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表扬
发布时间:2020-06-20 21:28
【摘要】: 表扬在当今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我国许多教育学著作提倡在道德教育中要“以表扬为主”。同时受“道德银行”的影响,一些中小学利用“美德储蓄”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表扬流行的原因主要在于:它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年幼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纪律教育和法律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某些成效;它也是对以往教育中体罚或惩罚盛行的反动;它还能活跃师生关系。然而,表扬却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相反还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它可能会导致学生将表扬视为行为的目的,而将道德修炼抛之脑后;导致道德作秀,出现伪善的人格;导致学生对表扬的依赖;或者缺少独立人格;等等。 当代道德教育中表扬的流行,是对表扬在道德教育中作用的误解。表扬主要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教师通过表扬对学生的预期行为实行控制。即只有当学生表现出教师所期望的行为时,才能获得教师的这种肯定性评价。这种控制可能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知识的掌握、以及纪律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矫正年幼学生的不良行为方面甚至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控制在道德教育中是无效的。 将表扬用作一种道德教育方法,是与道德的本质相悖的。从道德的本质来看,道德行为是行为主体的一种自觉自愿自主的活动。评价一种行为是否为道德行为,不仅要看它是否是出于行为主体自由的选择,而且还必须考察主体行为的动机。表扬可看作是对教师所期望的学生行为的一种回报,但道德品质不依靠回报养成,因为道德回报是一种事后的回报,而且回报训练的是一种他律的道德。从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来看,道德教育应使学生达到自律。自律的道德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追求自我完善,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责任感,而不是让他们在乎外界的表扬如何。将表扬视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还会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表扬会影响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阻碍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因此,表扬作为一种外部强化手段,并不能在道德教育中起到作用,如果以它为主,就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应摒弃外部的控制手段,引导学生追求自我完善,采取合作、对话的教育方式,使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与现代的道德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31
本文编号:2722996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长海;学习雷锋 回到雷锋——关于“学雷锋”运动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3期
2 葛晨虹;我们怎样进行道德评价[J];齐鲁学刊;2001年03期
3 黎敏;张慧远;;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重“德”轻“道”教育的困境及其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06期
4 蒋一之;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5 孟万金;中小学生对惩罚的心理感受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6 郭文安;;主体教育思想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百娥;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晓彦;论道德情感[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22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722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