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军医论文 >

检测头部血压和动态过程的头高位倾斜实验系统设计

发布时间:2018-06-29 22:18

  本文选题:头高位倾斜 + 头部血压 ; 参考:《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7年06期


【摘要】:目的设计一个可以检测头部血压和动态过程的头高位倾斜实验(head-up tilt,HUT)系统,以提高HUT实验的效能。方法通过对阻抗血流图的B点和颞浅动脉脉搏波起点为标志点得到的脉搏波传导时间(pulse wave transit time,PWTT)进行个体化校正,获得头部血压。基于改进的倾斜床,设计了可监测连续动态血压、心电图、心音、呼吸和阻抗血流图等人体生理信号的实验系统;并通过3名志愿者的HUT实验检验系统的可靠性。结果基于精确的PWTT的个体化校正可以实现头部血压测量。在HUT过程中系统可连续、稳定地记录各项生理指标;可特征地显示出头部血压的最低值和血压的动态调节过程及整体水平。结论本系统可准确地反映HUT中头部血压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从而为评价人体的心血管调节功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为研究高性能飞机飞行员对加速度应激的即刻反应提供了可能。
[Abstract]:Objective to design a head-high tilt test (head-up tilt hut) system which can detect the blood pressure and dynamic process of the hea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hut experiment. Methods the head blood pressure was obtained by individualized correction of the pulse wave conduction time (pulse wave transit time) obtained from point B of impedance flow graph and the point of starting point of pulse wave of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Based on the improved tilt bed, an experimental system for monitoring human physiological signals, such as continuous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electrocardiogram, heart sound, respiration and impedance flow graph, was designed,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 was tested by three volunteers. Results individual correction based on accurate PWTT can be used to measure head blood pressure. The system can record the physiological indexes continuously and stably in the HUT process, and can show the lowest value of the head blood pressure and the dynamic regulation process and the whole level of the blood pressure. Conclusion the system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continuous and dynamic changes of head blood pressure in HUT, thus providing more inform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cardiovascular regulation in human body. It is possible to study the immediate response of high performance aircraft pilots to acceleration stress.
【作者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 解放军305医院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资助(2004BA706B15)
【分类号】:R318.6;R85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焦学军,房兴业;连续每搏血压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许怀湘,房兴业,许志;采用示波原理间接测量血压方法的进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0年03期

2 向海燕;俞梦孙;;用脉搏波传导时间实现血压连续测量[J];医疗卫生装备;2006年02期

3 彭熙;李彦;汤知;蔡家麟;;基于ARM单片机的生理特征测量系统[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6年11期

4 陈春晓,刘建业,衡彤,王惠南,杨平;心血管功能诊断仪的研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张政波;王卫东;吴昊;李开元;昂清;;全数字呼吸感应体积描记技术[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向海燕;无创伤人体逐拍动脉血压测量技术[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2 姬军;胸—头脉搏波传导时间测量技术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3 刘延勇;基于无创伤逐拍动脉血压测量技术的倾斜实验系统[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4 李顶立;基于脉搏波的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晋;血管硬度测量仪的研制[D];重庆大学;2003年

2 张立娜;灵菇菌乳Ⅰ号、Ⅱ号对高血压模型大鼠的降压作用的实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3 吴祖军;SARS病人心电、体温遥测监护系统的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汤池;利用脉搏波无创连续检测血压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全晓莉;心血管动力学参数检测方法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6 赵号雨;基于ARM7微控制器的血压检测系统[D];吉林大学;2006年

7 道理;Nucleus体系结构分析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李音华;柯氏音校正示波法的改进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9 徐克;脉搏波分析与人体动脉血压关系研究[D];重庆工学院;2008年

10 方凯飞;基于血压和体温测量的家庭健康网络[D];广东工业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罗志昌,,张松,杨文鸣,杨子彬;脉搏波波形特征信息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2 孔谙,白净,席葆树,祖佩贞,张菊鹏;心血管系统参数变化对脉搏波波形影响的数字仿真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卫亚,张立藩,吴兴裕,孙喜庆,姚永杰;头高位倾斜时心血管反应的仿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张荣,张立藩,郑军;头高位倾斜心率与血压变异性谱分析[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5年03期

3 刘春,张立藩,张乐宁,倪鹤鹦,张远强,孙岚;间断性头高位倾斜对模拟失重大鼠肌萎缩的对抗作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0年06期

4 刘春,张立藩,张乐宁,倪鹤鹦,张远强,孙岚,井晓梅;间断性头高位倾斜对模拟失重大鼠肌萎缩的对抗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5 郝卫亚,吴兴裕,姚永杰,韦应波,孙喜庆,张立藩;21天头低位(-6°)卧床前后下体负压和头高位倾斜暴露时的心血管反应[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9年01期

6 孙会品;孙喜庆;王冰;姚永杰;石菲;耿捷;王永春;;间断性头高位对模拟失重兔股静脉及颈静脉组织形态变化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5年06期

7 郑军,张立藩,魏金河;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无创性评价方法及其在失重生理研究中的应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8年04期

8 唐志忠,李勇枝,范全春,石宏志,白桂娥,赵爽;下体负压-立位作用下ST-T改变与心肌氧耗的关系[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4年06期

9 赵仑,魏金河,严拱东,陈文娟,段然,任维;模拟失重条件下与选择心算关联的脑电位的动态变化[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8年03期

10 姚永杰,吴兴裕,孙喜庆,郝卫亚,韦应波,曹新生;24h头低位卧床对心血管功能及立位应激反应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长斌;朱超;姚永杰;张舒;孙喜庆;;间断性短臂离心机锻炼对人体心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2 孙喜庆;姚永杰;吴兴裕;郝卫亚;;立位应激下心血管反应数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孙喜庆;姜世忠;姚永杰;蒋昌林;郝卫亚;吴兴裕;;模拟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与对抗方案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杨长斌;张毅;高原;刘新宇;姚永杰;孙喜庆;;高压氧暴露后的立位耐力及自主神经功能改变[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高原;孙喜庆;杨长斌;张玉;耿捷;;4天头低位卧床期间人工重力联合运动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标;不同生理系统对间断性人工重力反应性差异问题的地面模拟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2 郝卫亚;不同立位应激下心血管反应的仿真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9年

3 张乐宁;模拟失重下脑血管的适应性变化及间断性重力作用的对抗效果[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标;间断性人工重力以抗失重对骨骼肌与心肌不良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2 张玉;短臂离心机的应用基础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83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xlw/2083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0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