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2011年中华名中医论坛暨发挥中西医优势防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2011年

发布时间:2016-10-13 21:02

  本文关键词:基于“证-药效-药性”观念及“药性本质多元”假说探讨中药药性本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1年中华名中医论坛暨发挥中西医优势防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2011年

基于不同配伍环境的中药药性及功效变化规律研究浅析

常惟智  

【摘要】:中药药性理论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多因素内容。不同药性因素,代表着中药相对独特的功能和特征性作用。药性多因素的配伍和组合最终形成方剂的治法,治则。但对具体某药而言,其所包含的诸多药性因素,在单味药或不同方剂配伍应用中对证侯的治疗作用体现在药效方面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针对不同证侯,在不同配伍环境下,构成该药药性的多个因素其作用体现程度是有差别的,有主有从,有取有舍。因此,基于这样的思维模式,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中药在不同经典组方配伍中药效作用发挥方向进行归纳总结,探究其药性的演变规律,阐明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必然相关联系等内容,可初步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实质内涵。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No.2007CB512608)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计划课题(1151359)
【分类号】:R285
【正文快照】:

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一贯对中药药性缺乏本质认识,,导致在遣方用药上严重依赖于临床经验,没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近几年有所发展,但尚未形成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晓红;苗明三;郭艳;尹俊涛;;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理研究[J];河南中医;2007年06期

2 胡爱萍;;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思考[J];光明中医;2006年10期

3 王普霞;周春祥;;基于“证-药效-药性”观念及“药性本质多元”假说探讨中药药性本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4 盛良;中药四气五味和化学成分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2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普霞;周春祥;;基于“证-药效-药性”观念及“药性本质多元”假说探讨中药药性本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2 盛良;中药四气五味的量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22期

3 刘群;杨晓农;;中药四气五味的现代认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春燕;常用中药四性变化规律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陈冠林;中药药性信息编码方法学研究及其关联数据库设计流程逻辑方案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鄢建华;根据中药免疫效应判别方程筛选中药的实验观察[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2 胡红宇;牡丹皮化学成分及其抗AGEs生成活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3 潘卫峰;基于NEI网络的党参、黄芪归经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复辉;易增兴;罗亨凡;;辛味中药化学成分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2 许旋,罗一帆,徐志广,李卫华;靛玉红类衍生物电子结构与抗癌活性关系的研究[J];癌症;2001年12期

3 程彬彬;中药四性广义狭义定性定量分析设想[J];国医论坛;2001年02期

4 贲长恩,郭顺根;中药归经理论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5 代春美,肖小河,王迪,赵艳玲,山丽梅;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中药四性研究[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王普霞;周春祥;;基于“证-药效-药性”观念及“药性本质多元”假说探讨中药药性本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7 常学辉,张华军;论中药四气五味的科学性[J];内蒙古中医药;2000年S1期

8 穆仙丽,赵宗江,魏晨;中药归经研究述评[J];内蒙古中医药;2002年06期

9 程彬彬,张玉惠;中药四气定性定量方法初探[J];山西中医;2000年02期

10 王米渠,许锦文;中药分子药性学的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群文;秦华珍;邓家刚;兰太进;刘磊;时博;韦玮;;中药平性药数据库的研制[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李静文;李峰;周正礼;;基于40种中药多糖HPLC图谱的寒热药性Fisher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9期

3 肖斌;陶欧;罗计;王耘;;中药药性与功能靶点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年07期

4 刘进娜;谢鸣;;“去性存用”配伍内涵的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5 商和儒;王鹏;赵允南;;姜黄寒热药性考辨[J];山东中医杂志;2011年07期

6 任秋兰;翟伟;;古代中医药标准化探讨[J];中医杂志;2011年13期

7 邹家军;;浅谈桂枝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13期

8 黄映;;中药复方现代研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9 张长城;林娜;田松;姚建平;王昌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学和中药学学科2008年度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项目受理与资助情况分析[J];中医杂志;2011年14期

10 万凤琼;;浅谈中药知识与服药护理[J];光明中医;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惟智;;基于不同配伍环境的中药药性及功效变化规律研究浅析[A];第四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常惟智;;基于不同配伍环境的中药药性及功效变化规律研究浅析[A];2011年中华名中医论坛暨发挥中西医优势防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方肇勤;管冬元;潘志强;卢文丽;苟薇;丁善萍;张园园;王艳明;;中药药性实验检测方法的探索和建立[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降雪;王李黎;贾天柱;;炮制对中药药性影响的现代研究[A];2010中药炮制技术、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建;郭娟;刘贤武;阳春梅;;生远志及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闫美娟;肖引;林娜;隋峰;陈芳;;中药药性之四性研究概况[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7 唐仕欢;黄璐琦;郭兰萍;杨洪军;;中药药性形成中的“时空观”探讨[A];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周福生;游章才;许仕杰;陈冠林;陈君千;;中药药性——功效关联性的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9 崔伟;候春梅;;浅谈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10 张苏平;;中医护士应熟悉中药药性[A];2002全国土家族苗族医药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辉;[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张忠田;[N];健康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向佳;[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4 常章富;[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5 吴红娟;[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徐亚静;[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周祯祥;[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刘喜平 李沛清 李娟;[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梁永林 朱向东 李兰珍;[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10 翟爱华;[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燕;常用中药四性变化规律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卢健;四逆散不同配伍干预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效用和机制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张琦;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物质基础及毒性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唐仕欢;基于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北沙参“辛味”探索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5 刘晓晨;活细胞实时动态观测与量化分析及应用[D];清华大学;2011年

6 吴宏伟;基于代谢组学的姜黄、郁金寒热药性差异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7 王岚;附子大黄不同配伍层次对阳虚便秘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李波;复方雷公藤汤对肾病大鼠减毒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郝二伟;平性药双向适用药性本质特征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滕红刚;HIV-1疫苗prime/boost免疫策略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慧;穷举建模策略用于中药药性特征标记的统计模式识别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张新新;基于多维多息指纹图谱的中药药性特征标记模式识别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陶贵斌;麻杏石甘汤不同配伍中钙及相关无机离子的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李明;《中华本草》收载止痛中药药性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田静;基于小柴胡汤不同配伍形式的四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孙卫民;14种抗肿瘤中药元素含量分析及基于元素含量的分类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7 田文静;柴胡透邪退热功用与其用量、配伍及机体状态关系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王妙闻;中药川芎血清药化学及透血脑屏障化学成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纪玉佳;中药药性与其基原属性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王艳苹;甘寒归肝肾经中药药性研究—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证-药效-药性”观念及“药性本质多元”假说探讨中药药性本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9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39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d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