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支付方式下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界分——以“偷换二维码案”为视角
发布时间:2021-07-17 18:09
互联网时代货币资金的形态和流转的方式不断创新,这种技术创新极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但同时也衍生出一些财产犯罪的新手段,需要刑法理论予以回应。其中,二维码支付由于高效、便捷而得到交易双方的推崇,但关于"偷换二维码案"到底认定为盗窃罪,还是认定为诈骗罪,在刑法学界争议很大。要准确认定该行为的性质,必须紧密结合相关财产犯罪的构成要件,并在构成要件的指引下正确归纳和概括案件事实。在"偷换二维码案"中,行为人偷偷调换商家二维码时已违背了商家的意志,顾客通过扫码付款,商家已经交付了相应的商品,顾客并没有什么损失,但偷换二维码的行为人却获得了相应的款项,商家损失的是在交付货物后本应取得的债权性利益,应该将这种债权性利益解释为财产犯罪中的财产,这种行为宜认定为盗窃罪。
【文章来源】:海峡法学. 2020,22(02)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偷换二维码案”中定性的困境
二、“二维码支付”的技术原理及相关侵财犯罪的类型
(一)“二维码支付”的技术原理
(二)“二维码支付”侵财犯罪的类型
三、网络支付方式下“偷换二维码案”的刑法理论解说
(一)“偷换二维码案”的学说梳理
1.“一般诈骗说”中的“顾客被骗说”认为本案完全符合一般诈骗罪的构造。
2.“盗窃财产说”认同“偷换二维码案”符合盗窃罪的基本构造,因为行为人违背被害人的意愿,破坏被害人对财物的占有,并转移给自己或第三人占有,应该被定性为盗窃罪。
四、网络支付方式下盗窃罪与诈骗罪界分的标准及其适用
(一)诈骗罪与盗窃罪的辨析——以处分行为为视角
1. 处分行为的客观面
2. 处分行为的主观面
(二)诈骗罪与盗窃罪的辨析——以秘密窃取为视角
(三)“偷换二维码案”构成盗窃罪而不是诈骗罪
1.“偷换二维码案”中缺乏成立诈骗罪所必需的财产处分行为
2.“偷换二维码案”更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二维码支付的法律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J]. 周秀娟,陈斐.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9(06)
[2]二维码支付领域新型犯罪行为之定性——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与界定[J]. 姚景俊,范自强.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8(04)
[3]二维码扫码支付法律问题解构[J]. 黎四奇. 中国法学. 2018(03)
[4]偷换二维码取财的行为宜认定为诈骗罪[J]. 张庆立. 东方法学. 2017(02)
[5]互联网金融行为的罪与非罪[J]. 陈丽,韩文江,王潇. 人民司法(应用). 2017(04)
[6]盗窃与诈骗的区分——围绕最高人民法院第27号指导案例的展开[J]. 王钢. 政治与法律. 2015(04)
[7]二维码支付技术安全性分析框架[J]. 袁菲. 金融科技时代. 2014(10)
[8]论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J]. 蒋铃. 政治与法律. 2012(08)
硕士论文
[1]偷换支付二维码行为定性辨析[D]. 邓兆源.南昌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88679
【文章来源】:海峡法学. 2020,22(02)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偷换二维码案”中定性的困境
二、“二维码支付”的技术原理及相关侵财犯罪的类型
(一)“二维码支付”的技术原理
(二)“二维码支付”侵财犯罪的类型
三、网络支付方式下“偷换二维码案”的刑法理论解说
(一)“偷换二维码案”的学说梳理
1.“一般诈骗说”中的“顾客被骗说”认为本案完全符合一般诈骗罪的构造。
2.“盗窃财产说”认同“偷换二维码案”符合盗窃罪的基本构造,因为行为人违背被害人的意愿,破坏被害人对财物的占有,并转移给自己或第三人占有,应该被定性为盗窃罪。
四、网络支付方式下盗窃罪与诈骗罪界分的标准及其适用
(一)诈骗罪与盗窃罪的辨析——以处分行为为视角
1. 处分行为的客观面
2. 处分行为的主观面
(二)诈骗罪与盗窃罪的辨析——以秘密窃取为视角
(三)“偷换二维码案”构成盗窃罪而不是诈骗罪
1.“偷换二维码案”中缺乏成立诈骗罪所必需的财产处分行为
2.“偷换二维码案”更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二维码支付的法律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J]. 周秀娟,陈斐.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9(06)
[2]二维码支付领域新型犯罪行为之定性——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与界定[J]. 姚景俊,范自强.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8(04)
[3]二维码扫码支付法律问题解构[J]. 黎四奇. 中国法学. 2018(03)
[4]偷换二维码取财的行为宜认定为诈骗罪[J]. 张庆立. 东方法学. 2017(02)
[5]互联网金融行为的罪与非罪[J]. 陈丽,韩文江,王潇. 人民司法(应用). 2017(04)
[6]盗窃与诈骗的区分——围绕最高人民法院第27号指导案例的展开[J]. 王钢. 政治与法律. 2015(04)
[7]二维码支付技术安全性分析框架[J]. 袁菲. 金融科技时代. 2014(10)
[8]论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J]. 蒋铃. 政治与法律. 2012(08)
硕士论文
[1]偷换支付二维码行为定性辨析[D]. 邓兆源.南昌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88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288679.html