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护生共情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9 13:00
共情指的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的认同和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情的能力。护理工作中的共情,是指护理人员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情绪,这样有利于护患沟通,做好护理工作。研究证实:共情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训加以提高,良好的共情能力不仅有利于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护生以后从事好护理工作。 目的:了解本科护生的共情现状,同时探讨影响本科护生共情相关因素的研究,对本科护生的共情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 方法: 1.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大连医科大学国家统招全日制四年制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护生共情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在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样本含量的前提下,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回收率99.7%。其中一年级99人,二年级100人,三年级100人。问卷由研究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时间不超过30分钟。 2.研究问卷: (1)一般资料问卷。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级、政治面貌、生源地四项内容。 (2)人际反应指针问卷(the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1】,用来测量大学生共情能力,共有22题,分成4个维度:观点取替、同情关怀、幻想力、身心忧急。 (3)大学生自我认知状况调查问卷【2】。 (4)大学生人格问卷【3】,用于测量大学生人格特征。 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护生在各变量的分布;t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的护生共情特点;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护生共情与其他因素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护生共情的相关因素。 结果: 1.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回收率99.7%。其中一年级护生99名,占问卷总数的33.1%(99/299);二年级护生100名,占问卷总数的33.4%(100/299);三年级护生100名,占33.4%(100/299)。男生17名,占5.7%(17/299),女生282名,占94.3%(282/299);党员15名,占5.0%(15/299),团员284名,占95.0%(284/299);来自城镇的学生238名,占79.6%(238/299),农村学生61名,占20.4%(61/299)。 2.本科护生的共情总分为52.68±10.53,各条目均分高于量表条目均分2,提示护生共情能力较好,略高于中等水平。 3.不同年级的护生共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性别、生源的护生共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1)。 4.IRI-C总分与宜人型、外倾型和谨慎型呈正相关(P0.05,P0.01),与神经型、开放型不相关(P0.05,P0.01)。 5.本科护生共情总分与自我认知多数维度呈正相关(P0.05,P0.01),与个人不足及自我意志不相关;身心优急与自我认知多数维度呈负相关(P0.05,P0.01)。 6.多元逐步回归显示:社会性自我、社会工作、神经型、宜人型是影响护生共情的主要因素。 结论: 1.本研究发现护生共情的总体水平较好,略高于中等水平。 2.不同年级、人格特点、自我认知程度影响护生共情的水平。 3.社会性自我、社会工作、神经型、宜人型、个人气质及年级是影响护生共情的主要因素。 4.不同性别、政治面貌、生源地对护生共情水平没有影响,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
【学位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47-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和目的
1.1 样本量的确定
1.2 对象
1.3 目的
2. 研究工具
2.1 一般资料问卷
2.2 人际反应指针问卷
2.3 大学生自我认知状况调查问卷
2.4 大学生人格问卷【3
3. 研究方法
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1 数据收集
4.2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人口学资料
2. 护生共情情况分析
3. 不同特征护生共情比较
4. 护生自我认知情况及共情与自我认知的相关性分析
5. 护生人格情况及共情与人格的相关性分析
6.护生人格和自我认知对共情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7233
【学位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47-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和目的
1.1 样本量的确定
1.2 对象
1.3 目的
2. 研究工具
2.1 一般资料问卷
2.2 人际反应指针问卷
2.3 大学生自我认知状况调查问卷
2.4 大学生人格问卷【3
3. 研究方法
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4.1 数据收集
4.2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人口学资料
2. 护生共情情况分析
3. 不同特征护生共情比较
4. 护生自我认知情况及共情与自我认知的相关性分析
5. 护生人格情况及共情与人格的相关性分析
6.护生人格和自我认知对共情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燕;白雪苹;张世平;;解读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王钰;刘革新;吴建军;;护理本科生共情及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年03期
3 戚秀华;何燕;徐瑞杰;程金梅;侯东玉;王淑莲;;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年18期
4 邱玉芳;杨辉;宋丽萍;;护士共情能力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年21期
5 杨辉;邱玉芳;宋丽萍;;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护理研究;2007年33期
6 安秀琴;杨辉;徐建萍;宋丽萍;邱玉芳;;杰弗逊共情量表的编译及评价[J];护理研究;2008年22期
7 王巧红;杨辉;;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测评工具的研制[J];护理研究;2009年15期
8 毕金仪;;心理咨询实用技巧(1)——“共情”的使用技巧[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20期
9 常宇秋,岑国桢;6~10岁儿童道德移情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2期
10 陈晶;史占彪;张建新;;共情概念的演变[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2847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847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