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症状与红外热像图的相关研究
本文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症状与红外热像图的相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红外热成像 肌萎缩侧索硬化 症状 肢体经络 中医
【摘要】: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以下简称ALS)是罕见神经系统变性病,是运动神经元病最常见的类型,本病以运动神经元变性为主要病理机制,发病原因复杂不明。可见患者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皆受累的症状及体征,虽累及全身不同部位的肌肉,但均以无力症状和肌肉萎缩为主。虽然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利鲁唑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无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药治疗可辅助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存期。准确的辨证是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基础,但由于缺乏客观依据,中医药对ALS的辨证治疗的疗效无法得到明确认可。故而,现代检测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中医研究领域中来。红外热成像技术将温度可视化,为中医辨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客观支持,是目前中医诊断学的科研热点。但是,国内外却没有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ALS患者的中医症状学特点与体表温度变化的相关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远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体表温度分布,并基于肢体经络理论探索其温度的异常分布与临床症状、内部脏腑之间的关系。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探索ALS患者病变脏腑及寒热虚实,以及体表温度分布异常的病机。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高颖教授门诊数据库中,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就诊的所有符合明确诊断、拟诊、实验室支持的或可能的初诊ALS患者175例(不包含第二部分研究纳入的患者)。依据患者的症状、舌像、脉象进行中医辨证,运用Exce12003软件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特点以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明辨与本病相关的脏腑以及病性的寒热虚实;并依据研究结果选取采温的兴趣区域。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就诊的明确诊断、拟诊、实验室支持的或可能的、全部符合纳入标准的ALS患者20例,同时纳入2015年9月-2016年4月于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20例。对患者进行一般资料采集、病史询问、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并辨证。并于入组当天应用HIR-2000生命热图热像仪采集患者以及健康人头面部、全身正面、全身背面的红外热像图。依据第一部分研究确定的兴趣区域,应用TMI_W_1.1软件分析患者及健康人全身、四肢、三焦、督脉、鼻区、锁骨上区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及最低温的差值(记为AT);采集患者全身正面与背面288个经穴的温度,将双侧十二正经、任脉、督脉可采集的各个穴位取平均值,作为十二正经、任脉、督脉的平均温度。将患者与健康人上述区域温度的平均值相对比,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对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纳入研究的175例患者进行人口学分析发现,患者发病年龄平均在53岁,多集中在50-60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2:1。2.在175例患者中,肺热津伤者1例,湿热侵淫23例,脾胃虚弱130例,肝肾亏损136例,脉络瘀阻14例。其中,肝肾亏损和脾胃虚弱证出现的频率最高。3.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纳入研究的20名患者,一般资料显示,患者的性别比例为男:女=5:3,平均年龄在57.6岁,患者与健康人的性别、年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20名患者全身、四肢、三焦、鼻区、锁骨上区的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及温差与健康人相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20名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较,其双上肢内侧、双上肢外侧以及双下肢后侧的温度平均差值(同一个体双侧温度差值记为Δt)与正常人相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其差异以双上肢内侧最为明显,双上肢外侧次之,双下肢后侧最小;其平均温度差异均在0.2℃以上。6.患者Δt下肢前侧与健康人相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延髓麻痹症状的患者其脐部温度低于无延髓麻痹症状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平均温度差异在1.5℃左右。8.患者与健康人十二正经平均温度均符合正态分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双侧肺经、双侧大肠经、双侧脾经、双侧膀胱经以及督脉平均温度与健康人相比较,温度明显降低,P0.05;其余经络的平均温度,与健康人相比,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患者多与脾胃亏虚、肝肾亏损相关。依据红外热成像观察,其在病程早期,其全身、各局部区域温度与健康人相比无明显差别,说明患者全身、局部温度和功能尚处于代偿状态;但双侧肢体温差已出现明显异常,其中手足的屈曲面相比手足的伸展面的差异更显著;而双下肢前侧,即足阳明胃经所过区域温差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ALS发病早期,阳明经所过的体表温度尚处于代偿,证明了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理论的同时,验证了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痿方法的正确性。至于本病是否首先波及双上肢内侧,这还需要进一步的队列研究。经穴温度分析表明,患者双侧大肠经温度较健康人明显下降,说明在代偿过程中,足阳明胃经起主要作用。此外,由于舌咽部位多与阴经相关,神阙为任脉温煦之源,故而可见延髓麻痹症状患者的脐温明显降低。患者脾经、膀胱经以及督脉的温度明显下降,与通过症状辨出的ALS患者病变脏腑的经络分布相吻合。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 肌萎缩侧索硬化 症状 肢体经络 中医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7.7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1
- 符号说明11-12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2-36
- 综述一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研究现状12-25
- 1 现代医学研究12-17
- 2 中医相关研究17-25
- 综述二 红外热像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25-29
- 1 医用红外热成像检测的标准及特点25
- 2 红外热像图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25-27
- 3 红外热成像在辅助中医体质辨别中的应用27
- 4 红外热成像在中医疾病辨证中的应用27-29
- 参考文献29-36
- 第二部分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症状与红外热像图的相关研究36-54
- 前言36
- 实验一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症状相关研究36-40
- 1 病例来源36
- 2 诊断标准36-37
- 3 纳排标准37
- 4 研究方法37
- 5 研究结果37-39
- 6 区域选择39-40
- 实验二 基于症状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红外热像图的相关研究40-54
- 1 病例来源40
- 2 诊断标准40
- 3 纳入标准40
- 4 排除标准40-41
- 5 图像采集41
- 6 研究方法41
- 7 研究结果41-54
- 讨论54-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1
- 附录61-62
- 致谢62-6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63-64
- 个人简历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艳春;;中医辨治在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12期
2 眭淑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中医病因病机探究[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4年03期
3 马国靖;;地黄饮子治疗运动神经元病1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03期
4 汪双双;杨晓军;邓铁涛;刘小斌;;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验整理[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5 谷华;孙丽斌;于畅;李海存;;红外热图温度与肿瘤中医证型的关系[J];临床军医杂志;2009年03期
6 李伟;徐海燕;王芳;;心气虚患者内关穴红外成像客观显示的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9年02期
7 杜少辉;付友金;陈肖君;吕旭升;金梅;;远红外线热层析系统对老年病中医诊断的运用[J];中医药通报;2008年04期
8 刘肖瑜;周肃陵;王正;;红外热图技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年05期
9 王超;吴仕明;黄祖波;高祺;谭萧鸣;陈衍铭;张晓抒;;亚健康态胸痹的红外热图特征探讨[J];激光杂志;2007年06期
10 裘昌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医诊治现状与展望[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红梅;;MND中医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N];中国医药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利娜;古代痿证病因病机文献整理及50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证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72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7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