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论文 >

茶多酚对小鼠肠道菌群、肠道酶活性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25 09:53
【摘要】:目的: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研究茶多酚对小鼠肠道菌群、肠道酶活性及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并探讨其体内作用机制。方法:(1)利用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给小鼠灌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2)利用16SrDNA技术研究茶多酚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3)采用酶联免疫技术研究茶多酚对小鼠肠道酶活性的影响。(4)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分析茶多酚对小鼠肠道内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结构改变,肠道主要菌门拟杆菌和厚壁菌丰度显著降低(p㩳0.05),有害菌大肠杆菌/志贺菌属丰度显著增加(p㩳0.05)。(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灌胃茶多酚后,小肠内,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提高,变形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㩳0.05),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均提高,大肠杆菌/志贺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㩳0.05)。盲肠内,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降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㩳0.05),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㩳0.05),变形杆菌门相对丰度稍增(p㧐0.05)。结肠和大肠内,菌群丰富度与多样性均降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㩳0.05),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㩳0.05),变形杆菌门变化无明显规律性。(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灌胃茶多酚后,小鼠肠道内源酶变化为:小肠内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增高(p0.05),脂肪酶活性升高,且高剂量组脂肪酶显著增高(p0.05),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盲肠内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淀粉酶活性降低,高、中剂量组中淀粉酶活性降低(p0.05),而低剂量组活性虽然降低却不显著(p0.05)。结肠内胰蛋白酶活性提高,其中高剂量组与低剂量茶多酚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淀粉酶、脂肪酶显著降低(p0.05)。大肠内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胰蛋白酶活性提高,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中,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而肠道外源酶变化为:小肠内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且呈现量效关系;木聚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中剂量作用效果最好。盲肠内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木聚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结肠内纤维素酶活性变化不明显,木聚糖酶活性提高,且低剂量茶多酚作用显著(p0.05)。大肠内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木聚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4)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灌胃茶多酚后,小肠内,乙酸、丁酸、异戊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丙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低剂量组丙酸含量增加(p0.05),异丁酸和戊酸含量提高(p0.05);盲肠内乙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戊酸含量提高,且中剂量茶多酚可以显著提高戊酸含量(p0.05),丙酸和丁酸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肠内乙酸、异丁酸、戊酸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异戊酸含量增加,而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茶多酚对异戊酸的促进作用显著(p0.05),丙酸、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大肠内乙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丙酸、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1)茶多酚可以增加小肠内菌群的多样性,降低盲肠、结肠以及大肠内菌群多样性,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生长,调节了肠道菌群的组成。(2)茶多酚可以提高肠道内胰蛋白酶活性,降低盲肠内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提高小肠脂肪酶活性。茶多酚降低小肠、盲肠和大肠内纤维素酶活性,提高整个肠道木聚糖酶活性,对结肠内纤维素酶活性无明显影响。(3)茶多酚可以增加小肠内短链脂肪酸含量,降低盲肠、结肠、大肠内丙酸和丁酸含量,提高乙酸、丁酸、戊酸、异戊酸含量。实验结果表示,茶多酚在体内可以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肠道酶活性和短链脂肪酸调节机体,为茶多酚的广泛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文】:

模型小鼠


图 2-1 模型小鼠 图 2-2 模型组与正常组小鼠盲肠对比图Fig.2-1 Model mice Fig.2-2 The cecal contrast map betweenthe model group and the normal group2.3.2 小鼠肠道内容物 PCR 扩增凝胶电泳结果16SrDNA 指的是基因组中编码核糖体 16S rRNA 分子对应的 DNA 序列,也就是 16S rRNA 的编码基因。由 9 个可变区和 10 个保守区组成(可变区为 V1 到 V9,保守区为白色区段),其中保守区反映了生物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而可变区则表明物种间的差异。采用上述条件对无菌采集各处理组的小肠、盲肠、结肠、大肠内容物,每 3 组同部位混匀后进行检测,由图 2-3 所示,除了低剂量组小鼠的小肠内容物未能检测到细菌外,其余均能检测到目的条带,且目的条带大小正确,可以进行下一步实验。

对比图,盲肠,小鼠,对比图


图 2-1 模型小鼠 图 2-2 模型组与正常组小鼠盲肠对比图Fig.2-1 Model mice Fig.2-2 The cecal contrast map betweenthe model group and the normal group2.3.2 小鼠肠道内容物 PCR 扩增凝胶电泳结果16SrDNA 指的是基因组中编码核糖体 16S rRNA 分子对应的 DNA 序列,也就是 16S rRNA 的编码基因。由 9 个可变区和 10 个保守区组成(可变区为 V1 到 V9,保守区为白色区段),其中保守区反映了生物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而可变区则表明物种间的差异。采用上述条件对无菌采集各处理组的小肠、盲肠、结肠、大肠内容物,每 3 组同部位混匀后进行检测,由图 2-3 所示,除了低剂量组小鼠的小肠内容物未能检测到细菌外,其余均能检测到目的条带,且目的条带大小正确,可以进行下一步实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28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赛娟;谷新晰;刘涛;董兵;黄玉亭;赵超;谷子林;;单宁酸对家兔肠道形态和内源酶活性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5年09期

2 宋雪琳;李雅梅;肖俊松;吴华;曹雁平;;葡萄籽原花青素对营养肥胖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5年05期

3 耿梅梅;许丽卫;袁红朝;王久荣;孔祥峰;王敏;;气相色谱法测定猪结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年06期

4 杨阳;张鑫;翁佩芳;吴祖芳;;茶叶儿茶素的益生元活性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5年04期

5 张凯;关家伟;季煜;刘艳艳;杨泰浩;姜涛;吴大畅;;茶多酚的提取及其对抗生素所致肠道菌群失衡的调整和预防作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4年10期

6 商悦;李毅;陈淑珍;甄永苏;;茶多酚EGCG对小鼠棕色脂肪代谢的影响[J];科技导报;2014年11期

7 刘婷;李宗军;廖勇;邹晓卓;李华丽;;乳酸菌和茶多酚对肉鸡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4年03期

8 胡永金;韩小溪;薛桥丽;杨华松;;普洱茶不同提取物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3年08期

9 谭周进;张华玲;周赛男;余望贻;曾奥;蔡莹;蔡光先;;菌群失调小鼠腹泻造模及超微中药干预过程中肠道微生物的变化[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3年03期

10 张鑫;马丽苹;张芸;高远;胡冰;曾晓雄;;茶叶儿茶素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J];食品科学;2013年05期



本文编号:2599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ongyaolw/2599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7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