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丹参注射液 维生素B_(12)注射液 穴位注射
【摘要】: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通过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与维生素B12注射液穴位注射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对比,评价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随机数法纳入试验组(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组)和对照组(维生素B12注射液穴位注射组)各35例。两组的基础治疗均为单纯针刺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部护理,针刺选穴均采用针灸科常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局部穴位:百会、印堂、太阳(患侧)、阳白(患侧)、迎香(患侧)、地仓(患侧)、颊车(患侧)、四白(双侧)、翳风(患侧)、合谷(双侧);穴位注射选穴:太阳(患侧)、四白(患侧)、地仓(患侧)、风池(患侧),每穴0.2ml。疗程:每周针刺+穴位注射行3次治疗,1周为1个疗程,一共4个疗程。分别在初诊、第2疗程、第4疗程、随访(疗程结束后1月)四个不同的观察时点,采用整体House-Brackmann评分表、2009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修订案)》中面神经功能总评分表来观察同组治疗前后及两组组间同一观察时点的差异,并记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反应,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8.0进行数据管理及分析。定性资料采用构成比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样本含量n40,理论频数T1,选择Fisher确切概率法)。定量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x±s,中位数);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试验组(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组)和对照组(维生素B12注射液穴位注射组)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基线情况比较,包括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程、病史、年龄、发病部位及整体House-Brackmann分级、面神经功能总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2个疗程、4个疗程、随访时,有效率分别为70.6%、94.1%、97.1%,痊愈率分别为5.9%、44.1%、61.8%;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4个疗程、随访时,有效率分别为79.4%、97.1%、97.1%,痊愈率分别为0%、44.1%、64.7%,两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不同观察时点对比,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间比较:试验组(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组)和对照组(维生素B12注射液穴位注射组)组间疗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整体House-Brackmann分级≤Ⅲ级,两组4个疗程结束时痊愈率达94.45%,随访时痊愈率达100%;试验组V、Ⅵ级患者随访时痊愈率为80%、20%,对照组Ⅴ、Ⅵ级患者随访时痊愈率为37.5%、0%。结论:①两组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均有疗效;②两组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相仿;③根据不同观察时点对比,说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效果更明显;④根据整体House-Brackmann分级≤Ⅲ级的患者痊愈率高;随访时试验组Ⅴ、Ⅵ级患者痊愈率比对照组高。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先锋,杨文颖;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9例[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年04期
2 金京玉,杨晓霞;穴位注射原理初探[J];航空航天医药;2002年02期
3 王会君;ATP穴位注射临床应用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10期
4 陈启波;穴位注射配合耳穴压迫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临床体会[J];广西医学;2003年12期
5 董桂晨,孙衍云;穴位注射复方羚羊液用于降温的效果观察[J];上海护理;2003年02期
6 王樟连 ,杨永平;试论穴位注射中的补与泻[J];上海针灸杂志;2004年02期
7 安平;穴位注射安定治疗呕吐[J];中国针灸;2004年02期
8 邓倩萍,李万瑶,赵明华;辨证掌握穴位注射方法提高穴位注射的疗效[J];针灸临床杂志;2005年07期
9 常海芳;房师贵;亢丽;;穴位注射巧治呃逆1例[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周莹;;小剂量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穴位注射并中药治愈难治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J];河北中医;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圃;李建勇;;穴位注射机理探讨[A];纪念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成立3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九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詹雅琴;张琴;;穴位注射654-2针治疗急性腹泻腹痛疗效观察及护理[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周怀明;;穴位注射加灸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儿科基层医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黄映君;;穴位注射在三伏贴疗法中的应用[A];第七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莫兰凤;黄丽群;刘燕;;穴位注射临床护理进展[A];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詹秀兰;;穴位注射配合推拿治疗上干型小儿臂丛神经损伤疗效观察[A];第二十九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小儿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2年
7 郑兆俭;;穴位注射配合推拿治疗慢性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七届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叶立汉;;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A];第九届全国软组织疼痛学术会议暨首届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软组织疼痛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忻耀杰;滕磊;张s鷖,
本文编号:1250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250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