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干预存在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

发布时间:2016-11-11 10:21

  本文关键词:探究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痰瘀互结兼气虚证临床疗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年

中西医结合干预存在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

王超凡  

【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联合干预存在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材料与方法: 1.试验对象: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平行对照试验,,采用拜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可用氯吡格雷为西医基础治疗,针对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患者; 2.分组方法:通过受试者招募、病例通过各项标准、理化检查、试卷完成能力筛选,其中试验组40例,对照组43例; 3.干预措施:对照组治疗包括西医内科基础治疗(阿司匹林0.1Qd,或氯吡格雷75mgQd)、现代康复治疗、常规护理,疗程4周,试验组治疗包括口服中成药治疗(华佗再造丸8tid、仲景六味地黄丸8tid)、中药注射液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西医内科基础治疗(阿司匹林0.1Qd,或氯吡格雷75mgQd)、现代康复治疗、常规护理; 4.评价工具:选取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证候疗效评价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入选期、2周、4周、90天、180天为信息采集时间点; 5.观察指标:不同时间点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证候疗效评价量表、NIHSS总评分差异; 6.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成组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入组病例试验组40例、对照组43例,合计83例。试验组中2例病例超时间窗;对照组2例超时间窗。最终符合方案试验组38例,对照组41例,纳入PPS数据集,合计79例。 1.试验组(A)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证候计分表总计分在2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既往有高血压患者(A1)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证候计分表总计分在2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既往无高血压患者(A2)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证候计分表总计分在0-2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0-4周、0-90天、0-180天经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对照组(B)患者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证候计分表总计分在2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既往有高血压患者(B1)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证候计分表总计分在2周、4周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0-90天、0-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既往无高血压患者(B2)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证候计分表总计分在2周、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试验组(A)患者NIHSS总计分在2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既往有高血压患者(A1)NIHSS总计分在2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既往无高血压患者(A2)NIHSS总计分在2周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对照组(B)患者NIHSS总计分在2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既往有高血压患者(B1)NIHSS总计分在2周、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9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既往无高血压患者(B2)NIHSS总计分在2周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试验组(A)与对照组(B)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总计分在第2周较治疗前有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第90天、第180天较治疗前有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HSS总计分在2周、4周、90天、180天较治疗前有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试验组既往无高血压较有高血压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总计分、NIHSS总计分在第2周、第4周、第90天、第180天较治疗前有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对照组既往无高血压较有高血压恢复期痰瘀互结兼阴虚证总计分、NIHSS总计分在第2周、第4周、第90天、第180天较治疗前有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中西医综合治疗对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疗效。 2.单纯西医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时,通过对比既往有高血压患者恢复情况与既往无高血压患者的恢复情况,可以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血压对缺血性中风病恢复的不良影响。 3.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时,通过对比既往有高血压患者恢复情况与既往无高血压患者的恢复情况,可以体现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的恢复,在整体疗效上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44.1;R743.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茹;针刺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30例[J];北京中医;2004年01期

2 闫振立;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96例[J];河南中医;2005年07期

3 李华;;中医治疗中风恢复期症状3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年09期

4 林森;;中草药外用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11期

5 项小林;杨婷婷;;双侧头皮透刺电针疗法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23期

6 丁学开;;五味通栓口服液治疗中风后遗症180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年25期

7 吴萍;肖定洪;;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年01期

8 杨明军;刘怀忠;倪三平;侯美荣;;透穴针刺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75例[J];陕西中医;2006年02期

9 于永春;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210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年01期

10 陈万立;陈万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45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明山,何光远,董梅,琚双五,杨任民;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年03期

2 李宏策,刘乃云;二虫菊花茶调散加味治疗偏头痛68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年04期

3 袁明,裘昊;自拟搜风活血汤治疗偏头痛42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3期

4 郭汉强;醒脑净合息风通络化痰汤对急性脑出血的治疗作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5 崔中锋;曹克强;;大川芎丸加味治疗眩晕99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3期

6 张银萍;刘蕊;;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1介导缺血性中风及中医药对其影响的研究现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2期

7 胡春平;杨伟;蔡以生;;石楠叶合剂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12期

8 班文明;倪代梅;;解痉愈脑胶囊联合针灸治疗慢性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1期

9 刘妮;前列腺素E_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临床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程传东;牛朝诗;;颅脑损伤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舒;;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冷狂风;梅华;卢小华;;清开灵联合血活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A];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一尔;李文华;伍龙;;脑脊液置换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A];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病学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刘波;包秀荣;刘丹;;青年人中风68例临床分析[A];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病学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虞汉梅;;腔隙性脑梗塞120例临床资料与CT分析[A];职工医院医学理论与实践[C];1998年

6 陆曦;;高血压头痛的临床特点及养血清脑颗粒的疗效[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7 陆曦;;高血压头痛的临床特点及养血清脑颗粒的疗效[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8 王继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恢复期53例临床观察[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冯军;;捣针法治疗枕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五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存志;石广霞;王麟鹏;朱江;;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特征及其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艾丽;蒙古族人群炎症和内皮功能标志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D];苏州大学;2010年

2 陈鹏;心脑通络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细胞因子及凋亡基因Bcl-2、p53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胡怀强;复健片促进MCAO大鼠中枢神经再生的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王升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综合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杜世伟;不同途径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脑缺血卒中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6 杨运俊;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评价幕上单侧脑梗死后远隔部位的继发性变化[D];郑州大学;2011年

7 秦微;彭氏眼针的理论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劳沛良;泗滨砭石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9 唐智柳;我国卫生技术不同发展阶段的评估和管理[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安红梅;脑力康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主要药效学和毒理学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帅;经终板入路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汪泽栋;头项针结合辩证取穴治疗中风后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辛贵乐;夹脊电针配合辩证取穴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边静;基于针康法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综合康复方案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夏慧玲;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与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6 于吉祥;脑外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评价及预后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0年

7 马腹婵;先天性肌强直家系的临床分析及CLCN1突变筛查[D];浙江大学;2011年

8 赵君怡;川芎嗪二甲苯基哌嗪对SH-SY5Y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D];山东大学;2010年

9 唐永鑫;四味芳香开窍药抗急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及药性初探[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陆丽萍;急性脑梗死降颅压药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岳君,姚海清;姚真敏治疗脑梗塞后遗症临证特色[J];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03期

2 李宁,冯宾,邹军,刘翼;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荟萃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郭明玉;郭鹏琪运用三痹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68例[J];福建中医药;2000年02期

4 黄修玲,郑丽;清开灵治疗中风后遗症[J];光明中医;2003年04期

5 郭丁田;六味地黄汤在中风后遗症中的临床运用[J];光明中医;1998年05期

6 赵娜;郭治昕;赵雪;赵利斌;;丹参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7年04期

7 匡先琼;张俊辉;;中药热敷治疗膝骨关节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8年01期

8 杨意平;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37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03年01期

9 姜守军,晏军,崔勇;补脑振痿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01年05期

10 张运克,佟帅;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丽;曹晓岚;刘清;;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综合治疗的理论及现实意义[J];中国中医急症;2008年12期

2 宋会都,宋宜菊,李迎新,王学宽,毛东风;中风口服液系列治疗缺血性中风病100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7年12期

3 刘益;刘旺兴;;36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刁殿军;张增瑞;;缺血性中风病机探析[J];天津中医药;2012年04期

5 郭可红,宫洪涛,秦润笋;补肾活血化痰法在缺血性中风病中的应用[J];山西中医;2004年02期

6 王淼;裴丽;耿晓娟;朱亚萍;董梅;李良军;许颖智;张军平;;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演变初探[J];天津中医药;2009年03期

7 梁婷;杨志波;林亚明;;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证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年01期

8 许爱丽;黄立武;;符合中医学特点的缺血性中风病临床科研设计与评价[J];环球中医药;2013年02期

9 杨永鹏,王海燕;自拟救瘫灵治疗缺血性中风病100例小结[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10 孟繁丽;侯思怡;袁东超;杨关林;;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的现代文献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忆怀;谢颖桢;孟繁兴;李宗衡;;希臣通舒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病30例临床观察[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关林;张哲;张会永;吕美君;齐文诚;裴宇鹏;马原;袁东超;卢玉娟;张帆;夏伟;刘北石;李国信;赵建军;杨东东;闵连秋;刘国庆;侯立军;齐向华;额尔敦朝鲁;孟智宏;单晓晶;;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临床药效评价的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A];第七届中医/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方法研讨会会议材料[C];2013年

3 孟繁丽;侯思怡;袁东超;杨关林;;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类的现代文献研究[A];第七届中医/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方法研讨会会议材料[C];2013年

4 康广盛;李冀;毕明刚;;利用方剂文献资料库研制治疗风痰瘀血型缺血性中风病的方剂[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年

5 张文生;刘振权;;缺血性中风病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6 祝美珍;;缺血性中风病证本质的客观化研究与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谌剑飞;马雅玲;丁萍;李创鹏;关少侠;蔡绍华;;糖尿病缺血性中风病因与内皮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高凝状态的关系探讨[A];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1年

8 孙塑伦;范吉平;;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研究[A];全国急症学术大会论文专辑[C];1996年

9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规范化研究"课题组;曹晓岚;;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山东)(临床推广稿)[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曹晓岚;赵世珂;胡浩;田立;王白玲;陶素爱;陈建强;付巍;王金桥;李东晓;;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魏戌;中医药干预缺血性中风病3年随访结局研究与风险模型的构建[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2 周凤龙;缺血性中风病常见症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关系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喻杉;缺血性中风病中医全程干预方案的临床评价及社区转化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周峻伟;清开灵有效组份对缺血性中风病“毒伤脑神”证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5 马进;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郑志新;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的提取及分布演变过程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杨薇;基于医疗电子数据的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西药物群组模块方法学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丽;溶栓颗粒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2 杨志波;缺血性中风病一分为三辨证方法的临床再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3年

3 岳丹;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孟繁丽;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辨证规范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卢薇;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特征和演变规律[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6 肖雪;安宫牛黄丸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疗效及安全性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李岩;144例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分布情况与演变规律的调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胡木林;缺血性中风病血瘀证与候选基因SNPs的关联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9 梁婷;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证中医治疗规范的比较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3年

10 尹妮;探究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痰瘀互结兼气虚证临床疗效[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探究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痰瘀互结兼气虚证临床疗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0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70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c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