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刺为主的肝肾脾胃养护法干预亚健康失眠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毛刺为主的肝肾脾胃养护法干预亚健康失眠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毛刺法 肝肾脾胃养护法 PSQI 红外热成像技术 亚健康失眠
【摘要】:目的:本研究基于毛刺为主的肝肾脾胃养护法、常规针刺综合疗法及非针刺综合疗法三种不同干预方法的比较,深入探讨三种不同疗法治疗亚健康失眠的临床疗效差异及治疗前后额部平均温度的变化,客观评价以毛刺为主的肝肾脾胃养护法对亚健康失眠的临床疗效,同时对三种疗法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与额部平均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为亚健康失眠临床效评估和转归提供一项新的客观评价手段及客观指标。方法:基于随机对照、单盲的实验设计方法,本课题纳入90例亚健康失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每组各30例,观察时间为2个疗程,每个疗程6天。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PSQI评分为主要观察指标,同时治疗前后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患者左右额部(以人体正中线为界)温度,结果取全额平均温度,并与临床PSQI评分进行对比分析,观察额部红外热图温度与PSQI评分之间有无关系。具体分组如下:实验组:背俞穴毛刺(电针)+点穴+药熨疗法;对照组1:背俞穴常规针刺(电针)+点穴+药熨法;对照组2:点穴+药熨疗法本研究过程中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后所接受的量表测评及红外热成像额部温度测定均由专人负责,并将所有数据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建立数据库,采用专业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失眠总有效率比较其中除去脱落例数,每组各有总例数为28例,实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9%、53.57%、21.43%,三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三种不同疗法对治疗亚健康失眠均有效,且以毛刺为主的肝肾脾胃养护法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及非针刺综合疗法。(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①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各项比较本研究从PSQI中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六个维度进行比较,观察治疗前后分值变化情况:a.组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实验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方面经统计P0.01,有显著差异,在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情况方面,经统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方面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经统计P0.01,有显著差异,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方面情况也有好转,经统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在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及睡眠障碍方面治疗前后经统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改善不明显(P0.05);提示三种疗法均在亚健康是失眠的某些维度有一定程度上改善。b.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三种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的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及睡眠质量。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评分比较a.三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经检验P=0.000.05,均有显著差异,提示三种疗法对于调节亚健康失眠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评分均有效。b.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010.05,均有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P=0.0480.05,实验组与对照组2比较,P=0.00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比较,P=0.0420.05,提示:实验组改善亚健康失眠效果最佳。(3)红外热像图额部温度比较a.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全额均温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三种疗法对于调节亚健康失眠患者全额均温均有效;b.三组治疗后组间全额均温比较经统计P=0.00<0.01,有显著差异,提示肝肾脾胃养分相关性分析治疗前后额部红外热图温度及PS护法对亚健康失眠患者全额均温的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种综合疗法。(4)红外热图温度与PSQI评QI总分相关性分析,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均为P0.05,最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红外热图温度与PSQI对比分析,散点图有直线趋势,异常点不明显,治疗前及治疗后红外热图温度与PSQI评分均具有相关性,并且呈正相关。结论:毛刺为主的肝肾脾胃养护法治疗亚健康失眠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在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方面有明显优势;毛刺为主的肝肾脾胃养护法在改善亚健康失眠患者额部平均温度方面效果最佳;且该法在改善亚健康失眠患者睡眠及调节额部红外热图平均温度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及非针刺法,治疗前后患者额部红外热图温度与PSQI评分成正相关关系,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作为判定亚健康失眠临床疗效的一种客观评价指标,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毛刺法 肝肾脾胃养护法 PSQI 红外热成像技术 亚健康失眠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2-19
- 1.1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失眠的认识12-14
- 1.1.1 流行病学12
- 1.1.2 病因12
- 1.1.3 病理机制12-13
- 1.1.4 诊断13
- 1.1.5 现代医学治疗13-14
- 1.2 中医学对亚健康失眠的认识14-16
- 1.2.1 病名14
- 1.2.2 病因病机讨论14
- 1.2.3 辩证分型14-15
- 1.2.4 中医治疗15-16
- 1.3 毛刺为主的肝肾脾胃养护法16-17
- 1.3.1 毛刺法的作用机理16
- 1.3.2 毛刺法的特点16-17
- 1.4 红外热成像技术17-19
- 第二章 临床研究19-36
- 2.1 临床资料19-20
- 2.1.1 病例来源19
- 2.1.2 诊断标准19
- 2.1.3 纳入标准19
- 2.1.4 排除标准19-20
- 2.1.5 剔除标准20
- 2.1.6 脱落标准20
- 2.2 研究方法20-23
- 2.2.1 治疗方法20-21
- 2.2.2 红外热图检查方法21-22
- 2.2.3 疗效评估方法与指标22
- 2.2.4 样本含量评估22-23
- 2.3 研究结果23-32
- 2.3.1 一般情况23-25
- 2.3.2 治疗结果分析25-32
- 2.4 总结32
- 2.5 讨论32-36
- 2.5.1 从五脏治不寐32-33
- 2.5.2 从调节肝、肾、脾、胃入手治疗亚健康失眠33-34
- 2.5.3 毛刺为主的肝肾脾胃养护法治疗亚健康失眠的经络理论基础34
- 2.5.4 利用毛刺法激发皮部经气、调节脏腑,达到阴阳交合34-35
- 2.5.5 通过点穴及药熨通经活络、散寒祛湿,实现阴平阳秘35
- 2.5.6 结果讨论分析35-36
- 结语36-37
- 不足与展望37-38
- 参考文献38-40
- 附录40-43
- 致谢43-44
- 统计学窜核证明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医学数字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论》书讯[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3年04期
2 金超;饶伟;刘静;;采用远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估运动效果初步实验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3 彭霞;孙军刚;黄祖波;康靓;丁松义;王超;;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困惑[J];甘肃中医;2009年10期
4 徐锡殿;红外热成像技术用于诊断头痛头晕[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1997年17期
5 张辉;刘静;邓中山;周一欣;;用于肿瘤早期诊断的深度制冷型远红外热成像技术[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年02期
6 潘龙;王晓龙;周仲瑜;;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针灸学上的运用[J];黑龙江中医药;2014年04期
7 张文征;窦艳仙;安容姝;石东平;刘轩;董f^;马国林;;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辨析疼痛性质和发病机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8 苏瑾;王平;刘爱峰;;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下三维动态牵伸回旋法治疗冻结期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评价及可行性分析[J];中医学报;2014年08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鑫;鲁志宝;陈辰;;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消防科研中的应用[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2 赵爽特;;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A];全国第十四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王瑞凤;杨宪江;吴伟东;;发展中的红外热成像技术[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波;李艳红;冯立春;蒋淑芳;丁友福;沈京玲;张存林;;锁相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曾宪文;刘勤锋;;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与分析[A];2009年全国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姜宗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医学中应用的回顾与展望[A];2007年全国第十六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陈松;李为杜;赵冬兵;;红外热成像技术理论分析及应用初探[A];第九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8 徐义广;李艳红;刘波;张存林;;基于被动式与主动式的红外热成像技术比较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董怡;伍小蓉;;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前景展望[A];第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王丹;詹绍正;曲亚林;;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中的应用[A];2014陕西省第十四届无损检测年会暨产品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 孙涛 湖南中医药大学 张冀东;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2 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 罗云;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亚健康专业调理机构中的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及其应用的科普专栏[N];中国企业报;2000年
4 驻昆山首席记者 苏菁;中科院产业化项目安家周庄[N];苏州日报;2008年
5 ;红外热成像技术及其应用的科普专栏[N];中国企业报;2001年
6 ;红外热成像技术及其应用的科普专栏(续)[N];中国企业报;2001年
7 东方;我市积极做好节能新技术推广工作[N];乌海日报;2011年
8 刘友存;为老设备“体检” 助健康高效生产[N];中国冶金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敏华;基于生物传热效应的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群武;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电力系统设备故障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张凤霞;基于锁相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硅太阳能电池无损检测的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3 李美;毛刺为主的肝肾脾胃养护法干预亚健康失眠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于泽奇;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轮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5 赵名媛;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评估的初步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4年
6 黄玉章;红外热成像技术及其在火灾监控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班兆伟;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电子封装缺陷检测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8 李真;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作物病害早期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郭旭;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技术中的微处理器系统研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10 郭世苗;显微红外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17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17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