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6-11-26 10:18

  本文关键词: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年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秦亚冰  

【摘要】:目的:观察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临床观察的治疗效果,探讨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机制,为临床提供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本研究选择63例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病程、文化程度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32例采用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传统体针治疗。两组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标准计算减分率作为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观察指标,所得数据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判断其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对心脾两虚型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均有改善(P0.05),HAMD抑郁量表(17项)、中医证候抑郁量表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为80.6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1、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症状明显有效,且明显优于传统体针治疗。 2、头针配合体针对于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中医证候有明显改善。 3、头针配合体针是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一种有效临床方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6.6
【目录】:

  • 缩略语表4-5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前言8-9
  • 文献综述9-19
  • 1、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9-15
  • 1.1 古代中医学对郁证的认识9-13
  • 1.2 现代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13-15
  • 2、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15-19
  • 2.1 病名15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15-17
  • 2.3 治疗方法17-19
  • 临床研究19-24
  • 1、临床资料19-21
  • 1.1 病例来源19
  • 1.2 诊断标准19-20
  • 1.3 一般资料20-21
  • 2、治疗方法21-23
  • 2.1 基础治疗21-22
  • 2.2 传统体针对照组22
  • 2.3 治疗组22-23
  • 3、观察指标23
  • 4、疗效判定标准23
  • 5、统计方法23-24
  • 结果24-25
  • 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及减分率对比24
  • 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抑郁量表评分比较24
  • 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疗效对比24-25
  • 讨论25-29
  • 1、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选题依据25
  • 2、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立法依据25
  • 3、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选穴依据25-27
  • 4、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机理27
  • 5、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疗效分析27-29
  • 结论29-30
  • 参考文献30-34
  • 致谢34-35
  • 附录35-3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39-41
  • 个人简历41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凌;符文彬;许能贵;刘健华;欧爱华;;疏肝调神针灸方案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4期

    2 李峰;抑郁症的中医治疗[J];福建中医药;2005年04期

    3 张琳园;许凤全;;抑郁症中医证候分型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2年03期

    4 高蕴秀;;更年期抑郁患者血清性激素与5-羟色胺测定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23期

    5 汤毓华;张明园;;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J];上海精神医学;1984年02期

    6 于彩霞;冀德才;刘勇;袁航;;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7 陶领钢;黄峰;周云;古田;周赟;梁辉光;;抑郁症患者血浆生长激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8 陈燕云;王艳杰;黄泳;;腹针配合体针对轻中度抑郁症HAMD各因子评分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5期

    9 冯文林;抑郁症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吴沛然;张丽萍;汤久慧;;中药配合言语疏导法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兵;表里关系的经脉理论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建彦;经络气血相关的文献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王小青;100例抑郁症中医病因病机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凌,李育红,杨昆英,左津淮;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周期性精神病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4期

    2 孙培养;储浩然;;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年06期

    3 任仲园;;6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护理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金传兵;方经宏;;颅脑损伤后并发精神症状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7年01期

    5 蔡琴凤;李晓驷;谢雯;周晓琴;季益富;刘寰忠;全艳玲;江琳琳;;住院抑郁症患者梦的内容研究[J];安徽医学;2010年04期

    6 吴艳;吴丹阳;;我院抗抑郁药的应用分析[J];安徽医药;2009年11期

    7 彭法忠;抑郁状态的中医分型及治疗[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8 李珑,汪亚珉,杜娟,王平;中药合并心理支持治疗抑郁症55例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李强,陈齐鸣,汤其强,刘晓林,韦道祥;海洛因中毒性脑病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张子诚;张向农;张诚;王为强;苏东升;钟平;;脑卒中后抑郁症72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刚;;中医学肝脾说的现代化及湿可滞气和伤气机理探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朱文罡;顾群;;腹针治疗神经衰弱的临床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郑美;林燕红;王玲玲;张建斌;乔慧芬;;针刺介入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98例临床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4 郭晓乐;刘晓娜;李铁;徐峰;王富春;;“经络气血调节”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探讨(一)——针灸对生物电的调节作用研究概况[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5 靳雪梅;;社会学视角下的精神疾病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徐晗;黄志剑;;腹式呼吸、音乐和心理暗示的综合疗法对强迫症症状的影响[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林维;;论精神病与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8 王勇健;;精神疾病病耻感的形成及干预措施[A];第10次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8年

    9 陈晓燕;黄兰芳;;浅谈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A];第10次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蒋学柱;罗和春;赵学英;;电针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A];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0周年优秀论文集(1988-2008)[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洁旭;MAOA内部多位点作用模式及DNA甲基化状态与精神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2 魏树发;论我国成年监护制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仇瑶琴;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精神分裂症中的诊断价值[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封丹珺;东营市农村居民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张丽;矿难所致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脑结构和脑功能的研究及随访[D];中南大学;2011年

    6 畅洪昇;四逆散抗抑郁作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许明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8 蒋麟;以越鞠丸为基础的抗抑郁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9 卢峻;电针影响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神经可塑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10 王景霞;贯郁胶囊的药学研究及其治疗抑郁症的药效学研究和机理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华;江苏省大丰市农村居民疾病负担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徐薇;“调神解郁”针刺法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证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梁喜凤;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阴虚火旺型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祝丰奎;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肝气郁结型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吴咚咚;八脉交会穴配合耳穴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史彩萍;针刺任督脉穴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滕金艳;调神解郁法针刺治疗郁证(肝气郁结)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罗梅;针刺募穴预防卒中后患者便秘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左虎进;5-(4-叔丁基氧羰哌嗪基)苯并呋喃-2-甲酸乙酯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叶桦;电针结合心理康复治疗对IAD患者临床症状及认知电位的影响[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唐晓伟;林圣彬;周鸿铭;鲁亚平;;雌激素受体α在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中的分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彭静山;关于经络学说的五个问题[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3 张有志,聂惠民,张德昌;柴地合方对慢性应激大鼠大脑前额皮质和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许能贵,汪克明,王月兰,马勤耘,杨帆,周逸平;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电变化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5 王丹莉;郁证概念及治则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6 方剑乔,阚方巨;电针对胶原性关节炎大鼠的镇痛效应和抗体、IL—1β水平的影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刘兰英;陆倩;王玲玲;;电针对抑郁症患者氟西汀副作用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吴濂清;古典经脉学说与穴位的相关效应[J];北京中医;1984年03期

    9 韩旭,范圣凯,张捷;抑郁症的辨证施治临床观察50例[J];北京中医;2003年01期

    10 唐启盛;;抑郁症中医学认识的历史沿革[J];北京中医;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中国中医科学院 张维波;[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翟双庆;[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3 陈福新;[N];大众卫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树剑;《内经》针灸理论与概念的观念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美芹;艾灸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吕金山;古代“药物归经”的经络理论运用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相永梅;王健;;电耳针结合体针治疗失眠80例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年12期

    2 周训;;体针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25期

    3 赵玉清;董宏强;张卫东;;火鍉针结合体针治疗痤疮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18期

    4 胡晓东;;头体针治疗肩周炎163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3年01期

    5 毕伟莲,赵钧,陈伟红,黄二锦;耳针配体针治疗斑秃47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年04期

    6 李汶阳;刘智艳;;体针治疗中风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8年02期

    7 关晓蕾;;面部复合疗法配合体针治疗痤疮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4年04期

    8 刘静;颞三针法加体针治疗脑梗塞恢复期6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01期

    9 王中铎,赵秀丽;头针、体针治疗脑出血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6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5年10期

    10 姜晓翠;毕宇峰;;耳穴配合体针治疗失眠72例[J];陕西中医;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健鹏;肖淑杰;郭华珍;;头部围针加体针治疗偏瘫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田永萍;;耳针配合体针治疗带状疱疹45例临床观察[A];第12届全国耳穴诊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秦宏;东贵荣;;耳针结合体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4 史佳;唐南淋;李丹丹;李向荣;石学慧;严杰;吴清明;;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A];2010湖南省针灸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5 王民集;张磊;孙满长;王飞;吉云鹏;;耳针为主配合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60例[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6 周薇;周仲瑜;;头针加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7 周薇;周仲瑜;;头针加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齐晓静;蔡宗升;;头针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60例[A];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徐向昱;巨剑玲;;翳风穴位注射配合体针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观察[A];中国中医药学会基层中医药会议专刊[C];1997年

    10 马文珠;张艺萌;陈蓓琪;;针刺减肥的处方规律的探讨[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王辉;[N];健康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鹏;头穴电刺激联合体针治疗急性期重度Bell麻痹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吕窈;平衡针联合体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许美珍;平衡针配合普通体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王雪娇;平衡针配合体针治疗肝阳上亢证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周薇;头针加体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5 林俊一;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刘彦廷;腹针疗法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秦亚冰;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张慧兰;耳压联合体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抑郁症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4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194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b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