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医卫管理论文 >

急诊救治一体化模拟演练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14-12-27 10:56

 

【摘要】 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救治程序一体化管理,旨在缩短确定性治疗前的等待时间,提高危及生命和时间依赖性强的各种疾病的救治水平。医院定期组织的模拟群体伤亡事故一体化救治演练使所有参与抢救人员明确职责、熟悉流程、提升急救专业技能。即院前急救一院内急救一手术一重症监护救治一体化,保证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形成无缝连接,更好地为危重伤员赢得抢救时间,使伤员尽早得到有效的、连续性救治。危重病患救治时效的提升会提高抢救成功率,大大降低死亡率。院前院内能在救治技术与目标上保持良好的相容性,加上院前与院内医护人员良好协作与沟通,将使急诊救治一体化的效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目的在医院定期组织模拟群体伤亡事故一体化救治演练后对危重患者的救治与之前危重患者的救治进行对比,评价急诊一体化救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实施一体化救治前后病例资料,分为对照组51例和实验组55例。对其到达现场时间、明确急救诊断、急救存活率、转运存活率、急诊抢救成活率、住院后两小时死亡率统计相关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急救存活率、转运存活率、急诊抢救成活率、住院后两小时死亡率以及到达现场时间、明确急救诊断时间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院前院内能在救治技术与目标上保持良好的相容性,加上院前与院内医护人员良好协作与沟通,将使急诊救治一体化的效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 急诊; 救治; 一体化;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奇迹的快速生长,院外抢救医疗办事体系与院内救治将渐渐趋势于一体化,院外抢救与院内救治无漏洞衔接将成为告急医学救济体系设置装备部署中的紧张构成部门,这也是当今抢救医学生长的一定趋势。现抢救在天下列国及海内有种种差别构造模式,包罗车辆利用、抢救职员脚色、抢救目的及诊治本领都大不雷同。

 

1、院前急救模式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幵始,在全国部分大中城市建立了救护站。救护站的救护目标是提供基本的初级救护和患者转运。1980年后各地市依次建立了急救中心或急救站,并且开通了 “120”专线急救电话。各地市的院前急救模式根据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要求与医疗配置情况,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急救管理系统。把院前急救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模式:①指挥型:就是"中心统一指挥,医院分片负责",急救中心运用“就近原则”指挥院前急救队伍的调度员。广州市的院前急救采用此种模式,急救中心只有单纯的急救指挥调度权,各医院与急救中心也不存在隶属关系,急救中心没有医护人员及车辆设备;②独立型:急救中心拥有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的医护队伍,设有住院部及各临床与辅助科室。沈阳采用此种模式,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共同管理,急救中心承担患者全程医疗服务;③依托型:〃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管理模式,院前急救队伍与出诊管理相对独立,但急救中心从技术力量上依附于综合性医院。重庆采用此种模式,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整体上能够连贯,各急救中心分别按划分区域承担出诊任务;④院前型:急救中心是独立的医疗卫生机构,设急救分站按事先划分的服务区域出诊派车。上海釆用此种模式,急救中心统一分配人员、物资、设施、预算,拥有各种资源的调配权。急救中心负责院前救治,从技术与目标上与各家医院紧密配合,但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任务归属不同的单位;⑤联动型:“110、119、120”三警合一建立统一的通讯网络,南宁釆用此种模式,在紧急救援时,视救援对象调整救援种类[2]。虽然我们所讲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是由院前急救、急诊科、ICU三部门共同构成。但是上述三个部门分属三个独立的学科,分别有其自己特色的诊治重点。院内救治是以救治技术提升为对象,院前救治则以其基础建设和流程管理提升为对象。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现在大多城市分别属于各自的管理机构,各自的管理就会存在不同的目标、流程、运行机制。而这些单位存在差异性也是为了规避各自风险或完善各自所属工作流程,很少会把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的连续性和救治目标技术的对接放在首位。各自为政当然有其灵活的优越性,满足日常医疗任务的完成需求。但是对于时间依赖性很强的危重患者,所面对的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我们对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有序管理,逐渐达到救治目标与技术的无缝衔接。形成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目标一体化的联动格局,这是我们追求的更高目标。

....................................

2、院前救援

人员整体观念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这要求我们的院前和院内救治医师要有整体救治观念。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的学科更加细化完善,甚至于一个器官就成为一个专业学科。这也导致从业的医师虽然在局部更加专业和细致,但是逐渐丧失或弱化了整体观念。人体的各个器官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各组成部分及各个器官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影响,这些组成部分对于人体解剖结构而言是无法分离的。应对错综复杂的病情变化,可能涉及多系统、多部位、大量失血、超量复苏可能导致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所有这些除了要求我们的救治人员有整体救治的理念,还要求我们要有一支专业多学科医师组成的统一目标的团队。我国院外急救的发展起步于建国初期,经过30多年的努力,目前仍面临诸多困局,急救医师总量严重不足,流失率高当下,社会上甚至于医疗行业内部缺乏对院外急救的正确认识,院前医护人员常被人误解为“搬运工”,大家认为这项工作要求的技术含量不高,加之没有合理有效的晋升机制、待遇低、工作风险与个人待遇不匹配、个人专业发展受限等,这些因素极大的影响了院前急救人员的积极性但不管怎样,我们要认识到良好的职业规划对从业医师的重要性,建立从业人员长效保障机制[7],保持并及时补充院前急救力量,提升这些人员的救治能力与专业水平可能将是一个系统工程。

................................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參入选条件:(1)年龄16-85岁,除救治管理程序不同外,其它资料无显著差异;(2)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太原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院前急救并院内救治的患者共51例作为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15例。这是在2010年3月前没有开始实施急诊救治一体化之前的病例。(3)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太原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院前急救并院内救治的患者共55例作为实验组,男性39例,女性16例。这是在2010年3月后开始实施急诊救治一体化之后的病例。
.......................................

1.2研究方法(见图1)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救治模式,实验组采用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进行急救。具体方法:①院内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护队,救护队由院内多专业科室主要业务骨干组成。根据常见事故分为胸腹创伤救治组、四肢骨折救治组、卢页脑创伤救治组、有害气体中毒救治组、爆炸伤及烧伤救治组等。这支队伍分成若干功能小组后日常分别排班,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救援。建立以医院班子为总指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办、医务科和各相关部门、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组成的三级应急管理体系。②根据医院所处区域与周围单位特点,医务科牵头制定了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煤矿伤亡事故应急预案。科教科制定全年规划进行全院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每月都有突发事件应急常规与急救处置操作技能训练。培训的形式通常是专题讲座结合定期模拟演练,理论与操作的考核会按重点人群分层级进行。群体伤一体化救治模拟演练每季度举行,所有人员必须熟悉自己的职责范围和抢救流程。参与一体化救治的所有医护人员都会以实践中巩固理论并不断完善制度和流程。全部医护的培训还在前年增加了灾难医学创伤救治的相关理论以及急救的基本技能。③一体化救治模拟演练:总值班调度的两部专用接诊电话振铃,笔耕文化推荐期刊,调度摘机接听(不能超过三声或超过10秒无应答)。电话中了解事故概况,人数、地点、伤情等情况告知院前急救人员后迅速出诊(2分钟内必须出发)。调度同时按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案进行处理,包括与属地交警沟通,做到高效务实的联动,保证出诊车辆道路通畅。保证10分钟赶到10公里以内的出事地点。调度要同时向事故现场收集彳目息,以调度为中心保证事故地、院内、院前二方面彳目息畅通。院BI」救治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立即对周围环境进行评估(救治环境是否安全、现场救治困难程度、下一步可能的变化)。一边将现场评估情况给总值班调度进行电话反馈,一边对伤员进行快速检伤分类,采用PHI法。患者检伤分类必须在2分钟之内完成,检伤分类后,将黑、红、黄、绿色伤情识别卡固定于病人左胸。按照“先救命后治病”的院前急救原则紧急救治危重创伤患者。在现场处置时置患者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开放气道、迅速吸入氧气。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如发现骨折要制动外固定,加压包扎开放伤口止血。如发现张力性气胸患者应迅速使用活瓣穿刺针进行胸腔减压,如患者有开放性气胸应使用敷料迅速密闭胸部伤口。如患者胸部或头部有异物刺入时,使用绷带等将异物暂时固定切忌直接拔出。离断的肢体使用无菌纱布包裹后置于清洁的塑料袋中,交与伤者迅速转送医院。进行了现场紧急处置后,向患者及家属履行告知义务。急救要突出一个“急”字,不要让患者家属感到医务人员漫不经心,应当懂得保持与患者家属情绪的顺应性。按照先重后轻的顺序,快速转往合适的医院。途中将病人置于安全舒适的体位,密切监测瞳孔、意识的变化、生命体征等,关注补液情况及伤情发展变化,稳妥固定各种导管防止受压、堵塞、扭曲、脱落。转运途中与医院调度联系,报告患者伤情、患者数量、预计到达时间,方便院内救治。院内临床专科的诊治是一体化救治体系的关键,在急诊迅速分流后按《急诊危重症患者绿色通道制度》入院治疗。这样即使有大批量伤员也会在急诊迅速分流至各个治疗区域及专科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④急救药品、物资、设备配置齐全,各种设备与耗材分类组合成若干个急救包,集中存放、专人保管、定期更新、保证供应。转运患者的过程中,设备药品的齐备与日常细致维护都很重要。设备有基本设备、生命支持设备、监护设备、治疗设备和药物每辆救护车内都要有基本配置,包括便携心电图机、负压吸引器、氧气瓶或氧气袋、除颤仪、监护仪等设备和能够分类使用的药品物资急救箱。⑤总值班调度设于急诊科,接听“120”电话并进行全院资源调度分配。院前救治人员遇有出诊任务迅速出发,调度随后安排院内救治准备接诊。缩短院前院内反应与配合时间。
..............................

结果 .............................15-17 

讨论

3.1对于突发事件应对必须有预案,才能提高保障能力。虽然国内急救医疗战线对一体化救治模式进行了很多探索,但是仍不能妥善解决临床各科室与辅助检查科室、临床科室与后勤保障科室高效协作问题。多数患者在急诊科停留时间较长,早期诊断准确率及患者抢救成功率不高。探寻最佳的急诊救治一体化模式和运行机制,仍是急诊医学的难题之一。医院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煤矿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急诊危重症患者绿色通道制度》等等,从制度与流程上规范医护诊治行为。院前救治各种资源保障落实,院前急救的“接力棒”交给急诊科时,急诊科不但要接好,更要传递好。落实《急诊危重症患者绿色通道制度》,从接诊到专科病房或重症监护单元整个过程衔接顺利。随着各治疗单位重视一体化救治工作后,使信息与技术设备都能配套并在治疗中可传承,减少滞留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而且定期组织模拟演练,会使所有参与抢救人员明确职责,熟悉流程,提升技能。在救治过程中作到头脑清醒,快速判断,配合默契,保证抢救的效率。在医院实施一体化救治后对危重患者救治指标,如到达现场时间、明确急救诊断、急救存活率、转运存活率、急诊抢救成活率、住院后两小时死亡率均有好转。
....................................


结论


1、各种情境的模拟演练,反复的操作与实践才能培养专业医护人员并把一体化救治理论转化为真正的疗效。缩短确定性治疗前的等待,提升抢救成功率。
2、建立以医院领导班子为总指挥,医务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办牵头,各相关部门、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具体救护小组实施救治的三级应急管理体系。这是上下一心、目标一致的组织保障。
3、一体化救治的参与人员高效协调需要更细致的管理。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煤矿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急诊危重症患者绿色通道制度》等等,使信息与技术设备都能配套并在治疗中可传承,减少滞留时间,改善一体化救治的效率。
本研宄由于时间相对较短,加上学识不够深厚,难免存在诸多缺点,在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后,会进一步完善。
...................................
参考文献:

[1] 蒋超,蔡美香,吴晶.  某区院前急救卫生专业人才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32)
[2] 武义敏.  关于稳定院前急救机构医务人员队伍的几点思考[J]. 中国当代医药2012(20)
[3] 田建广,王娟,顾璇,顾丽萍,郭永钦.  上海市院前急救系统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分析[J]. 中国卫生资源2011(06)
[4] 杨朝福.  院前急救医学服务模式综述[J]. 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9)
[5] 张连阳.  整体观念是创伤救治的基石[J]. 中国医药科学2011(10)
[6] 李君,杜晔,祖春荣.  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J]. 中国医院2010(10)
[7] 陶军,邓明德,黄河,方平.  “5.12”地震伤员空运后送的思考[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05)
[8] 顾璇.  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矛盾与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2009(03)
[9] 张连阳,姚元章,王韬,刘朝普,李英才,张宇,黄显凯,何奇元,张伟国,王毅,陈蓉.  多发伤早期救治中64层螺旋CT的应用[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14)
[10] 王得坤,谢钢,宁晔,桑宝珍,蒋崇慧,赵双彪,尹刚.  现代院前急救体系的构建[J]. 中国医院管理2006(09)

 



本文编号:10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10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6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