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儒家道德哲学对德育回归生活的实践意义(2)

发布时间:2014-07-24 11:36

  (一)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来源和现实背景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思想源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0”-4]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是,学校德育必须是一种生活,必须在生活中进行,必须为了生活。它关涉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德育目的三个方面。在这里胡塞尔有两层意思,一是直接针对实证主义的危机,解决科学的发展道路问题,一是针对人的生存方式和人性问题,解决人的现实存在问题。_5我国教育界之所以提出德育回归生活的问题。

  是因为近年来日益明显的德育危机。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如不认真对待,必将影  响到德育目标的实现,影响到新生代的道德水准以及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造成我国德育危机的根源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德育目标脱离实际,它表现在德育目标与学生实际、现实生活和德育规律等的脱离。

  其次是德育内容的陈旧,这与脱离实际的德育目标直接相关。第三是德育理念的混乱,还没有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对于传统和现实、西洋和中国的矛盾都妥善解决了的德育理念。而这种混乱又是所有问题的总根源。

  (二)德育回归生活的误区德育回归生活的误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德育内容的庸俗化和泛化。德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它不等于生活。简单的用德育取代生活,就会造成德育内容的庸俗化和泛化,其结果既不利于德育,对生活也没有好处。其次是德育要求的降低。德育目标的庸俗化和泛化直接导致德育要求的降低,而后者又进一步加剧了前者。再次是德育方法的媚俗化等。伴随着德育内容的泛化和庸俗化及德育要求的降低,必然是德育方法的媚俗化。有些学者认为,德育回归生活“在于关注个体当下的实际生活境遇和生活意念,即现实生活的幸福,而且这种现实生活的幸福不再需要诉诸于种种超越性的精神资源,而是基于某种可以辨认、可以得到证明同时也必须是可以兑现的理由,即依靠理性的裁决而不是强制灌输”。l6]这表明西方唯科学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弊病在我国也已初现端倪。这种强调现实生活的幸福,强调理性裁决的观点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它否定了超越,排斥了精神追求,这种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德育必须观照人的存在问题,必须重建意义世界。重建人性。三、儒家道德哲学对德育回归生活的实践意义现在,是该回归儒家,向儒家汲取教化的原则、方法和智慧的时候了。儒家道德哲学在教化方面是成功的,儒家的智慧是卓越的,我们必须把这些老祖宗的宝贵遗产拿过来,为我们的德育服务,提高年轻一代的素质,为民族大众谋福祉。

  (一)积极地回应当前德育困境儒家道德哲学是一种生活哲学,它从不脱离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儒家讲“道不远人”,讲百姓日用,无非妙道,这是正确的。任何一种理论,如果它脱离了具体的现实的人,那都是空谈,都是毫无意义的。

  反映在德育上,就是我们的德育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目标过高,让德育对象感觉遥不可及,反而会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造成逆反的效果。目标过低,则会造成德育对象的放任自流。当前我国德育两个极端都有充分表现。现在我们应该下大功夫调整德育目标,建立一个由低到高的德育目标体系。

  这一点儒家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

  儒家的道德理想是即内在即超越的,它既讲“道不远人”,教人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又讲“人皆可以为尧舜”,教人有高远的圣贤情怀。这种道德理想人格从士、君子、贤人到圣人,从能够自觉遵守法纪的底线开始,层层上升,层层超越。这种层层递进的德育目标体系就使得每个具体的德育对象的修养功夫都有着力处,既有当下的目标,又有将来的目标,既有较低的目标让你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又有较高的目标让你不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使德育成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德育回归生活也要求德育对象有超越追求和终极理想。如果没有这种超越追求和终极理想,德育目标就很可能简单化和庸俗化。

  而且,德育回归生活要求发挥德育对象的主体自觉。在儒家,德育是社会教化和个人反求内省相结合,而且特别强调后者。个人的道德修养又分渐修和顿悟两个阶段,并且这两个阶段紧密相连,笔耕论文,不可分割,渐修是顿悟的前提和基础,顿悟是渐修的结果和完成。每个人既要在日常生活的事事物物上着实用力,以获得实实在在的道德体验,又需克己自反,反求内省,从而达到对道德的本质的体认。目前我们的德育外在灌输多,内在体认少。如此导致的结果就是社会要求的道德理念与德育对象的道德诉求很容易两相脱节,成为两张皮,而不能内化为德育对象的内心信念,也难以起到指导其行为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现象只能是加强德育对象的道德自觉。儒家讲“先立其大者”就是首先确认道德规范为其本心所固有,然后认认真真地遵循本心的要求做事,就不会有差错。这对于我们的德育有着非常重大的启发意义。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5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5010_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6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