;刘海燕;滕皋军;;静息态下复发抑郁症患者海马的功能连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5 董孟杰,林祥通,赵军;轻度认知障碍~(18)F-FDG PET显像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5年02期
6 贾建平;韩阅;;重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神经心理学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2期
7 黄礼媛;贾建平;;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2期
8 杨丽琴;林富春;雷皓;;静息状态下脑功能连接的磁共振成像研究[J];波谱学杂志;2010年03期
9 孔杰辰;林黎娟;;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早期诊断和干预[J];中国医疗前沿;2010年02期
10 贾建平;重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怀珍;蔡永亮;汪瀚;王小川;;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4期
2 张学鉴;陶素娟;;中风后常见的心理反应及中西医的心理治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1期
3 谢道俊;靳伟;韦彪;;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磁共振成像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3期
4 谢道俊;靳伟;韦彪;;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血管性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3期
5 杨凌;魏永祥;赤克美;刘小超;余华峰;;血管性认知障碍与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7年12期
6 刘中霖;郑东;刘军;邢诒刚;彭英;陶恩祥;;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脂代谢的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7 孙德锦;张学勤;;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08年07期
8 戴晓矞;;血管性认知障碍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07年11期
9 张可兰;李姸怡;刘力昌;;补脑膏对实验性VCI大鼠脑组织中谷氨酸、血浆中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J];甘肃中医;2006年04期
10 覃莲;黄进瑜;廖宝共;毛珍芳;韦菁;;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长生;;首乌益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探讨[A];第十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袁莲芳;刘楠;李毓新;吉智;范秀博;高影;周琪;;通心络胶囊对脑卒中后不同程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并偏瘫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A];首届中西医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张银凤;韩玉;王永志;杜仪;贺永;夏明睿;李丽;;静息态下抑郁症患者虚证与实证的脑功能连接的初步探讨[A];第五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4 张银凤;韩玉;王永志;杜仪;贺永;夏明睿;李丽;;静息态下抑郁症患者虚证与实证的脑功能连接的初步探讨[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荣;补肾活血法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张海宁;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脑突触小体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罗镧;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胱抑素C与轻度认知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赵凌;基于fMRI技术研究循经取穴针刺效应的脑功能连接网络响应特征[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朱雪玲;首发未服药青年重性抑郁症脑网络连接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王戈;益肾调气法对脑血管病后精神症状组群神经可塑性的干预作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杨学琴;社区居民抑郁状态及早期干预有效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孙增荣;2型糖尿病伴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9 石玉如;腔隙性脑梗死认知缺损证候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王翠兰;康脑灵胶囊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桂强;慢性脑供血不足与脑组织损伤和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D];泰山医学院;2010年
2 张培庆;黄芪注射液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脑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廖涛;轻度认知障碍(MCI)中医证候与抑郁情绪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李建英;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偏向性情绪处理障碍脑fMRI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李卫萍;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保护[D];泸州医学院;2011年
6 王婷;北京市万寿路地区老年人群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素调查[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7 陈日朝;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临床特征及与中医证候、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董素平;海马NMDA受体参与慢性应激经SP-NK1受体通路诱发抑郁样行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成晓燕;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方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小鼠Ach、Caspase-3表达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10 许庆梅;糖尿病大鼠侧脑室脉络丛及脑小血管基底膜的观察和脑小血管α-SMA及CD31表达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小湘;蒋雯;王君;汤启宇;黄瑞旺;张玉梅;艾林;戴建平;;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网络连接的变化[J];磁共振成像;2010年01期
2 毛善平,叶心国,唐尊立,毛小平,刘志超,李涛,吴丹红;从卒中到VD的动态CT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3期
3 张锋;杨超;;老年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临床MRI对比研究[J];航空航天医药;2006年04期
4 冯亚青,冯珏,陈景红,刘桂芳,李贤,王建华,赵大卫;血管性痴呆的CT与SPECT对比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05期
5 时红,张新华,李宁,高旭光;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1期
6 贾建平;应重视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建立及临床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01期
7 韩彦青;梅元武;李光来;;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8 张晓丽;多发性脑梗死后痴呆与头颅CT关系的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3年04期
9 刘举祥,张冬梅,蒋建章,张振峰;老年人脑卒中后痴呆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年12期
10 王彤,丁晓蓉,庞莹,于涛,刘庆忠,王舒,韩景献;针刺对快速老化脑萎缩及痴呆模型小白鼠(SAMP10)行为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彪;张勇;王晶;李振芝;;3T磁共振波谱分析在轻微型肝性脑病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9年04期
2 黄坚;刘建农;平龙兴;顾卫国;吴玲珍;陈礼珊;陈立敏;朱凤清;;脑立体定向双侧扣带回射频毁损术后并发症、疗效与靶点关系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1991年Z1期
3 杨韶丽;刘兵;;脑立体定向术的临床广泛应用(附40术次报告)[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4 杨庆河;扣带回切除治疗难治性强迫障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1992年01期
5 李竹林;;双侧扣带回定向毁损治疗精神分裂症6例报告[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1992年02期
6 刘建农;黄坚;孙德琪;梅其一;朱风清;;双侧前扣带回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强迫症临床观察(附20例报告)[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1993年04期
7 郭效东;王本汉;王庆宣;刘明辉;陆卫风;赵学鼎;李红军;;立体定向颅内多靶点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J];实用医药杂志;2008年04期
8 李芸;王红;王波;许永广;张孟元;王公明;;新生大鼠前扣带皮层神经元的原代培养[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5期
9 裴柏枫;刘振亚;杨洪波;杨传东;崔彪;;杏仁核和扣带回破坏术治疗癫痫性精神障碍的临床随访[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1990年02期
10 何春阳,吴宗耀!400038重庆,周凯,潘志伟,孙燕,郑闵琴;P3a电位神经学起源的实验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巧俊;;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解读[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黄立宏;黄流清;赵忠新;;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A];第三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3 孙琳;赵永波;;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4 黄立宏;黄流清;李刚;赵忠新;李刚;;血管性认知障碍不同亚型认知功能及MRI的对比研究[A];第三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5 张小斌;姚一;江建东;王逢鹏;方赟;;扣带回癫痫一例报告[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朱穆峰;邓丽影;;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睡眠结构变化[A];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姜文颢;袁勇贵;张志珺;柏峰;;老年抑郁症恢复期患者后扣带回功能连接与认知功能关联的随访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刘波;陈俊;刘岘;龙玉;陈志光;李宁娜;;利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帕金森病脑默认状态网络[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9 刘肖岑;侯超;王益文;;“心理理论”与前额叶的关系[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张日辉;;扣带回对外周痛觉传入的认知及SSRI的调制作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荔;[N];北京科技报;2011年
2 记者 李天舒;[N];健康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焱;海洛因成瘾者前扣带回神经网络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2 张海宁;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脑突触小体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孙聿泰;电针结合认知训练治疗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梅维;海洛因成瘾者脑功能连接异常的功能磁共振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5 张彦红;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神经心理学及中医证候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杨丽琴;重度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分析及大鼠脑磁共振解剖图像模板的制作[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3年
7 张龙江;肝硬化病人脑代谢及功能改变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8 谢梓菁;基于多元Granger因果分析的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廖伟;基于磁共振成像的脑连接方法学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薛绍伟;不同状态下脑功能网络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正武;静息态下基于默认网络的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2 郭志伟;基于扣带回的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结构功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邓丽霞;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4 伊涛;海洛因成瘾者前扣带回结构与功能的静息态fMRI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5 王欣;不同动机特质静息态下低频振幅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6 张珊珊;腰背痛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7 张维涛;感音神经性耳聋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8 孔波;原络配穴为主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杨万群;静息态fMRI联合弥散张量成像研究早期阿尔茨海默氏症后扣带回连接特征[D];汕头大学;2011年
10 冯杰;阿尔茨海默病人逐体素静息态脑功能异常与相应脑白质异常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静息态下基于默认网络的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后扣带回的功能连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9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169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