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葛根不同煎煮时间对升麻葛根汤中葛根素含量及药效作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17 13:17
【摘要】:目的:通过HPLC检测葛根不同煎煮时间对升麻葛根汤中葛根素含量的影响;通过致热法、致急性炎症法、致痛法、致咳法复制感冒相关动物模型,观察葛根不同煎煮时间对升麻葛根汤解热作用、抗炎作用、镇痛作用、止咳作用、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葛根在升麻葛根汤中最佳煎煮时间,为葛根特殊煎煮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HPLC检测葛根不同煎煮时间对升麻葛根汤中葛根素含量的影响,色谱条件:Agilent 5 TC-C_(18)液相色谱柱(250×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25:75),柱温30℃,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50 nm,进样量10μL。采用15%酵母混悬液致热法、蛋清致急性炎症法、热板致痛法、25%氨水致咳法复制感冒相关动物模型,观察感冒相关模型动物体温、足趾肿胀率、痛阈值、咳嗽潜伏期、咳嗽次数、脾脏系数、胸腺系数和免疫因子(IL-6)含量。结果:HPLC检测,葛根素在0.02~0.12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6);1号汤剂供试品溶液中葛根素含量是30.0 mg/g;2号汤剂供试品溶液中葛根素含量是34.8 mg/g;3号汤剂供试品溶液中葛根素含量是38.4 mg/g;4号汤剂供试品溶液中葛根素含量是43.6mg/g;5号汤剂供试品溶液中葛根素含量是42.4mg/g;6号汤剂供试品溶液中葛根素含量是41.2mg/g;7号汤剂的供试品溶液中葛根素的含量是39.6mg/g;8号汤剂的供试品溶液中葛根素的含量是36.4 mg/g;9号汤剂的供试品溶液中葛根素的含量是36.0mg/g。体温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注射15%酵母混悬液后1h、2.5h、3-8h时,体温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1、阳性对照组2在给药后1h、2.5h、3-8h时,体温明显降低(P0.01);葛根煎煮30min、35min、40min组在给药后2.5h、3-8h时,体温明显降低(P0.05或P0.01);葛根煎煮25min组在给药后4-7h时,体温明显降低(P0.05)。足趾肿胀率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在注射蛋清液后0.5h、1-4h时,足趾肿胀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1、阳性对照组2、葛根煎煮30min、35min、40min、45min、50min、55min、60min组在给药后0.5h、1-3h时,足趾肿胀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或P0.01);葛根煎煮20min、25min组在给药后0.5h、1-2h时,足趾肿胀率明显降低(P0.05)。痛阈值检测,与空白组比较,阳性对照组1、阳性对照组2、葛根煎煮30min、35min、40min组痛阈值明显升高(P0.05)。咳嗽潜伏期、咳嗽次数检测,与空白组比较,阳性对照组1、阳性对照组2、葛根煎煮30min、35min、40min、45min组咳嗽潜伏期明显升高(P0.05或P0.01);阳性对照组1、阳性对照组2、葛根煎煮35min、40min组咳嗽次数明显降低(P0.05)。脾脏、胸腺指数检测,与空白组比较,阳性对照组1、阳性对照组2、葛根煎煮30min、35min、40min、45min、50min、55min组脾脏系数明显升高(P0.05或P0.01);阳性对照组1、阳性对照组2、葛根煎煮30min、35min、40min、45min、50min组胸腺系数明显升高(P0.05或P0.01)。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与空白组比较,阳性对照组1、阳性对照组2、葛根煎煮25min、30min、35min、40min、45min组IL-6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煎煮过程中,当葛根煎煮35min时升麻葛根汤中葛根素含量相对最高,对感冒相关模型动物体温、足趾肿胀率、痛阈值、咳嗽潜伏期、咳嗽次数、免疫功能均能产生明显改善作用。葛根在升麻葛根汤中使用“先煎”的特殊煎煮方法,可能起到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
【图文】:

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葛根素,标准曲线


线性关系图

煎煮,煎煮时间,胸腺,分离度


葛根不同煎煮时间对升麻葛根汤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在“2.2.2.5”项下实验结束 2h 后,将各组小鼠取血后处死,分及胸腺,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免疫因子(IL-6)含量、胸腺系数。方法 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果不同煎煮时间对升麻葛根汤中葛根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定色谱条件实验结果定的色谱条件下,葛根素色谱峰与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理论塔板要求,分离度大于 1.5,理论塔板数大于 3000。见图 2-3。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85.5;R2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惠英;中药煎煮时间、次数与药效关系的研究[J];药品评价;2004年05期

2 樵夫;麻黄和甘草的不同使用部分对煎液成分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3 王沛;对山楂煎煮时间的探讨[J];中药材;1989年11期

4 孙翠桦;汪必忠;;炮制对决明子溶出成分的影响[J];中成药;1989年01期

5 张泽渊;孙剑峰;钟丹;张艺凡;夏志武;何成诗;;煎煮时间对肺癌汤剂质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4年12期

6 马明辉;吕丽娟;贡济宇;赵伟;;灵芝提取工艺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7 丁敬远;;关于中药的煎煮时间[J];中医杂志;2004年07期

8 张爱岑,李正国,于立佐;煎煮时间对葛根水溶性成分的影响[J];中药材;1997年02期

9 ;中药煎煮时间越长药效越好吗[J];新农村;2019年06期

10 赵海峰,张建朝,邵阿利;需特殊方法煎煮药物的最适煎煮时间及原理[J];陕西中医;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娇;;RP-HPLC法测定不同煎煮时间下夏枯草中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的含量变化[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高峰论坛论文资料汇编[C];2019年

2 寇玉梅;韩春凤;田志刚;;润通胶囊提取工艺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3 张泽梅;张秀清;;中药药用价值的探讨[A];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耿;于长安;李振坤;唐仕欢;廖文强;杨洪军;;丹参煎煮化学成分溶出规律研究[A];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解承林;;浅谈中药煎药方法的变迁[A];《健康周刊》医药研究研讨会综合刊(2016年1月第4期)[C];2016年

6 杨振翔;张振凌;;制禹白附炮制工艺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药炮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张志俭;毋尚祥;;从加工全蝎新方法谈起[A];’98全国中药研究暨中药房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8年

8 敖慧;叶强;徐艳文;魏担;豆彩霞;刘红梅;方成鑫;;基于气质联用技术的阳春砂仁煎煮方式筛选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9 张璐;Qiu jixi;刘瑞新;;术甘合剂提取工艺研究[A];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张建海;冯彬彬;徐晓玉;;对中药毒性的辩证认识[A];2008年成渝药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药师 王青;不是煎两遍混合服这么简单[N];大众卫生报;2017年

2 魏开敏;小心附子过量致中毒[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王晓;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次数[N];家庭医生报;2007年

4 衣晓峰;博士教您煎中药[N];大众卫生报;2004年

5 ;服汤药36℃苦味最轻[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6 衣晓峰 孙理 本报记者 姚艳春;煎服中药学问多[N];黑龙江日报;2004年

7 健康时报特约专家 焦拥政;服汤药36℃苦味最轻[N];健康时报;2005年

8 白云;煎药的时间多长为宜[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9 ;汤药好,,还得会煎才行[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10 李学林;煎药之法 最宜深讲[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刚明;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大黄对慢性肾衰竭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王竹兰;《伤寒论》汤剂煎煮法与汤剂制备规范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叶强;附子应用环节活性物质变化与热性程度虚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丹丹;葛根不同煎煮时间对升麻葛根汤中葛根素含量及药效作用的影响[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刘静琰;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大黄对小鼠泻下作用的药效研究及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田玉静;附子临床应用安全性的前瞻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叶强;附子配伍大黄调控药性物质基础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杨卓;附子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毒性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熊红;大黄不同煎煮时间对小承气汤化学成分及药效学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梁兆佳;附子临床应用安全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霍炳杰;银翘散在不同煎煮时间下对致热大鼠体温及下丘脑cAMP含量的影响及其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9 刘瑶;川乌草乌煎煮时间给药剂量与毒性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余葱葱;附子临床汤剂应用有效物质基础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87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587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9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