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高中语文教材中《故都的秋》解读史

发布时间:2017-08-03 16:14

  本文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中《故都的秋》解读史


  更多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 语文教材 教学解读 文学解读 教学意义


【摘要】:《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代表作,丰富的情感内蕴和独特的艺术造诣使其成为当代文学史的散文名篇。由于郁达夫特殊的身世环境和文化理论背景,使《故都的秋》的文本主题伴随着曲折的解读史,各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学批评方式的改变赋予了文本的不同的内涵。《故都的秋》于1984年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后,成为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的重要篇目,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都极其重视并从不同角度解析文本的思想主题,将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相融合,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本论文从分析《故都的秋》被选入语文教材后的教学解读的发展变化入手,结合当时语文教育理论和文学解读的情况对其意义的影响并做分析对比。以此梳理《故都的秋》的解读史,并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现状提出启示和意义。力求更好的进行中学语文的散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解读能力。本文主体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梳理《故都的秋》的解读在学术界的基本研究情况。从纵向方面把握发展脉络,找出研究的空白与不足,为下文研究做铺垫。第二章论述《故都的秋》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基本情况及价值分析。简单介绍《故都的秋》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编撰情况,肯定郁达夫散文创作的地位,剖析文本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审美对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第三章论述改革开放二十年间(1979——1999)《故都的秋》的教学演变。介绍教材编写的概况,列举了1984年和1990年两个版本教材的习题,分析这段时期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变革,结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理论和文学解读对《故都的秋》教学活动的影响做分析对比。第四章论述新世纪以来《故都的秋》的教学解读(2000——至今)。介绍这段时期教材编写的概况,列举了人教版2003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和“一标多本”下的人教版,北师大版,沪教版四个版本的新课标教材的单元提示及课后习题。分析这段时期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变革,结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理论和文学解读对《故都的秋》教学活动的影响做分析对比。第五章梳理及总结全文的论述思路,并论述《故都的秋》解读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故都的秋》 语文教材 教学解读 文学解读 教学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5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一、 选题缘由9-10
  • 二、 研究意义10
  • 第二节 研究成果与不足10-14
  •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3
  • 二、 研究的空白与不足13-14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14-15
  • 一、 主要研究目标14-15
  • 二、 研究内容15
  • 第二章 《故都的秋》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情况及其价值分析15-21
  • 第一节 郁达夫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定位15-17
  • 第二节 《故都的秋》入选语文教材编纂情况17-18
  • 第三节 《故都的秋》文本分析与教学价值18-21
  • 一、 审美教育方面的价值18-19
  • 二、 主题解读方面的价值19-20
  • 三、 品析散文阅读的教学价值20
  • 四、 鉴赏写景文章艺术手法的教学价值20-21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二十年《故都的秋》的教学演变(1979-1999)21-29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二十年《故都的秋》入选语文教材的编纂情况21-23
  • 一、 改革开放时期《故都的秋》在语文教材中的情况21
  • 二、 1984年语文阅读文选(高中用)21-22
  • 三、 1990年高级中学课本 语文22-23
  • 第二节 二十年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解读分析及对比23-25
  • 一、 主要教学内容解读分析23-24
  • 二、 二十年间教学侧重的变化24-25
  • 第三节 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理论对《故都的秋》教材编写的影响25-26
  • 第四节 教材解读变迁与彼时文学解读之关联26-29
  • 一、 文学解读对教学解读的影响26
  • 二、 文学史上有关《故都的秋》的解读26-29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的《故都的秋》的教学解读(2000-至今)29-38
  •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故都的秋》入选语文教材编纂情况29-32
  • 一、 新世纪以来《故都的秋》在语文教材中的情况概述29
  • 二、 人教版2003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29-30
  • 三、 “一标多本”下的语文高中教材30-32
  • 第二节 新世纪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解读分析及对比32-34
  • 一、 主要内容解读分析32-34
  • 二、 新课改下教学侧重的变化34
  • 第三节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理论对《故都的秋》教材编写的影响34-35
  • 第四节 教材解读变迁与彼时文学解读之关联35-38
  • 一、 文学解读对教学解读的影响35-36
  • 二、 文学史有关《故都的秋》的解读36-38
  • 第五章 结语38-41
  • 第一节 《故都的秋》解读史的主要特点梳理38-39
  • 第二节 《故都的秋》解读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39-41
  • 一、 借鉴名家解读,加强文学解读对教学解读的建构作用39
  • 二、 更新文学理论,创建文学阅读教学新模式39-40
  • 三、 进行文本感悟,重视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40-41
  • 参考文献41-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45-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郁达夫;;故都的秋[J];新语文学习(初中版);2009年11期

2 郝世宁;;赏《故都的秋》的节奏美[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16期

3 郁达夫;;故都的秋[J];晚霞;2010年16期

4 郁达夫;;故都的秋[J];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10年10期

5 郁达夫;;故都的秋[J];高中生;2012年34期

6 郁达夫;;故都的秋[J];祝你幸福(午后);2013年11期

7 郁达夫;;故都的秋[J];青苹果;2004年04期

8 姚海婴;《故都的秋》的色彩[J];现代语文;2004年01期

9 黄桥新,余小娟;为悲凉找些理由——兼论《故都的秋》之秋味[J];中学语文;2004年21期

10 夏永祥;;《故都的秋》板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俊强;;语文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A];2012年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教学设计主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 胡溢芙;散文解读之密钥——形象透析[N];中国教师报;2007年

2 蓝宝生;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下子[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江苏省阜宁县陈集中学 刘正将;视通万里 思接千载[N];学知报;2011年

4 罗伏华;对语文新课改的几点反思[N];中国教师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苏秋霞;高中语文教材中《故都的秋》解读史[D];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一飞;《故都的秋》之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赵静;新课程背景下《故都的秋》的教学解读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15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615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a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