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思想观察中药辨证治疗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
本文关键词:基于治未病思想观察中药辨证治疗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
更多相关文章: 治未病 辨证治疗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采用中药辨证治疗,探讨中药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辨证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选取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137例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观察组)104例,对照组33例。2.观察组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分为肝郁气滞型35例、脾胃湿热型40例、胃络瘀阻型29例,分别给予柴胡疏肝散、连朴饮、失笑散和丹参饮加减治疗,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空腹服用。对照组给予膜固思达1片,一天三次。两组均服药3个月。3.对患者随访9个月,于治疗3个月和随访9个月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表现、病理结果等指标,评价中药辨证治疗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4.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镜表现特点。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和对照组积分分别为7.00±4.42、6.55±3.94、6.54±4.08和9.67±3.78,各型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9个月时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积分分别为8.11±3.68、7.68±3.68、7.43±3.70和10.93±3.67,各型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治疗3个月与随访9个月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症候疗效比较:治疗3个月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分别为88.57%、92.11%、85.71%和60.00%,观察组各型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9个月时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分别为77.14%、81.58%、75.00%和46.67%,观察组各型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治疗3个月与随访9个月时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3.胃镜表现疗效比较:治疗3个月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分别为82.86%、89.47%、82.14%和56.67%,观察组各型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随访9个月时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分别为74.29%、73.68%、75.00%和46.67%,观察组各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各组治疗3个月与随访9个月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病理结果疗效比较:治疗3个月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分别为88.57%、81.58%、82.14%和50.00%,观察组各型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差别不显著(P0.05)。随访9个月时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分别为71.43%、71.05%、71.43%和40.00%,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差别不显著(P0.05)。各组治疗3个月与随访9个月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综合疗效比较:治疗3个月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分别为85.71%、86.84%、82.14%和56.67%,观察组各型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随访9个月时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分别为74.29%、73.68%、75.00%和43.33%,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各组治疗3个月与随访9个月时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6.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7.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镜下表现不同。肝郁气滞型患者胃黏膜红斑可成点、片状,有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腔,粘液湖多为黄绿色。脾胃湿热型患者胃黏膜明显充血水肿,糜烂可呈花癍样。胃络瘀阻型患者胃黏膜表面有颗粒状或结节,黏膜下血管透见,可有陈旧性出血。结论1.中药辨证治疗能够改善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中医症候。2.中药辨证治疗能够改善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胃镜表现。3.中药辨证治疗能够改善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病理结果。4.中药辨证治疗能够提高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综合疗效。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镜特点不同。6.中药辨证治疗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安全、稳定,可延缓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进展。7.治未病思想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防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治未病 辨证治疗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临床疗效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3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符号说明13-14
- 前言14-16
- 资料与方法16-22
- 结果22-26
- 讨论26-40
- 结论40-41
- 附图41-44
- 参考文献44-49
- 致谢49-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0-5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郁宝铭;;直肠上皮内瘤变的新概念[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年06期
2 钟晓刚;黄顺荣;殷舞;麦威;秦千子;;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分析38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年17期
3 司明远;;如何判读活检病理报告——胃上皮内瘤变[J];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36期
4 黄晓赤;罗克枢;;上皮内瘤变[J];现代临床医学;2008年03期
5 彭伟;张青汉;黄耿;顾磊;;直肠代膀胱上皮内瘤变1例[J];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09年01期
6 綦盛健;吴巍;陈佩璐;程时丹;孙萍胡;董文杰;李晨;胡月亮;蔚青;郭滟;胡伟国;郑民华;燕敏;吴云林;;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0年03期
7 郭霜;粟占三;;结直肠活检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手术切除标本的对比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06期
8 师英强;;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新认识与正确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年08期
9 韩绘宇;;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临床诊断探讨[J];中外医疗;2011年27期
10 苑晓军;;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11年3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綦盛健;吴巍;陈佩璐;吴云林;;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2 林锦镛;李恩江;;角膜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和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胡桂梅;叶国良;盛红;郑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分析[A];2013第六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宋学红;王秋曦;刘军;王跃;唐小奈;;80例外阴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研究与随访结果[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朱兰;郎景和;沈铿;陈杰;龚晓明;;外阴上皮内瘤变[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廖谦和;;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9例临床病理分析[A];创新创业与科学发展——瑞安市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集[C];2011年
7 吕宾;;胃上皮内瘤变的演变与逆转治疗[A];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8 吴巍;吴云林;袁耀宗;郭滟;蔚青;朱延波;朱正纲;胡伟国;;胃黏膜活检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手术病理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9 朱燕华;吴云林;吴巍;张梦茵;程时丹;郭滟;蔚青;胡伟国;;胃复春联用叶酸治疗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32例临床研究[A];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吕宾;;胃上皮内瘤变的演进与药物逆转[A];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许能;结直肠肿瘤病变诊断名称的应用及临床处理建议[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崔建芳;D0K3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表达及对HGC-27胃癌细胞增殖、侵袭徖移能力的影响和胃上皮内瘤变内镜活检与切除病理差异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2 王秀丽;外阴鳞状上皮内瘤变皮损中HPV16、18癌基因的整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胡耿诚;消化内镜在胃肠道疾病诊断和随访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真;共聚焦显微内镜在体诊断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和胃癌分子成像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庆;大肠上皮内瘤变内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2 黄亚;基于治未病思想观察中药辨证治疗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D];山东大学;2016年
3 邹声颖;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人群的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古星;外阴非上皮内瘤变患者外阴皮肤组织厚度测量与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5 刘婷;89例阴道上皮内瘤变的回顾性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6 徐亚;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上皮内瘤变中诊治价值的初步探讨[D];苏州大学;2013年
7 高玉海;探讨低位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治[D];皖南医学院;2015年
8 范月娟;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及病理分析[D];苏州大学;2014年
9 曾冉冉;胃上皮内瘤变患者胃黏膜微生态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10 吴蓓;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转归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癌的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疗效对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568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68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