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细菌学改变的研究
本文选题:高温高湿环境 + 肢体 ; 参考:《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摘要】:目的 :为高温高湿环境下火器伤后软组织清创的时机、方法及抗生素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犬随机分为高温高湿 (HHE)组和常温常湿 (OE)组 ,于火器伤后 0、4、6、8、12、2 4h进行大体情况、细菌学定量和定性变化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伤肢肿胀、组织坏死和动物死亡时间 ,HHE组均较OE组提前及严重。细菌学定量检测HHE组火器伤伤道细菌数在同一时间点比OE组高 ,OE组 12h细菌数目达到可引起感染的临界数值 ,而HHE组 8h时细菌数即达临界数值。细菌定性检测 ,两组弹道局部均为表面菌群 ;血液中OE组只有表面菌群 ,HHE组除表面菌群外还有肠道菌群。结论 :高温高湿环境下火器伤后细菌繁殖快 ,感染时间提前且严重 ,肠道细菌容易入血 ,因此处理更应强调尽早、彻底的清创和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bridement of soft tissue after firearm injury in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 environment. Methods: dog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 HHEG group and normal temperature and normal humidity group. The gross condition, bacteriological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hanges were detected at 0 ~ (4) h ~ (th) ~ (12) h after firearm injury. Results: the swelling of injured limbs, tissue necrosis and the time of animal death were earlier and more serious in HHE group than in OE group. Bacteriologic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bacteria in firearm wound in HH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OE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oint, and that in O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OE group at 12h, but that in HHE group reached critical value at 8h. Qualitative examination of bacteria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microflora was found in both groups, and that in the OE group, there were intestinal flora besides the surface flora in the OE group. Conclus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 the bacteria propagate quickly, the infection time is early and serious, and the intestinal bacteria enter blood easily. Therefore, the treatment should emphasize early, thorough debridement and early use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作者单位】: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 第一军医大学高温教研室
【基金】:“军队”九五医药卫生杰出中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No.98G0 0 4)
【分类号】:R8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贾晓明,郭振荣,盛志勇,王亚平,何道生;肉芽创面组织细菌定量培养与植皮成活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晓明,朱兆明,李平;严重烧伤病人肠道细菌性菌群失调症[J];北京医学;1990年06期
2 赵东升,裴国献,魏宽海,罗炳德,王前;高温高湿环境犬肢体火器伤细菌学定量观察[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刘江伟;张永久;李泽信;雷涛;张东;赵丽娜;李广生;;干热环境下猪腹部火器伤的细菌学特点[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4 陈照武,马恩庆;烧伤创面的细菌计数(综述)[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1年01期
5 李平松,温国梁,马莉,周荣芳;烧伤肉芽创面细菌与院内感染的调查[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5年02期
6 潘武宏;蒯迪文;;外伤创面分泌物微生物学检验与外科病区医院感染调查[J];实用医技杂志;2009年04期
7 刘江伟;张永久;李泽信;龙小平;赵笑云;赵丽娜;李广生;;猪腹部火器伤肠穿孔后细菌学及体温的变化[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8 殷作明;李素芝;胡德耀;何代平;杨志焕;叶峰;石泉贵;林秀来;宋俊;李楠;何蓉城;孙克勤;刘安;;高原寒区战时环境猪肢体枪弹伤伤道感染的特点[J];西南国防医药;2010年10期
9 张敬良,裴国献,张洪涛,郑晓勇,孙鸿涛,罗炳德,耿穗娜;高温高湿环境猪肢体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的初步观察及细菌学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年04期
10 方广文;舒衡生;师红立;;延迟逆行筋膜皮瓣抗感染能力初步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许龙顺;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促进创面愈合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2 张敬良;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3 殷作明;高原高寒战时环境肢体枪弹伤伤道特点及其对机体全身反应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可;王不留行散促进肛瘘术后创口愈合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2 王丽姿;L-W型火器伤清创冲洗机的研制及其效能检测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3 卜海激;海水中火器伤创伤弹道组织细菌感染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4 张洪涛;高温高湿环境犬肢体火器伤后机体应激性变化及组织损伤防治方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5 郑晶;创伤弧菌感染的实验病理学及细菌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6 柯敏辉;消炎生肌膏促进湿热下注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8年
7 方广文;外科延迟对逆行筋膜皮瓣抗感染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8 王丽娜;愈创熏洗1号方对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及术后肿瘤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李艳;创伤弧菌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作用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10 刘贞吉;九华膏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光夏,王德旺,张雅萍,刘明政;烧伤病人组织细菌定量培养的临床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如祥;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的基础与救治研究概论[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2 魏宽海,裴国献,赵东升,郑磊,王前,罗炳德;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细菌学改变的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3 徐如祥;积极开展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4 张旭辉,裴国献,魏宽海,周祥吉;高温高湿环境犬肢体火器伤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王运斗,裴国献,张敬良,孙鸿涛;高温高湿环境下肢体火器伤的早期救治[J];创伤外科杂志;2005年04期
6 郁毅刚,徐如祥,余俐,杜谋选,蔡颖谦,姜晓丹;犬脑火器伤病理切片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年07期
7 朱红胜,郭燕舞,徐如祥;高温高湿环境下猫颅脑火器伤的病理学改变[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8 黄柒金,徐如祥;高温高湿环境颅脑火器伤后兔生命体征的变化[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9 谢培增;朱红胜;何强华;周赤龙;王松青;刘健;;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亚低温治疗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02期
10 余俐,徐如祥,杜谋选,陈镇洲,周青,郭再玉,谢培增,朱红胜,王松青,梁录章,彭苹,简卫红;高温高湿环境颅脑火器伤脑组织病理变化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志明;林井副;姜加权;张岫竹;刘大维;王旭辉;张良;王伍超;代维;蔡双霜;张伟国;张良潮;周继红;;MSCT灌注在肢体火器伤软组织活性判定中的价值[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全岳;农江;刘伟信;周立;周本成;万友华;左大镒;曹振凯;;火器伤尸解29例资料分析[A];第五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许川;李兵仓;张良潮;康建毅;黄宏;陈志强;张洁元;;猪火器伤后金属异物存留对猪机体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4 ;2011年海南省细菌学室间质量评工作会议日程[A];2011年海南省细菌学检验室间质评工作会议资料汇编[C];2011年
5 高志明;林井副;姜加权;张岫竹;刘大维;王旭辉;张良;王伍超;代维;蔡双霜;张伟国;张良潮;周继红;;MSCT灌注在周围神经火器伤诊断中的价值[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6 孙丽婧;朱能;;高温高湿环境下影响人体热耐受力因素的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军;周中华;刘宝林;王鑫源;;ZL-8在狗颌面部火器伤损伤牙髓组织中的免疫组化表达[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8 高志明;张岫竹;刘大维;王旭辉;林井副;姜加权;张伟国;何跃;张良;王伍超;代维;蔡双霜;张良潮;周继红;;猪坐骨神经火器伤早期MSCT诊断:与病理学的关系[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9 张良琦;徐寿屏;刘丽萍;;中重度烧伤幼儿的咽部细菌学追踪观察[A];全国第三届烧伤外科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摘要[C];1991年
10 谭云洪;;湖南省结核病四次流行病学调查细菌学耐药结果比较[A];中国防痨杂志2003第25卷增刊——2003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援布隆迪共和国医疗队 叶谢智华;烫疮油治疗火器伤[N];上海中医药报;2005年
2 多昭君、付凡平;激发官兵驻训热情[N];战士报;2011年
3 赵东海 刘国治;地雷伤救治出新招[N];解放军报;2006年
4 史轩;身残志坚 笔耕不辍[N];新清华;2005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冯雪;北京曾是细菌武器秘密基地[N];北京科技报;2006年
6 特约记者 张献怀;确保官兵战时获高效救治[N];中国国防报;2000年
7 王三石;小心“牙渍”诱发疾病[N];中国老年报;2005年
8 新华社记者 郭威;当年日本医学精英都参与了细菌战[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9 游德福;夏季养鸭九注意[N];农民日报;2001年
10 高文力;亚泰集团寻求抗癌药业的高端突破[N];上海证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剑侯;脊髓火器伤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2 黄柒金;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后HSP70、p38 MAPK变化及其作用机理[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3 余俐;野外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4 田磊;牵张成骨术修复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梁朝革;不同弹速椎体火器贯通伤对机体早期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张敬良;高温高湿环境肢体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7 肖慧;渤海湾近岸海域的细菌学研究及其在海岸带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李钢;生物可降解输尿管支架在输尿管战创伤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9 孙红振;火器性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特点及CIDE-B基因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10 陈建梅;T淋巴细胞在火器性坐骨神经断裂伤修复中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祥吉;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后免疫学变化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2 朱红胜;高温高湿环境对猫颅脑火器伤时生命体征及病理损害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3 张旭辉;高温高湿环境下犬肢体火器伤后HSP70、TNF-a、氧自由基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4 张洪涛;高温高湿环境犬肢体火器伤后机体应激性变化及组织损伤防治方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5 王德杰;高原兔肝脏火器伤后机体应激性变化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6 马德选;湿热环境对猫颅脑火器伤早期血液流变学和血脑屏障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7 杨臣礼;火器—冻复合伤后早期血液心肌酶组合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卜海激;海水中火器伤创伤弹道组织细菌感染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9 刘佳;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生理参数识别及权重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王丽姿;L-W型火器伤清创冲洗机的研制及其效能检测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85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188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