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补阳还五汤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补阳还五汤 发病机制
【摘要】:目的: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补阳还五汤干预能否预防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并初步探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机制,从而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患者61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200mg(口服,1次/日)、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0.9%氯化钠注射250ml(静脉滴注,2次/日)、丹参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日)、阿托伐他汀片20mg(口服,1次/日)、叶酸片5mg(口服,3次/日),治疗10天后去丹参注射液,拜阿司匹林原剂量改为100mg(口服,1次/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规定剂量(温水送服2次/日),疗程为14天。治疗前记录患者基本资料,测D-二聚体、血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神经烯醇化酶水平,查颅脑CT、记录中医症状评分、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后第2天同一时间点测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神经烯醇化酶、记录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后第3天同一时间点测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肿瘤坏死因子,记录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并依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判两组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治疗后第14天复测上述全部指标与评分。结果:比较两组基本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前具有可比性。1.两组治疗后第2天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第3天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肿瘤坏死因子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述指标在治疗后第14天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治疗后第14天CT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后第3天、第14天神经功能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治疗后第14天中医症候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治疗组12.9%,对照组36.67%,两组经卡方检验(x2=4.643,P=0.03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治疗第14天日常生活能力(t=2.037,P=0.04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两组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总有效率分别为87.1%、66.67%(z=-2.059,P=0.03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治疗组显效率22.58%,有效率93.55%,对照组显效率13.33%,有效率70%(z=-2.130,P=0.03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急性期运用补阳还五汤能够预防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2.D-二聚体、血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神经烯醇化酶,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运用补阳还五汤能够降低以上临床指标水平;3.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可能与炎性反应、凝血机制的发生有关;4.炎性反应与凝血机制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补阳还五汤 发病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7.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中英文缩略词表9-10
- 前言10-12
- 一 临床研究12-19
- 1 临床资料12-14
- 1.1 病例来源12
- 1.2 诊断标准12
- 1.2.1 西医诊断12
- 1.2.2 中医病、证的诊断标准12
- 1.3 病例的纳入、排除标准、剔除标准12-14
- 1.3.1 纳入标准12-13
- 1.3.2 排除标准13
- 1.3.3 剔除标准13
- 1.3.4 脱落标准13-14
- 1.3.5 终止标准14
- 2 研究方案14-16
- 2.1 研究设计14
- 2.2 治疗方法14-15
- 2.3 治疗监护及处理15-16
- 3 观察指标16
- 3.1 安全性指标16
- 3.2 疗效性指标16
- 4 疗效判定16-18
- 4.1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判定16-17
- 4.2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17
- 4.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7
- 4.4 药物安全性评价标准17
- 4.5 质量控制17-18
- 5 统计学分析18-19
- 二 结果19-26
- 1 一般资料比较19
- 2 两组常规检查比较19-23
- 3 神经功能检查及疗效比较23-26
- 三 讨论26-32
- 1 机制研究26-29
- 2 中医成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机制研究29-32
- 四 结语32-33
- 1 结论32
- 2 研究局限32
- 3 未来展望32-33
- 参考文献33-35
- 综述35-55
- 综述一35-44
- 综述二44-50
- 参考文献50-55
- 致谢55-56
- 附录一56-57
- 附录二57-59
- 附录三59-63
- 附录四63-64
- 附录五64-66
- 附录六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洪明,宋丽颖,张晓菊;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34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3年02期
2 ;补阳还五汤歌诀[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年11期
3 肖振安;;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38例[J];青海医药杂志;1986年03期
4 方欣荣;补阳还五汤治疗雷诺氏病[J];光明中医;1995年01期
5 杨丽阳;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肺心病[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6年09期
6 陈晓平,,陈旦平,周阿高;Clinical Observalion on Endometriosis Treated by Buyang Huanwu Decoction(补阳还五汤)[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1996年01期
7 朱倩,郭朋;补阳还五汤治疗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35例[J];新中医;1997年03期
8 朱倩,刘士敬;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35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7年02期
9 朱倩,刘士敬;补阳还五汤治疗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35例[J];中医药信息;1997年03期
10 毛书琴,张孝儒,白洁;Treatment of 30 Cases of Vertebrobasilar Transient Ischemic Vertigo with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补阳还五汤)[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玉芬;张正广;程志新;;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86例[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侯玉芬;张正广;程志新;;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86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学术大会论文集(二)[C];2009年
3 高树良;温武兵;;对补阳还五汤的再认识[A];全国李时珍王清任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毅;赵英英;;补阳还五汤治愈顽症一得[A];2008北京·第二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韩书铭;;补阳还五汤新用[A];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1年
6 杨先裕;;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41例报告[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石红乔;祁坚;;补阳还五汤皮肤科临床运用举隅[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张芳;;补阳还五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0例临床观察[A];第十五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集[C];2014年
9 李大勇;张强;;补阳还五汤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实验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1年
10 徐志荣;;补阳还五汤治疗声音嘶哑疗效观察[A];全国危亦林学术思想及现代临床诊疗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补阳还五汤治脑血栓后遗症[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2 朱莹 袁伟建 姚红艳;补阳还五汤抗肝纤维化[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容小翔;补阳还五汤及其类方[N];大众卫生报;2007年
4 李公文;补阳还五汤临床活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5 刘映芬;声名赫赫的补阳还五汤[N];大众卫生报;2005年
6 山东省东营市中医医院 戴国立;应用补阳还五汤 可治疗多种疾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7 施杞;治瘫有良方 补阳还五汤[N];家庭医生报;2007年
8 广东汕头达濠区马溶剧场后巷 陈升通;补阳还五汤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9 许友慧邋陈明达;补阳还五汤新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燕尾港医院 封宽德;补阳还五汤“五”字初探[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天雷;超微补阳还五汤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元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关莉;补阳还五汤对全脑缺血模型大鼠再灌不同时点皮层神经元钙信号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谭涛;补阳还五汤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及MCAO小鼠蛋白芯片表达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王华;补阳还五汤对caveolin-1敲除小鼠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沈建;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作用及促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唐利文;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部位对VEC表达血管活性物质和粘附分子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周忠光;补阳还五汤对Aβ_(1-40)所致AD大鼠β-淀粉样蛋白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张运克;补阳还五汤及拆方抗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作用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9 高颖;补阳还五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大鼠微循环障碍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罗琳;从MAPK/ERK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再生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雪钦;基于Nrf2/ARE通路补阳还五汤化学成分及其抗MCAO药效机制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雷明;补阳还五汤及黄芪红花“益气活血”功效物质基础的移行分析[D];广东药学院;2015年
3 程远鹏;不同剂量补阳还五汤治疗家兔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实验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原名: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
4 张迪权;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大鼠脑组织NO\NO、TXA2\PGI2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唐国盛;补阳还五汤治疗腰突症术后气虚血瘀引起下肢麻木疼痛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彭丽燕;补阳还五汤对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刘志刚;补阳还五汤有效部位配伍的网络谱效学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贾晓博;补阳还五汤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临床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谭文聪;“补阳还五汤”二次开发研究(Ⅱ报)[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孙青辉;补阳还五汤抗早孕、细胞呼吸抑制及溶血谱毒学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60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60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