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国际视阈中我国高中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

发布时间:2016-06-15 20:09

  本文关键词:国际视阈中我国高中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生涯教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及欧洲地区的已有多年实践经验并日趋成熟。借鉴国际高中生涯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我国高中生涯教育必须突出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强调课程结构的系统性,体现出课程内容的灵活性,课程的目标及内容要集中于自我认识、人际关系、职业发展、人生规划四个方面。

21年 3 00月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J u n l fH ee Noma iest o r a fi r l o Unv ri y

M a 2 1 L 00

第2卷第 2 8期

V0I 8No 2 l2 .

国际视阈中我国高中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 韦立君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安徽合肥 2 0 0 1 006 )[摘要]生涯教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及欧洲地区的已有多年实践经验并日趋成熟。借鉴国际高中生涯教育课程设置

的经验,国高中生涯教育必须突出课程目标的全面性,我强调课程结构的系统性,现出课程内容的灵活性,程的目标及内体课 容要集中于自我认识、际关系、业发展、生规划四个方面。人职人

[关键词]普通高中;涯教育;生课程设置[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7—2 3 2 1}20 0—4 6 42 7 (0 0 0—1 70

问题提出

行有关职业计划的过程中)决问题的技能,解劳解理

生涯教育是一种广义的终身职业教育,是一也种综合性的关乎学生整体素质、生命质量的教育, 自 2 O世纪 7年代以来,相关理论的发展已日趋成 0其熟,践层面的意义也日益重大。从我国现存的关实于生涯教育的研究成果来看,集中在高等教育阶多段,以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对象的研究也有若干,聚焦于高中阶段生涯教育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关于而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探讨更是寥寥无几。作为 生涯教育发源地的美国,其关于生涯教育课程的理

动场所中集体行动之力量,受以劳动为目的的训接练;在课程类型上,了正式的生涯教育课程,有除还 融入了生涯教育理念的学术课程,以及以学生对某些技能有特殊需要为目的的特殊生涯指导课程。生

涯教育课程在美国高中课程体系中地位较高,设开于每个年级并有固定学时,般每周 1一—2学时。此 外,国社会还通过立法手段给予生涯教育课程顺美利开展的外部保障,国各州都专门颁布了相关法美律,规定生涯教育课程的设置细则以及生涯教育者

论与实践已有多年的经验,且形成了一套相对全并 面系统的模式,他国家和地区,加拿

大、其如日本及

的资格条件,并拨出专款用来改善和推进学校的生涯教育工作。1 _1 j。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高中生涯教育课程二)加拿大安大略省在中学开设的《职业生涯教育

欧洲地区关于生涯教育课程也有相当程度的研究与 实践。本文拟从剖析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课程的国际

经验出发,以我国当前高中新课程的背景作为契机, 围绕生涯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论题提出笔者的建议 及想法。

与指导》课程在中学课程中处于“心地位”目的是核,为学生将来在复杂、变革的世界中生活作准备。课 程内容围绕学习技能、个人的知识与管理技能、际人

二、国外高中生涯教育课程设置之描述与分析 (美国高中生涯教育课程一)

的知识与技能、遇的探索、变革作准备五个方机为面,教育目标与五方面内容一一对应,分别是:培养学生获得基本的学习与思维技能和策略,助学生帮 形成成为自我导向的终身学习所需的习惯和技能; 培养学生评价与描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的能力,确 定工作和生活目标,,行有效的学习、进生活、工作规

美国高中的生涯教育课程设置,在课程内容、教育目标、程类型等方面都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课模式。课程内容全面综合,括自我概念,业、包职教 育、经济的概念与技能,为主体的感觉,报处理行情 技能,对人的关系,劳动的态度与评价六个方面;对

划以及获得成功的个人管理技能;养学生发展进培

与六方面内容相对应的教育目标,分别是:自我概念的成熟及应用,心实行有关职业的计划,用 (专应实

行有效沟通、队合作与领导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团培养学生发现、理、估、合、现信息的能力,处评整呈能

[收稿日]2 O一l—2期 09 1 8[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涯教育研究” 2 0 j 0 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0 7 w 8 ) q[作者简介]韦立君 (9 0 )女, 1 8 -,安徽合肥人,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合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17 0

国际视阈中我国高中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


  本文关键词:国际视阈中我国高中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7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57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f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