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冲”配“内关”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天冬氨酸及谷氨酸水平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太冲”配“内关”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天冬氨酸及谷氨酸水平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太冲穴 内关穴 天冬氨酸 谷氨酸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太冲"配"内关"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及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中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的影响,探讨同名经配穴针刺对SHR的降压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HR随机分为模型组、太冲组、内关组、太冲配非穴组、太冲配内关组,每组15只,另取正常血压Wistar大鼠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各治疗组针刺相应双侧穴位,每次30min,每天1次,共15次。分别于治疗第1、3、7、15天针刺结束后测量各组大鼠尾动脉血压。治疗结束后,用高效液相紫外法测定各组大鼠RVLM中Asp、Glu含量。结果:针刺1、3、7、15d时,内关组、太冲组、太冲配非穴组、太冲配内关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较模型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5d后,太冲配内关组SBP、DBP、MBP降压百分比均大于内关组、太冲组、太冲配非穴组(P0.05);与针刺前比较,太冲配内关组在针刺1、3、7、15d时SBP、DBP、MBP降压百分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冲配内关组在针刺1、3、7、15d的SBP、DBP、MBP降压百分比呈递增趋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RVLM中Asp、Glu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Asp、Glu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太冲配内关组RVLM中Asp含量明显低于内关组、太冲组(P0.05),Glu含量明显低于太冲组、内关组、太冲配非穴组(P0.05)。结论:不同穴位针刺降压效应有差异,同名经配穴针刺可有效地降低SHR血压和RVLM中Asp、Glu的含量,针刺对血压的调节与中枢Asp、Glu含量变化有关。
【作者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省中山医院;
【关键词】: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太冲穴 内关穴 天冬氨酸 谷氨酸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o.2012CB 518504)
【分类号】:R245.3
【正文快照】: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脑血管综合征,目前我国超过2亿人群患有高血压病[1]。中医将其归属为“眩晕”“头痛”等范畴,针灸治疗高血压,通过调畅气血达到阴阳平衡,调节脏腑功能,能明显改善眩晕、头痛等症状[2],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了其治疗高血压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富佳;王斌生;李斌;蔡红燕;柴琛;鲁彦;曹农;;salusin-β在麻醉大鼠头端延髓腹外侧区的心血管效应[J];医学研究杂志;2016年02期
2 梁繁荣;赵凌;;经穴特异性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14年10期
3 沈俊;;针刺降血压实验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02期
4 霍则军;;针刺治疗高血压实验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5 李宏宝;鲁彦;郑天珍;;头端延髓腹外侧区与原发性高血压[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年10期
6 齐兰;;经穴特异性被初步证实[J];中国针灸;2011年05期
7 王家有;唐纯志;贺振泉;张进;郝木峰;马春媚;杨忠华;赖新生;;“太冲”穴中等强度针刺对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1年01期
8 王家有;唐纯志;贺振泉;张进;郝木峰;马春媚;杨忠华;姜雪梅;赖新生;;针刺太冲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收缩压、血浆内皮素-1和血清NO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0年15期
9 季淑梅;孙心平;张卫;谷琼婵;何瑞荣;;心血管各级中枢的血压调节作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年01期
10 王延荣;王锦;李莉;沈霖霖;曹银祥;朱大年;;针刺或褪黑素的中枢降压作用与延髓氨基酸递质改变的关系[J];上海针灸杂志;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汶静;田永中;唐君桃;龙宓;吴晶晶;许文轩;肖悦;;基于GIS的耕地边际化评价与转移的生态价值评估——以三峡库区涪陵段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2 刘绍贵;陈明;张月平;陈洁;吴兵;祝飘;;基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数据的测土配方施肥方案手机短信发布技术研究[J];土壤通报;2017年01期
3 姜纯;董超;李百红;周光建;苏诗雅;;基于县域耕地地力评价的耕地管理分区研究——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17期
4 张勤才;马友华;杨生华;李小刚;王静;;基于GIS的芜湖市耕地地力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年02期
5 高明杰;;连云港市海州区耕地地力评价与土壤改良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年24期
6 郑红晓;张红方;;基于地力评价的耕地利用类型分区研究——以沁阳市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年05期
7 朱真令;麻万诸;任周桥;沈建国;龙文莉;吕晓男;;余杭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及养分空间分布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5年08期
8 刘轩;郑红晓;张红方;;基于GIS与地力评价的耕地利用类型分区——以河南温县为例[J];南方农业学报;2015年07期
9 徐能海;鲁明星;;湖北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进展与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12期
10 陈婉露;马友华;杨圣华;张勤才;;耕地地力在土地流转中的应用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文斌;朱中华;陶吉平;芮文其;蒋建华;;基于GIS的江苏省溧阳市耕地地力评价研究[J];农学学报;2011年04期
2 袁秀杰;赵庚星;朱雪欣;;平原和丘陵区耕地地力评价及其指标体系衔接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7期
3 王静宇;袁希平;甘淑;;基于GIS技术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以云南省寻甸县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年03期
4 贾树海;韩璐;周德;陈锋;谭琪;尹同波;张红;;基于GIS的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辽宁省瓦房店市北部5乡镇为例[J];土壤通报;2008年03期
5 唐群锋;魏志远;唐树梅;漆智平;;基于GIS的县域耕地资源数据库建立及耕地地力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10期
6 于婧;聂艳;周勇;何佑勇;;生态位适宜度方法在基于GIS的耕地多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土壤学报;2006年02期
7 危向峰;段建南;胡振琪;王建峰;;层次分析法在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权重确定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8 马文杰,冯中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耕地流失的关系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05期
9 林碧珊,汤建东,张满红;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研究与评价[J];生态环境;2005年01期
10 牛彦斌,许v,
本文编号:565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65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