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什么是哲学_《复旦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9-22 10:19

  本文关键词:华严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复旦大学》 2012年

华严哲学研究

吴可为  

【摘要】:这篇论文的中心主题是对华严哲学的现代诠释,全论着重考察、分析和阐释了如下几个重要的问题: 一、通过系统深入地考察华严哲学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确证印度大乘中观、唯识和如来藏教对华严哲学的决定性奠基意义,由此显明,尽管华严宗是由中国佛教学者所创立,但华严哲学的思想内核纯全源自于印度的大乘佛教。 二、澄清现代研究对华严哲学的一些常见和根本性的误解,特别是对它的实体论误读。由于在现代研究中华严哲学经常被误读为一种实体论或本体论哲学,华严哲学的本真意义被严重地遮蔽了。本文将敞明华严哲学是一种深刻的内在关系存在论,其思想的真正核心乃是空性,而空性的基本意义之一正是要解构一切实体性的思执,因此华严哲学根本不可能是一种实体论哲学。 三、通过对华严哲学本真意义的现代解释,论文将充分显明,华严哲学不仅通过地论、摄论学派与印度大乘唯识古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联,也是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的直接继承者,同时,它还是对整个东亚佛教思想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印度大乘如来藏思想的最重要的阐释者。华严哲学实际上是印度大乘中观、唯识和如来藏教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着大乘佛教思想的一个巅峰。 四、作为中国佛教最后成立的宗派之一,华严哲学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大乘佛教的传统主流思想提供了最重要的教理体系之一,因此,对华严哲学本真意义的澄清,也将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大乘佛教的主流思想在近现代研究中受到的激烈批判提供强有力的理论辨护。 全文分为导论部分和四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章节。导论部分对“哲学与宗教学视域下的现代佛学研究”之考察,实际上是对本文的一个潜在写作意图的说明,亦即力图通过对华严哲学的解说尝试性地为佛教思想提供一种佛教本位的现代诠释。为此导论部分着重讨论了佛教与宗教,佛教哲学与一般哲学体系之间的关联与差异,通过对现代佛学研究中的“汉语语境”和“西学话语权”问题的考察,表明近现代佛教研究的主导性方式乃是以西方学术的视角、立场和方法来解释佛教,相对于此,文中提出一种以佛教为本位的现代佛教诠释,通过佛教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表达来展现“作为佛教的佛教”,它将有别于以西学为本位的佛教诠释。 其后的四章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对华严哲学作了系统性地研究。第一章以“华严经、华严经学与华严哲学”为名对一些相关问题展开基础和引导性的说明。第一节解说华严宗尊依的根本经典《华严经》,以对《华严经》的文献学考察为重心。第二节考察了国内华严研究中较为通行的“华严经学”与“华严宗学”分界,提出“华严学”、“华严经学”与“华严哲学”的重新界定,并由此分析了华严哲学的“佛教特性”与“中国特性”。此节的后半部分以华严宗的五位祖师为中心,对华严哲学的思想发展脉络和宗派成立简史作了简要介绍和分析,讨论了华严思想史中的儿个重要问题,如初祖杜顺的著作考辨、五祖宗密的禅学传承源流等。第三节对现代华严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作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现代研究对华严哲学的实体论误读主要源白于忽视和割裂了华严哲学与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唯识和如来藏教思想之间的深刻渊源。 第二章是对华严哲学理论渊源的系统考察,分别对大乘中观、唯识和如来藏教的哲学思想作了深入细密的分析,内中涉及佛教的诸多核心概念和根本义学问题的讨论。由于印度大乘中观、唯识和如来藏思想不仅为华严哲学的建立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华严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将这三者含摄于内的整体佛教体系,对大乘中观、唯识和如来藏教的深度诠释本身就属于华严哲学最核心的内容,故此,这一章节也可以视为对华严哲学的一种奠基性的先行解释。 第三章分析了华严哲学的判教理论,由此显示了华严哲学的整体架构。内中解说了华严判教的基本角度和特色,并对华严宗的三种有代表性的判教,即宗密的三教判、法藏的四教判和华严正统的五教判分别作了专节性的讨论。重点分析了华严判教理论中历来争议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华严判教与天台判教之关系,二是五教判中大乘顿教安立之合理性。华严判教理论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于它将印度大乘如来藏教系统整理为一类与中观、唯识并列的大乘教派,并以“理事无二”来整体界定其教义宗旨,这对大乘如来藏教的现代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第四章解说严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全论的主体部分。第一节分析了华严哲学对大乘中观的深度诠释,表明华严哲学的真正核心正是大乘中观的空性。华严以一种特有的空性诠释方式将佛教的“缘起论”解释为一种普泛的“内在关系存在论”。借用一种现代的函数命题形式,华严哲学作为内在关系存在论的意义可以得到清晰的说明。第二节以唯识学中的两个基本论题“三自性”和“因六义”为中心,重点分析了华严哲学对唯识学的创解。第三节则以“性起”概念和“本觉”问题为中心,深入分析了华严哲学对如来藏教的深度诠释。第四节以无尽缘起、六相、十玄为重心,解说华严宗对《华严经》义的哲学诠释,从中将可以清楚地发现,华严宗对《华严经》的哲学诠释正是以中观、唯识和如来藏的教理为基础展开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6.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绍强;法藏的“无尽缘起说”[J];佛学研究;1996年00期

2 巫白慧;;梵本《唯识三十颂》汉译问题试解[J];法音;2006年02期

3 周贵华;;再论“唯识”与“唯了别”[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王颂;关于杜顺初祖说的考察[J];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01期

5 冯焕珍;六世纪华严学传承考辨[J];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02期

6 魏道儒;东晋南北朝华严学的发展趋向[J];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01期

7 姚卫群;华严宗与般若中观思想[J];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04期

8 圣凯;;摄论学派与早期华严宗的形成[J];宗教学研究;2008年01期

9 汤一介;华严“十玄门”的哲学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02期

10 方立天;试析华严宗哲学范畴体系[J];哲学研究;1985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孙邦金,申定宝;传统走向现代的语言之路——从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谈起[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李云飞;;先验还原与现象学的世界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闫爱宾;;钱弘俶、汉传密教与宝箧印塔流布[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5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8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9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10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慧仁;关于玄奘大师《唯识三十颂》翻译问题之辨析[J];法音;2003年03期

2 巫白慧;;梵本《唯识三十颂》汉译问题试解[J];法音;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勇;陈力祥;;“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试论王船山对传统唯识思想的颠覆[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2 李子捷;;法藏的唯识观——以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为中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哈磊;林国良;;唯识研究及其现代意义——林国良研究员访谈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0期

4 周贵华;瑜伽行派唯识学之结构——再谈无为依与有为依唯识学的区分[J];中国哲学史;2004年04期

5 吴可为;;阿赖耶识、真如空性与如来藏心——大乘唯识学与如来藏思想辨微[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黄夏年,陈科;建立慈氏学的人:访韩镜清教授[J];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04期

7 胡晓光;;从唯识学角度看世间“知识”与“逻辑”的本质规定性——瑜伽行派的超越实践基础之考量[J];法音;2011年02期

8 聂伟荣;;如来藏本有义与空性之关系略述[J];五台山研究;2007年04期

9 袁宏禹;;王恩洋唯识学思想的特色及其时代意义[J];五台山研究;2009年02期

10 周贵华;起信与唯识(上)[J];法音;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学愚;;佛学模式转换:“无我”与“如来藏”[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姚卫群;;奥义书与大乘佛教中相关思想比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刘元春;;大乘佛教道德的现代价值[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4 方广锠;;因明不等于佛家逻辑[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5 贾东桥;;佛教解脱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6 姜涛;;略论早期(二-四世纪)的龟兹佛教[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王耘;;“八识”中的主体间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蔡明田;;佛教的生死观[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9 李佩桦;徐孙铭;;王船山“转识成智”论及其特色[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10 刘松柏;;龟兹毘卢遮那佛造像与大乘佛教[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贵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李小艳;[N];中国民族报;2003年

3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留学生 乔氏云英;[N];中国民族报;2008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张明禄 夏德美;[N];北京科技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任成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6 蒋劲松(清华大学副教授);[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7 本报书评人 陈克艰;[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王辉;[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温金玉;[N];中国民族报;2006年

10 赵家治;[N];协商新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可为;华严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刘元琪;净影慧远《大乘义章》佛学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0年

3 袁经文;《摄大乘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聂伟荣;《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5 李广良;太虚唯识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刘奉祯;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段新龙;《楞严经》如来藏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鑫;两种思想视域中的意识与对象问题[D];西北大学;2013年

9 张成钧;如来藏学的中道思想与宗教对话[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刘朝霞;早期天台学对唯识古学的吸收与抉择[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大乘庄严经论》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孟万鹏;藏传佛教如来藏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13年

3 范文丽;《大乘成业论》之“业”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加央旦增;大乘佛教修心的人文价值探索[D];西藏大学;2011年

5 谭舒;孟子与大乘佛教善恶观之比较[D];南昌大学;2012年

6 边晓龙;《大乘起信论》如来藏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孙改明;论熊十力与唯识学[D];吉林大学;2011年

8 骆海飞;释守培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9 雒少锋;《楞伽经》如来藏藏识探析[D];南京大学;2012年

10 董静;五念门与信心救赎[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华严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0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120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4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