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浅析农村家庭高中教育投资减少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6-06-11 09:07

  本文关键词:农村家庭高中教育投资减少原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浅析农村家庭高中教育投资减少原因分析

论文关键词:农村家庭;高中教育;教育投资   论文摘要:我国高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在现有高中教育体制下,其教育成本主要由地方和受教育者个人承担。因此,农村居民的收入,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求学机会的大小,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孩子因高昂的学费而与大学失之交臂,更有甚者,即使在半工半读的条件下仍然难以维持学业,最终不得不中途辍学。本文的分析只是粗略的,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早日找到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高中教育出路。      我国政府于2005年12月24日发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规定从2006年农村中小学春季开学起,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贫困学生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力争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将实现免费教育和强制教育相结合,是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它极大地减轻了农村家庭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使得农村家庭教育投入将直接面对高中教育。加上国家经济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农村家庭对子女进行高中教育投入的愿望应有较大提高。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农村家庭对子女高中教育出现了普遍放弃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家庭放弃高中教育的现象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高中教育成本过高是农村家庭对高中教育投资减少的重要原因   当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投资行为时,人们必将关心此项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同时还有影响投资的各种社会因素。目前,我国高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在现有高中教育体制下,其教育成本主要由地方和受教育者个人承担。因此,农村居民的收入,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求学机会的大小。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孩子因高昂的学费而与大学失之交臂,有些人即使在半工半读的条件下,仍然难以维持学业,最终不得不中途辍学。王善迈在《教育投入与产出》一书中提出,“个人成本”指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亲友为其子女接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个人直接成本),以及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受教育者,因受教育而未能就业可能放弃的收入和父母因子女接受教育而在其他方面的牺牲(个人间接成本)。个人直接成本计算:个人直接成本=学杂费+书籍文具费+文体费+生活差距费-助学金。[1]美国经济学家费希洛提出了农村地区学生个人间接成本的计算方法,他认为,农业地区的学生七岁起就开始从事劳动,从而就有机会成本,其计算过程为:①可能在非农业部门工作而放弃的收入=可能在非农业部门就业者的平均收入×1年内放弃收入的时间百分比×工业部门就业者的平均收入;②可能在农业部门就业而放弃的收入=可能在农业部门就业的学生数×1年内放弃收入的时间百分比×农业部门就业者的平均收入。以上两项相加为该年所有学生放弃的总收入,即1年内已进入就业年龄的学生的总机会成本。[2]总机会成本除以学生数为生均个人机会成本。按以上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尝试计算一下我国农村地区年均个人教育成本(以下均以笔者所在农村当地最低标准估算,而且只计算学杂费,书籍文具费和生活费,其它费用不计)。一个学生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学习,个人每年直接教育成本=2000(学杂费)+500(书籍文具费)+2500(生活差距费①)=5000元;个人间接成本:如不上高中,外出务工当工人的机率大约为0.9,从事农业工作的概率为0.1,1年内放弃收入的时间为100﹪。假设工人年平均工资收入为10000元,农业年平均收入为5000元,该生1年个人间接成本=〔(0.9×100%×10000+0.1×100%×5000)〕=9500元。个人年均教育成本=5000(个人年均直接成本)+9500(个人年均间接成本)=14500元。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的有关数据表明,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3587元(农村家庭人均更低,最低的贵州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984.62元)。由此可见,一个农村家庭如果要供一个孩子上高中,每年将要支付现金费用大约为5000元,相当于农村两人的年收入。如果放弃高中教育,农村家庭每年将节省14500元的开支,三年下来就是43500元,这对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的投资。所以说,现在高中教育成本过高是农村家庭对高中教育投入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  篇:《浅析农村家庭高中教育投资减少原因分析》来源于:写论文网 优秀范文,论文网站
本篇网址:


  本文关键词:农村家庭高中教育投资减少原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6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56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3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