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与黑色素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念珠菌与黑色素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念珠菌感染 流行病学 高危因素 毒力因子 黑色素 相关性
【摘要】:真菌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sfungus",为蘑菇的意思。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据估计大约有150万种,但是大多数真菌对人类有益,只有少数真菌对人类有害。由真菌引起的人类、动物疾病,称为真菌病。真菌可通过感染、致敏等途径导致人类和动物疾病。临床上将真菌感染分为浅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浅部真菌感染为仅侵犯人体皮肤的角质蛋白组织等一些浅部组织;深部真菌感染是指致病性真菌侵犯皮下组织、黏膜和内脏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取决于病原体、宿主和环境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糖皮质激素、高效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干细胞移植、肿瘤的化疗和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普遍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不断的增加,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日趋增加,特别是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真菌感染明显增多,成为院内真菌感染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引起深部感染的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属、曲霉属和隐球菌属等,其中念珠菌属占首位。念珠菌感染曾是白血病、接受干细胞移植或实体组织移植患者的主要死因,现已成为ICU病人的主要感染源。在念珠菌属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是白念珠菌(C. albicans),它在深部真菌感染中常占据第一位。但是近年来,念珠菌感染的类型同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外资料都显示虽然念珠菌感染中白念珠菌仍然占第一位,但是白念珠菌感染的地位呈逐渐下降趋势,非白念珠菌的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深部念珠菌感染多为院内获得性感染,而且多数为重症病人,一旦发生了全身感染,病死率非常高。深部念珠菌感染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即使诊断明确,对系统性感染的治疗也非常困难。所以,了解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知识,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对临床医生来说尤为重要。故为了解我院念珠菌感染的发病情况以及菌种分布特点等,本实验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临床送检标本中念珠菌阳性标本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本院深部念珠菌病流行情况,希望对本院深部念珠菌病流行病学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念珠菌的研究一直为热点,特别是关于念珠菌的毒力问题。对念珠菌毒力因子的研究一般主要集中在:酵母相和菌丝相之间的转换,粘附和侵袭,生物被膜的形成,接触传感和向触性,水解酶的分泌,热休克蛋白,表型转换等。关于念珠菌的毒力和黑色素之间关系的研究甚少。国外有研究发现念珠菌的毒力可能和黑色素有关。但其具体机制和相关因素尚不明确。许多病原真菌致病性与黑色素紧密相关,如:烟曲霉、新生隐球菌、马拉色菌、着色芽生菌等。黑色素是许多真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必需因子;它是许多真菌致病过程中的重要毒力因子,可以抵抗防御素、抗微生物肽和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同时黑色素可以保护生物体不受辐射伤害,可以吸收紫外线、抗机体氧化等。黑色素能抵御日光、紫外线的辐射损伤,可以对抗真菌捕食者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有抗电离辐射作用。由于国外关于念珠菌和黑色素关系的研究均局限于白念珠菌,且只用一种产黑培养基研究白念珠菌标准株,未对非白念珠菌和临床分离念珠菌菌株进行研究。关于念珠菌和黑色素的关系国内尚未见相关研究。故本实验对收集分离的临床念珠菌菌株,在三种产黑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并通过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菌株超微结构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等方法探讨临床分离的念珠菌是否能产生黑色素。1院内深部念珠菌感染标本的临床分析1.1目的了解我院念珠菌感染的发病情况以及菌种分布、标本种类、疾病种类和科室分布特点等,探讨本院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因素,对院内念珠菌感染的诊断和预防进行探讨。1.2对象和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的临床送检标本中念珠菌阳性标本371例,分析其菌种分类、标本种类、疾病种类和科室分布等。1.3结果(1)371株深部念珠菌感染标本菌种分布371株深部念珠菌感染标本分布和构成比以白念珠菌175株最多(47.17%)、热带念珠菌73株(19.68%)、光滑念珠菌48株(12.94%)、克柔念珠菌28株(7.55%)、近平滑念珠菌26株(7.01%)、其他念珠菌21株(5.66%)。其中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为52.83%,高于白念珠菌的比例47.17%。(2)371株深部念珠菌感染标本性别分布371株深部念珠菌感染标本中男性214例(57.68%);女性156例(42.05%),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851,P=-0.4340.05)。(3)371株深部念珠菌感染标本来源及分布371株深部念珠菌感染标本来源分布以痰最多145例(39.08%),其次为中段尿71例(19.14%)、血液为62例(16.71%)、分泌物48例(12.94%)、其他45例(12.13%)。(4)371株深部念珠菌感染标本人群分布371株深部念珠菌感染标本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分布特点,其中年龄20岁12例(3.23%),20~40岁64例(17.25%),40~60岁103例(27.76%),60岁的192例(51.75%)。以20岁年龄段最少,为12例(3.23%);60岁年龄段最多,192例(51.75%)。(5)371株深部念珠菌感染标本科室分布371株深部念珠菌感染标本科室分布以呼吸内科最多114例(30.73%);其次普外科103例(27.76%)、肿瘤科31例(8.36%)、神经内科19例(5.12%)、肾脏科17例(4.58%)、妇产科17例(4.58%)、血液科13例(3.50%)、消化内科12例(3.23%)、其他45例(12.13%)。(6)371株深部念珠菌感染患者相关基础疾病分布371株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相关基础疾病分布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多100例(26.95%);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93例(25.07%)、泌尿系统疾病33例(8.89%)、外伤和术后32例(8.63%)、神经系统疾病29例(7.82%)、血液系统疾病17例(4.58%)、循环系统疾病15例(4.04%)、其他疾病52例(14.02%)。1.4结论(1)我院念珠菌感染中白念珠菌仍然是主要的病原真菌,但是非白念珠菌的总体比率已经超过了白念珠菌。(2)临床念珠菌感染标本中男性高于女性,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念珠菌感染中标本来源最主要的是痰,其次为中段尿,血液感染占第三位。血液感染中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为74.19%。(4)念珠菌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呼吸内科,其次为普外科;深部念珠菌感染患者基础疾病最常见的为呼吸系统疾病。(5)深部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老年人,体弱多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恶性肿瘤以及外科手术等。2念珠菌与黑色素相关性的初步研究2.1目的对第一部份收集分离的临床念珠菌菌株,在三种产黑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并通过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菌株超微结构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等方法探讨临床分离的念珠菌是否能产生黑色素。2.2对象和方法对象:从南京军区南京总院2014年1月~2014年10月的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371株念珠菌;新生隐球菌标准株H99和白念珠菌标准株SC5314(由中国卫生部医学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医学真菌中心馈赠)。方法:(1)在三种产黑培养基上培养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到的念珠菌菌株371株、白念珠菌标准株SC5314和新生隐球菌标准株H99。分别于第3d、5d、7d、10d观察培养基及菌落颜色变化,并拍照。(2)对新生隐球菌、变色最明显的SC5314和临床念珠菌做透射电镜,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3)对变色最明显的SC5314测其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信号2.3结果(1)培养基上菌落颜色变化结果新生隐球菌在三种培养基上在3d左右时就开始变为棕褐色,第5d、7d时变为黑色;SC5314在第5d时,在多巴和添加了多巴的基本培养基上变棕褐色,第7d时,多巴培养基上变黑色,基本培养基上为棕褐色;371株临床念珠菌中,有12株在第10d时,在多巴培养基上变棕褐色(阴道4株、口腔3株、中段尿3株、血液1株、引流液1株);15株在基本培养基上变棕褐色(阴道5株、中段尿5株、口腔4株、血液1株);且全为白念珠菌.(2)透射电镜结果产黑的新生隐球菌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看到在细胞壁外有一层高电子致密层,SC5314和变色的临床念珠菌在细胞壁外层未看到类似结构。(3)电子自旋共振波谱(ESR)结果对照组新生隐球菌检测到信号,对于变色最明显的SC5314测其ESR波谱,未检测到信号。2.4结论(1)仅凭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来判断念珠菌是否能产黑色素可靠度尚有欠缺,还需结合透射电镜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进一步验证。(2)需要继续进一步加大样本进行筛选。同时,可以进一步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及体内实验来验证黑色素。
【关键词】:念珠菌感染 流行病学 高危因素 毒力因子 黑色素 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56
【目录】:
- 中文摘要3-8
- ABSTRACT8-16
- 前言16-18
- 第一章 院内深部念珠菌感染标本的临床分析18-41
- 1 实验材料18-20
- 2 实验方法20-22
- 3 实验结果22-34
- 4 讨论34-39
- 5 结论39-41
- 第二章 念珠菌与黑色素相关性的初步研究41-55
- 1 实验材料41-43
- 2 实验方法43-48
- 3 实验结果48-50
- 4 讨论50-53
- 5 结论53-55
- 参考文献55-60
- 综述60-72
- 参考文献68-72
- 附录72-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73-74
- 致谢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宝霞;念珠菌感染状况分析[J];医药产业资讯;2005年20期
2 向礼欣;罗林;章毅;李卫红;贺清梅;;肺念珠菌感染5例治疗体会[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吴金岭;崔振楠;;肺心病继发肺部念珠菌感染34例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7年09期
4 侯幼红;王正文;王立新;;人体抗念珠菌感染的机制[J];皮肤病与性病;1991年04期
5 何畏,张劲松,李坚;60岁以上念珠菌感染27例临床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6 曹寒秀,文海泉;淋病合并念珠菌感染的初步调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7年04期
7 马厚勋,曾繁荣,王偕莲;氟康唑治疗169例肺部念珠菌感染疗效分析[J];新医学;1999年07期
8 庄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念珠菌感染20例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年08期
9 唐戍平,何义富,林美琴,陆正伟;75岁以上老年人院内肺部念珠菌感染31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0年05期
10 张晓梅;念珠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况志;谭光君;;老年人肺部念珠菌感染的护理[A];全国第五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廖军;郝飞;钟白玉;王莉;王鲁;;血浆β-葡聚糖检测用于系统性念珠菌感染诊断的评价[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曾贤铭;谢珏;吴泉;孙长贵;张丽君;;451例念珠菌感染菌株鉴定结果与分析[A];200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刘维达;;念珠菌感染的研究进展[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刘方;何焱玲;兰东;姜志辉;张迪;刘章萍;;生殖器念珠菌感染172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王跃平;张霞;王耀;;住院患者常见念珠菌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徐晶;靖杰;郭素菊;;临床标本念珠菌感染分类和药敏分析[A];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十届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王金燕;徐旌;;性病治疗继发念珠菌感染46例临床分析[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黄水金;梅金华;姚跃进;;应用广谱抗生素致小儿皮肤泛发念珠菌感染20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陈官芝;马海丽;;念珠菌黏附特性对比研究[A];2007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暨医学真菌实验室研究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冯卫东;科学家破解六种念珠菌遗传代码[N];科技日报;2009年
2 韩新;老年人当心肺部念珠菌感染[N];大众卫生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魏平;念珠菌感染:粒细胞决定初治药物[N];医药经济报;2011年
4 付德明;氟康唑治疗黏膜念珠菌感染[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龙翔;念珠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N];家庭医生报;2007年
6 韩咏霞;“特殊时期”当心念珠菌乘虚而入[N];大众卫生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魏平;念珠菌性膀胱炎:无症状高危人群亦须治疗[N];医药经济报;2011年
8 月杰;良好生活习惯可避免妇科炎症[N];中国妇女报;2005年
9 李瑞;吃多甜食易得妇科病[N];健康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振宇;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分子诊断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邓琳;念珠菌与黑色素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瞿嵘;呼吸机相关性肺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3 刘颖慧;PCR-RFLP技术快速检测和鉴定血液中念珠菌的实验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4 张远婵;采用PCR联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快速检测和鉴定临床可疑念珠菌感染标本[D];广州医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932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pifb/932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