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失重条件下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神经营养因子3表达降低
本文关键词:模拟失重条件下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神经营养因子3表达降低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表达的影响。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模拟失重动物模型,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将大鼠分为5组,即尾悬吊3d组、7d组、14d组、21d组和正常同步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法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大鼠比目鱼肌肌梭NT-3的表达。结果显示,大鼠比目鱼肌梭外肌中未见到NT-3表达;正常对照组大鼠比目鱼肌肌梭中,核袋1和核袋2纤维NT-3呈现强阳性表达;模拟失重后,梭内肌纤维的NT-3免疫染色反应进行性降低;NT-3的ELISA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组、尾悬吊3d组、7d组、14d组和21d组大鼠比目鱼肌NT-3的含量分别为(14.23±1.65)、(14.11±1.53)、(13.09±1.47)、(12.45±1.51)和(9.85±1.52)pg/mg。统计比较显示,尾悬吊14d后,大鼠比目鱼肌NT-3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尾悬吊21d后,大鼠比目鱼肌NT-3的表达进一步减少(P0.01)。以上结果表明,模拟失重可致大鼠比目鱼肌肌梭NT-3的表达明显减少,并且随着模拟失重时间的延长,梭内肌NT-3的表达量进行性减少。提示微重力环境下本体感觉的适应性变化可能与肌梭NT-3的表达减少有关。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系;
【关键词】: 失重 比目鱼肌 肌梭 神经营养因
【基金】: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0901583)
【分类号】:R852.22
【正文快照】: 76生理学报Acta Physiologica Sinica,February25,2011,63(1):75 80失重/模拟失重能够引起骨骼肌,尤其是下肢抗重力肌(如比目鱼肌)发生明显的萎缩[1-4]。迄今为止其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失重条件下,骨骼肌中的肌梭发生了明显的退行性改变,而且肌梭的变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斌,樊小力,吴苏娣,李明;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神经末梢形态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3期
2 吴苏娣,樊小力,唐斌,陈明霞;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超微结构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唐斌,樊小力,吴苏娣,李明;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神经末梢形态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3期
2 唐斌 ,樊小力,吴苏娣;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梭内肌纤维肌球蛋白重链表达的影响(英文)[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4期
3 唐斌,樊小力,吴苏娣;黄芪对蟾蜍离体单一肌梭传入放电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3期
4 石磊;樊小力;吴苏娣;宋新爱;;三磷酸腺苷二钠盐增强蟾蜍离体单一肌梭传入放电频率[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志仙;复方健肌Ⅰ号和健肌Ⅱ号对废用性肌萎缩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王琦;肌肉废用对黄鼠(Citellus dauricus)和大鼠比目鱼肌形态结构与肌纤维类型影响的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朱杰;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废用性骨骼肌萎缩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4 秦雯;当归和川芎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继斌,樊小力,吴苏娣,许临平;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肌重和形态结构的影响[J];解剖学研究;1999年02期
2 吴苏娣,樊小力,唐斌,陈明霞;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超微结构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年01期
3 周继斌,樊小力,冯鉴强,吴苏娣;尾部悬吊对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SDH活性的影响[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希利;;美妙的太空工厂[J];青苹果;2003年03期
2 ;载人航天为什么这样难?[J];太空探索;2011年09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宗成;狄升蒙;高翔;骞爱荣;商澎;;失重条件下破骨细胞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2 郭霞;刘沐青;张明;王晓云;文效忠;冯金升;穆加金;白延强;李勇枝;;激光针灸是否可有效预防大鼠吊尾失重导致的后肢骨质丢失[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3 高放;余志斌;程九华;;悬吊大鼠比目鱼肌间断强直收缩疲劳性增加机理的初步探究[A];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会2005年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高放;余志斌;程九华;;悬吊大鼠比目鱼肌间断强直收缩疲劳性增加机理的初步探究[A];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会2005年神经内分泌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李莉;刘红菊;张鹏;杨明浩;刘淑红;王旭;范明;陈晓萍;;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抗失重性肌萎缩的形成及其纤维类型的转换[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6 刘红菊;张鹏;李莉;杨明浩;刘淑红;王旭;范明;陈晓萍;;Gp 130受体在失重性肌萎缩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7 吴斌;黄伟芬;宿双宁;;航天员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2003年中国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张鹏;刘红菊;刘淑红;李莉;杨明浩;王旭;范明;陈晓萍;;Dystrophin基因在失重性肌萎缩形成中的作用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9 孙喜庆;姚永杰;吴兴裕;郝卫亚;;立位应激下心血管反应数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余志斌;张立藩;金建平;;肌钙蛋白的降解调节模拟失重大鼠心肌适应过程[A];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微米薄束”真空失重方显超导体本色[N];大众科技报;2003年
2 记者 栾海;直上青天览星月[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记者 栾海;三种宇航装置将在俄测试[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赵雁 杨永桢;住在太空(下)[N];科技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贾婧 实习生 陈昂;霍金上太空 把握有多大[N];科技日报;2007年
6 栾海;俄专家提出登火星须闯七关[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7 本报记者 张亮;太空转轮:宇航员的练身房[N];科技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孙燕燕;太空育种是否被神话了?[N];北京科技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管晶晶;太空旅游离我们还有多远?[N];科技日报;2007年
10 刘工;太空旅游:诱人的“蛋糕”[N];中国社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勇;模拟失重环境下BMP-2对成骨细胞诱导作用变化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2 张林;模拟失重加辐射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变化和太空燮理汤的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汉忠;去负荷比目鱼肌膜离子通道的变化及其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2 徐彭涛;NOS在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3 冯岱雅;失重条件下人体心血管系统反应的仿真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4 胡清照;失重性肌萎缩与脾虚证的关系初探[D];西北大学;2008年
5 朱超;短臂离心机锻炼对人体心血管功能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6 孙伯原;电刺激对空间失重所致骨丢失作用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7 谭雄进;模拟微重力对大鼠负重骨骨代谢及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8 付崇建;模拟失重条件下对骨髓体外成骨能力及承重骨影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9 李辉;骨骼肌收缩模式对p38/Akt磷酸化水平与疲劳恢复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10 孙标;间断性人工重力以抗失重对骨骼肌与心肌不良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012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012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