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15:06

  本文关键词:刮痧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刮痧 腰肌劳损 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刮痧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和对腰肌劳损症状的改善程度。 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腰肌劳损患者,采用中央随机电话拨号的方法分为刮痧组和针刺组,每组42例。刮痧组采用重刺激手法,刮拭腰部(从肾俞、志室到次毼、秩边)和下肢后侧(足太阳膀胱经:从承扶、殷门过委中至承山),刮拭力度在4-5千克,,每个部位刮拭3-5分钟,以皮肤出现潮红、出血点痧象等为度;针刺组采用毫针直刺肾俞、委中,施平补平泻手法至得气,留针30min。两组连续治疗七次,随访观察一个月后和三个月的远期疗效。以腰部疼痛、腰部压痛和Oswestery功能障碍指数为观察指标,记录每次观测时点的VAS指数、腰部压痛数值和ODI指数。运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即(±S)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差异,以P0.01作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每组最终完成39例,因依从性较差脱落4例,因病程、年龄出现极值问题剔除2例。 1. VAS数据:①组内比较显示刮痧组和针刺组均在第一次治疗后(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种疗法都有效果,比较均值表明效果逐渐好转。②组间比较显示在第三次治疗后(P0.05),两组疗效出现统计学差异,比较均值得出刮痧组的疗效优于针刺组。 2.腰部压痛数据:①组内比较显示刮痧组在第一次治疗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在第二次治疗后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刮痧组起效比针刺组快。②组间比较显示每次观测均(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之间没有差异。 3. ODI数据:①组内比较显示刮痧组和针刺组均在第二次治疗后(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种疗法都有效果,比较均值表明效果逐渐好转。②组间比较显示,在第四次治疗后(P0.05),两组疗效出现统计学差异,比较均值得出刮痧组的疗效优于针刺组。 4.刮痧组有效率为89.74%,针刺组有效率为64.1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刮痧组的总体疗效优于针刺组。 结论:刮痧疗法对于改善腰肌劳损症状有显著的疗效,与针刺疗法对比,在改善疼痛症状及生活功能障碍方面具有优势。
【关键词】:刮痧 腰肌劳损 临床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44.4;R274.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前言11-13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3-45
  • 1 刮痧疗法研究概况13-26
  • 1.1 刮痧的基本概念13
  • 1.2 刮痧的器具13-14
  • 1.2.1 刮痧工具13-14
  • 1.2.3 刮痧介质14
  • 1.3 刮痧的手法14-17
  • 1.3.1 握持刮痧板方法14-15
  • 1.3.2 刮痧基本手法及应用范围15-16
  • 1.3.3 刮痧特殊手法及应用范围16-17
  • 1.3.4 刮痧综合手法及应用范围17
  • 1.4 刮痧宜忌17-18
  • 1.5 刮痧的临床应用现状18-19
  • 1.6 刮痧的职业规范19-20
  • 1.7 刮痧的实验研究现状20-22
  • 1.7.1 形态学研究20
  • 1.7.2 生理学研究20-21
  • 1.7.3 免疫学研究21-22
  • 参考文献22-26
  • 2 中医学对腰肌劳损的认识及研究概况26-39
  • 2.1 病因病机26-27
  • 2.2 治则治法27-28
  • 2.3 腰肌劳损中医外治方法临床研究28-37
  • 2.3.1 单一治疗方法应用28-34
  • 2.3.2 多种外治方法配合使用34-35
  • 2.3.3 问题与展望35-37
  • 参考文献37-39
  • 3 现代医学对腰肌劳损的认识和治疗概况39-45
  • 3.1 腰肌劳损现代医学范畴39-40
  • 3.2 现代医学对病因的认识40-41
  • 3.3 腰肌劳损的现代医学治疗概况41-43
  • 参考文献43-45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45-61
  • 1 临床资料45-46
  • 1.1 病例来源45
  • 1.2 诊断标准45
  • 1.3 纳入标准45-46
  • 1.4 排除标准46
  • 1.5 脱落剔除标准46
  • 2 研究方法46-53
  • 2.1 随机方案及分组46
  • 2.2 样本量计算46-47
  • 2.3 操作方法47-48
  • 2.4 观察指标48-49
  • 2.4.1 一般项目48
  • 2.4.2 疗效观察指标48-49
  • 2.5 安全性检查49
  • 2.6 观测时点及方法49
  • 2.7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49-50
  • 2.8 疗效评价50
  • 2.9 安全性评价50-51
  • 2.10 统计分析51
  • 2.11 研究质量控制51-52
  • 2.11.1 管理方案51
  • 2.11.2 受试者依从性51-52
  • 2.11.3 质量保证52
  • 2.11.4 病例脱落及处理52
  • 2.12 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权益保障52-53
  • 3 结果53-61
  • 3.1 一般临床资料53
  • 3.2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53-54
  • 3.3 腰部疼痛数据统计54-56
  • 3.3.1 每次观测时点 VAS 评分与基线数值的组内比较54-55
  • 3.3.2 每次观测时点 VAS 评分的组间比较55-56
  • 3.4 腰部压痛数据统计56-57
  • 3.4.1 每次观测时点腰部压痛与基线数值的组内比较56-57
  • 3.4.2 每次观测时点腰部压痛数值的组间比较57
  • 3.5 功能障碍数据统计57-59
  • 3.5.1 每次观测时点 ODI 指数与基线数值的组内比较57-58
  • 3.5.2 每次观测时点 ODI 指数的组间比较58-59
  • 3.6 总疗效判定59-61
  • 第三部分 讨论61-67
  • 1 刮痧的理论基础61-62
  • 1.1 藏象理论61-62
  • 1.2 经络理论62
  • 1.3 皮部理论62
  • 2 刮痧原理62-63
  • 2.1 开腠理、行气血62-63
  • 2.2 通经络、散邪毒63
  • 3 腰肌劳损刮痧部位的选择63-64
  • 3.1 腰肌劳损刮痧部位选择的中医理论依据63
  • 3.2 腰肌劳损刮痧部位选择的解剖学依据63-64
  • 4 疗效评价及分析64-67
  • 4.1 刮痧能有效缓解腰部疼痛症状64-65
  • 4.2 刮痧能有效缓解腰部压痛症状65
  • 4.3 刮痧能有效改善生活功能障碍65-67
  • 第四部分 结论67
  • 第五部分 展望67-68
  • 参考文献68-69
  • 致谢69-70
  • 附件 CRF 表70-77
  • 个人简介77-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宣波;;走罐与右旋布洛芬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的对照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丁茗;按摩刮痧疗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84例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1年02期

3 王玉华;王保才;宫丽莉;王联庆;朱其秀;韩仲岩;;乆横纹头灸治急慢性腰痛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范思敏;刮痧治疗神经衰弱56例[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徐卢勇;循经刮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6例[J];福建中医药;1999年03期

6 苗广宇,周立秋;中医刮痧治疗急性胃痉挛18例分析[J];光明中医;2005年05期

7 杨通神,黄选玮;针灸推拿配合拔罐治疗腰痛864例总结[J];甘肃中医;2005年07期

8 刘文洪;郭洪英;;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3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2年01期

9 张生玉;多功能治疗仪配合推拿治疗急性腰痛32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5年01期

10 曾上R

本文编号:563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zhxiyjh/563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9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