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弛缓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
本文关键词: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弛缓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1.观察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弛缓性瘫痪的临床疗效;2.探求改善中风后弛缓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优化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患者均来源于2013.12~2015.12安徽省针灸医院康复科门诊和住院部,依据2010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13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将符合纳入和诊断标准的4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23岁,病程最长2个月,最短9天。对所有纳入试验的病例均常规给予营养脑神经、改善循环药物对症处理。试验组采用督脉+背俞穴+头针+体针的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康复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方案。选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运动功能(FMA)评分量表分别观察治疗前、疗程结束当日以及疗程结束3个月后当日不同时段评分变化,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研究结果1.临床疗效:疗程结束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85%,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量表: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治疗前评分值34.20±4.79,疗程结束当日及疗程结束3月后当日评分值分别下降为15.30±2.43、12.35±2.18,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表明试验组在治疗期间以及后期回访中均取得明显疗效;对照组患者治疗前NDS评分值33.30±5.49,治疗后下降为26.55±5.25,较治疗前有明显疗效(P0.01)但治疗后3个月时间功能缺损症状复发,分值反增。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疗程结束当日及疗程结束3月后当日NDS评分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说明,试验组的通督调神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中风后弛缓性瘫痪神经功能功能缺损功能;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前评分值19.15±5.82,疗程结束当日及疗程结束3月后当日评分值分别增长为47.45±9.24、58.55±6.88,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说明试验组在治疗期间以及后期回访中取得明显疗效;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值15.60±7.00,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后当日ADL评分增长分别为40.60±7.39、42.05±8.05,较治疗前疗效均有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治疗结束当日有疗效差异(P0.05),在疗程结束3月后疗效明显(P0.01)。说明试验组治疗时间越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越显著;4.运动功能(FMA)评分量表: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治疗前评分值20.45±4.77,疗程结束当日及疗程结束3月后当日评分值分别增长为54.60±8.16、66.15±7.13,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P0.01),说明试验组在治疗期间以及远期回访中均有明显疗效;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运动功能评分值19.20±5.55,治疗后、疗程结束3月后增长为43.80±8.57、53.60±9.00,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疗效(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疗程结束当日及疗程结束3月后当日FMA评分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说明,试验组的通督调神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方案可明显改善中风后弛缓性瘫痪患者运动功能症状。研究结论1.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康复方案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自理等能力;2.通督调神针法配合康复方案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方案,并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3.优化方案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风 弛缓性瘫痪 针灸 通督调神 康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6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英文缩略词表10-11
- 引言11-12
- 第一部分 文献检索12-22
- 1 现代医学关于中风后弛缓性瘫痪的研究12-16
- 2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弛缓性瘫痪的认识16-22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22-31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22
- 2 临床资料22-23
- 3 研究方法23-27
- 4 研究结果27-31
- 第三部分 讨论31-37
- 1 研究背景31-32
- 2 针刺选穴分析32-34
- 3 创新之处34
- 4 结果分析34-35
- 5 研究结论35
- 6 问题与展望35-37
- 参考文献37-43
- 综述43-50
- 参考文献47-50
- 附表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50-52
- 附表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 指数)52-53
- 附表3:运动功能(四肢简化 FMA 评分)53-56
- 致谢56-57
- 个人简介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武峻艳;李平;;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三叉神经痛6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7年09期
2 申鹏飞;孔莉;;调神针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及糖代谢影响的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7年09期
3 陈理;王欣君;王玲玲;;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年12期
4 宋书昌;卢智;王利春;陈华;;醒脑调神针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05期
5 张彬彬;蒋戈利;;三位一体调神针法治疗眩晕16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6 张闻东;颜小飞;;通督调神针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年03期
7 纪哲;申鹏飞;;申鹏飞调神针法临证经验浅析[J];四川中医;2014年01期
8 汤婕;;“调神针法”去面肌痉挛[J];健康博览;2013年11期
9 杨振;李佩芳;王频;;刺督调神针法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年12期
10 王凡;索庆芳;王洪坤;李晨;王瑞丽;尹旭辉;李明爱;;调神针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涛;徐振华;许能贵;符文彬;孙健;谢长才;;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于涛;徐振华;许能贵;符文彬;孙健;谢长才;;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临床观察[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伯灏(Pakho Chau);调神针法结合帕罗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刘其松;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周伯p](Pakho Chau);调神针法结合帕罗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杨运达;五脏调神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舒大江;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卒中后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李e,
本文编号:517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17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