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6 14:14
  德性是指在后天的学习实践中所获得的,是人所独具的深层需要下的特性品质的综合。本文试图通过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进行对比寻找他们之间理论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对比发现中西德性伦理在渊源上的差别,从而阐明现今中西方德性伦理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达到解析人性道德的本质、促进道德实践以及在个体德性与外在规范间建立一种内在机制等目的。论文运用辩证的方法,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和孔子的德性论展开辩证的剖析。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于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以及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行论证,从孔子的中庸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入手寻求联系,使其共同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彰显德性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魅力。本论文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二部分,德性的渊源以及孔子德性观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观的基本内容。在这两个部分中,论文将开门见山的阐述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思想和理论。文章的论述重点在于深入洞悉孔子德性思想中有关核心德性和基础德性的方面,进而从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理解和定义以及他对德性的类型划分两个方面来阐述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的内涵。第三部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观的比较分析。在这一部分中,论文从三个方面...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 研究对象及相关界定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 研究手段和方法
一、 德性之源
    (一) 德性的内涵
    (二) 德性的基本特征
二、 孔子德性观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观的基本内容
    (一) 孔子德性思想的内涵
    (二) 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的内涵
三、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观的比较分析
    (一) 两者相同之处
    (二) 不同之处
四、 简要评析与宝贵启示
    (一) 简要评析
    (二) 宝贵启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看道德教育的双重路向[J]. 夏兰.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1(12)
[2]儒家德性观对现代政治的资源性价值[J]. 吴圣正.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1)
[3]《论语》的德行伦理体系[J]. 陈来.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4]德性的复归与出路——麦金太尔德性视域中的亚里士多德[J]. 刘峰.  甘肃理论学刊. 2010(03)
[5]德性复兴与道德教育——兼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对德性伦理复兴的启示要求[J]. 方德志.  伦理学研究. 2010(03)
[6]从德性的自然到德性的自由——基于亚里士多德德性概念的一种考察[J]. 肖会舜.  河南社会科学. 2010(01)
[7]德性的本质与德育基本范式的应然选择[J]. 李军.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29)
[8]孔子德性幸福观的缺失[J]. 陈红岩.  天府新论. 2009(S1)
[9]和谐品质:德性本质的当代解读[J]. 蔺海鲲,王国银.  教学与研究. 2007(05)
[10]德性的失落与重构[J]. 倪勇.  东岳论丛. 2006(06)



本文编号:2980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80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3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