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基于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踩跷法时效参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6 13:40

  本文关键词:基于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踩跷法时效参数研究 出处:《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腰椎 有限元法 三维有限元模型 踩跷法 时效参数


【摘要】:目的:构建健康者(正常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1~S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不同踩跷时效参数(周期、时长)对L1~S1整体节段及L4~5脊柱功能单元的生物力学效应(应力、应变),优化踩跷时效参数,探索正常人与患者踩跷时效差异,为踩跷治疗LDH机理及优化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采用GE Discovery MR 7503.0T磁共振仪获取正常人与患者腰部MRI图像,利用Mimics、Geomagic、Patran及Nastran等有限元软件建立L1~S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取模型中单独的L4~5节段,分别施予250N至1500N,步长为250N竖直向下静态力对模型进行轴向压缩,将计算结果与相同边界条件下实验生物力学结果相对比,以验证模型材料参数。利用自主研发MRI床内腰椎局部加压装置,分别获得受试者L4~5横突间隙,脊柱正中旁开5cm处,垂直向下施予Okgf、144kgf、实时动态踩跷20S后三种工况作用下腰段MRI图像,比较相同载荷下,L1~S1有限元模型MRI图像上腰椎曲度(L2下缘和L5上缘延长线的夹角,下简称"Cobb角”),以验证模型有效性。(2)根据罗才贵教授踩跷实际力学数据分析整理,利用计算机数据编程模拟,拟合成计算机力学函数数据,分别在L4~5横突间隙,正中旁开5cm处,垂直向下分别施予动态力学加载,模拟踩跷力学参数。根据罗才贵教授实际踩跷时效特点,在已验证的有限元模型上模拟6种周期、6种时长共12种踩跷时效工况,模拟踩跷时效参数。周期工况为0.89 S、1.25S、1.5S、1.8 S、2.25S、 3.25S,分别称为周期A、B、C、D、E、F,其中1.25S为罗教授踩跷实际周期;时长工况为10S、20S、30S、40S、50S、60S,分别称为时长A、B、C、D、E、F,其中20S为罗教授踩跷实际时长。通过模拟不同踩跷时效工况,观察不同工况下正常人与患者有限元模型L4-5节段神经根与椎间盘相对位移,最大位移点Cobb角,确立最优踩跷周期与时长参数。比较分析最优踩跷周期、时长工况下正常人与患者L4-5椎间盘、神经根、椎体、关节突关节应力;比较分析最优踩跷周期、时长工况下正常人与患者L4-5椎间盘位移、神经根位移、相对位移及最大相对位移点Cobb角变化率结果:(1)本实验建立正常人与患者L1-S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正常人L1~S1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106242个实体单元,98个线单元,总计27453个结点;患者L1-S1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120277个实体单元,124个线单元,总计31193个结点;包含接触非线性,几何非线性2种非线性结构。在正常人与患者模型L4-5节段分别施予250N至1500N,步长为250N竖直向下静态力,其L4-5节段轴向压力—轴向位移曲线与相关文献中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结果吻合。正常人与患者Okgf、144kgf、实时动态踩跷20S作用下,腰段MRI图像与L1~S1有限元模型相同工况模拟加压下所获得的腰椎曲度(Cobb角)相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有限元模型模拟踩跷6种周期工况:(2.1)正常人与患者各工况皆能明显增加相对位移及Cobb角,B工况下相对位移曲线最稳定,正常人平均相对位移大于患者。(2.2)最大相对位移点Cobb角分析:正常人B与C、F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D、E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与A、C、D、E、F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各周期平均相对位移分析:正常人B与A、C、D、E、F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与A、C、D、 E、F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有限元模型模拟踩跷6种时长工况:(3.1)正常人与患者相对位移曲线图呈现一定规律,以20S为周期循环。(3.2)最大相对位移点Cobb角分析:正常人B与C、D、E、F匕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与A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D、E、F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3)各时长相对位移分析:正常人B与A、C、D、E、F匕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与A、C、D、E、F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人与患者L1-S1有限元模型模拟最优踩跷时长、周期下的应力分析:(4.1)应力集中在L4-5节段椎间盘前后缘、椎体上下缘、左右神经根,关节突关节应力较小。(4.2)L4-5椎间盘应力分析:正常人与患者椎间盘前后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椎间盘前后缘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椎间盘前后缘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3)L4-5神经根应力分析:正常人与患者双侧神经根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神经根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入神经根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4)L4-5椎体上下缘应力分析:正常人与患者L4-5椎体上下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5)L4-5关节突关节应力分析:正常人与患者关节突关节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人与患者L4下关节左右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L5上关节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正常人与患者L1-S1有限元模型模拟最佳踩跷时长、周期下的应变分析:(5.1)正常人与患者L4-5椎间盘平均位移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2)正常人与患者L4-5神经根平均位移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5.3)正常人与患者L4-5椎间盘/神经根平均相对位移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5.4)最大位移点Cobb角变化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本实验构建的正常人与患者L1-Sl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反映了该节段腰椎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特性,模型仿真度高,具有有效性,能用于踩跷法时效参数的生物力学研究。(2)模拟踩跷的12种时效工况皆能增大腰椎曲度、L4-5节段神经根与椎间盘相对位移,改善腰椎生理曲度及根性压迫为踩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生物效应之一。(3)模拟踩跷的12种时效工况中,周期1.25S、时长20S工况下操作更安全、疗效更稳定,为最优踩跷时效参数。(4)最优踩跷时效参数下,正常人与患者L4-5节段各结构应力不同,椎间盘、神经根、椎体上下缘应力大于关节突关节。患者应力较正常人欠“均匀”,说明患者腰椎力学顺应性、稳定性降低。(5)最优踩跷时效参数下,正常人腰椎曲度变化率、相对位移均大于患者。患者应变较正常人欠“深透”,说明患者腰椎力学顺应性、协调性降低。
[Abstract]:Objective : To establish three -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 patients ) L1 - S1 in healthy subjects ( normal people ) and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 patients ) . ( 2 )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mechanical data analysis of Luo cai , the data of mechanical function of computer was simulated by computer data programming . The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the cycle were simul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f computer data . At the time of 6 cycles , the parameters were simulat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 The cycle conditions were 0 . 89 S , 1 . 25S , 1.5S , 1.8 S , 2.25 S , 3.25 S , respectivel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cycle time was 0 . 89 S , 1 . 25S , 1 . 5S , 1.8 S , 2 . 25S , and 3.25S . The three -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L1 - S1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mal human and patient ' s model L4 - 5 . ( 3 ) Compared with A , D , E and F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 and A , D , E and F ( P0.05 ) . ( 4 ) The stress analysis of L4 - 5 was significant ( P0.05 ) . ( 3 ) In 12 aging cases , the stres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 nerve root and vertebral body were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建界;邓志荣;;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38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年13期

2 朱玉金;钱塘;李幼德;王肇祥;; 下腰椎疾病术中误伤原因浅析[J];蚌埠医药;1992年01期

3 曾胜明,先玉芳,郑应宏,童开英;301例老年人腰椎X线片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1997年01期

4 廖军,刘素清;老年人腰椎CT扫描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疗养医学;2000年02期

5 齐彦春,崔颖,魏臻,张震宇;颈、腰椎导引健身操[J];按摩与导引;2003年01期

6 滕树春,步凡玺,杨锡亮,卿军;招飞体检对象腰椎拍片意义的分析[J];航空军医;2003年06期

7 冯硕;田伟;刘波;李勤;张贵林;胡临;李志宇;袁强;;腰椎疾病病因、诊疗方法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年11期

8 高永明;;328例飞行员腰椎X线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4年03期

9 吴学志,郑泉福;试述推拿治疗腰椎疾病的手法及作用[J];按摩与导引;2002年06期

10 凌寒;;正视问题,推进我国腰椎外科学科发展——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主任海涌教授[J];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纪伟;;动态固定在下腰椎疾病中的应用选择[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张烁;;1例腰椎疾病合并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心理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9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王文军;宋西正;王麓山;姚女兆;刘继成;;组合微创技术在腰椎疾病中的应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王继伟;;腰椎疾病的生物力学与“椎曲论”[A];全国第六次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晶;;16排螺旋CT扫描MPR重建技术在腰椎疾病诊断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邵咏新;高小雁;;应用骨水泥加强技术治疗骨质疏松合并腰椎疾病患者的护理[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14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徐少克;;经皮穿刺内镜手术在腰椎疾病的应用[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徐华梓;;腰椎疾病手术指证如何确定[A];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暨骨关节创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资料集[C];2011年

9 刘改芳;吴婧;孟霞;;重视腰椎外伤和手术患者胃肠道症状[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夏群;苗军;;微创腹膜外入路技术在腰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A];2009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王睿茜 驻武警总医院特约记者 张薇;中国专家发现新型腰椎疾病[N];健康时报;2012年

2 第四军医大学一附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贺晓生;腰椎疾病的四大原因[N];保健时报;2010年

3 成都中医药大学 王久源 王锦;腰痛宁胶囊可有效治疗腰椎疾病[N];健康报;2011年

4 张献怀;腰椎外科诊治方案亟须规范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江邵琴;腰椎保健法:倒走[N];保健时报;2005年

6 驻沪记者 魏峗;正解腰椎[N];医药经济报;2010年

7 高春华;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腰椎疾病[N];科技日报;2012年

8 刘长信;保养腰椎,不妨做做腰肌操[N];健康时报;2007年

9 高春华;我国发现一种新腰椎疾病[N];健康报;2012年

10 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主任 郭险峰;挪威老人腰痛用“悬吊”[N];健康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智;硬膜外脂肪沉积征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李庆兵;基于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踩跷法时效参数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肖智韬;基于非线性有限元法的人体腰椎强度预测及其在腰椎相关疾病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4 阮狄克;退行性相关脊柱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文龙;基于迭代重建的双源CT腰椎低剂量扫描可行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颜文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生物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D];上海理工大学;2014年

3 王华强;术区自体颗粒骨移植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中的应用[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4 黄勇;两种评价腰椎滑脱不稳定影像学方法的比较[D];吉林大学;2016年

5 庞呈祥;钉钩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张博;成年人腰椎三维动力学模型设计与性能分析的基础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7 管文浩;腰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脊柱牵引过程中的仿真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张志敏;腰椎不同长度固定对腰骶节段退变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3年

9 董荣鹏;腰椎非融合内固定术后稳定性及相邻节段退变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吴溢峰;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装置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广州医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433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433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c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